江玉祥 牛會娟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唐·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
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
——宋·梅堯臣《中伏日永叔遺冰》
夏至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的第十個節(jié)氣,也是我國出現最早的節(jié)氣之一,多在公歷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已有了四季之分,《尚書·堯典》記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代名詞,即“日中”“宵中”“日永”“日短”四個節(jié)氣名稱。《春秋左傳》魯僖公五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必書云物(杜預注:云物,氣色災變也),為備故也(楊伯峻注:恐有災荒兇札,早為之備)?!笨梢?,春秋中期已有夏至的記載。至,極也。南朝梁劉昭注引《月令章句》曰:“夏至之為極有三意焉:晝漏極長,去極極近,晷景極短。”這一天太陽的高度達到極致,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長,夜晚最短,故夏至,又稱“日長至”。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而南半球則恰好相反。從夏至這一天起,天氣也逐漸炎熱起來,于是有“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的諺語。夏至過后,天氣并不是立即就熱起來,一般要過二十天左右,入伏以后,才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一、夏至節(jié)俗
夏至節(jié),是繼端午節(jié)之后,又一個夏天的節(jié)日,古代這個節(jié)日同冬至節(jié)一樣重要。
首先,皇帝在這天要舉行祭地儀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國之兇荒、民之札喪。”賈公彥疏曰:“夏至日,祭地祇,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钡厥?,又作地祇,即地神,大地之神。物鬽(魅),百物之神曰鬽,即《春秋傳》所謂“螭鬽魍魎”。禬(音guì),除也。兇荒,即饑荒。札喪,即因遭瘟疫而死亡。就是說,在夏至祭祀地神和百物之神,是為國家除去災害,為人民免除瘟疫。
夏至祭地神和百物之神的儀式,一般在京城北郊舉行。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夏至》:“夏至大祀方澤(夏至日祭地之處。掘地為方池,貯水以祭,故稱方澤),乃國之大典?!倍良捞煊阱厩?,夏至祭地于方澤,乃象天圓地方之形。祭祀儀式,以舞樂致神?!吨芏Y·春官·大司樂》:“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林鐘,舞《大夏》,以祭山川?!彼耐ㄎ逶馈⑺臑^)山川皆地神?!吨芏Y·大宗伯》稱,以舞樂招神,還要用牲,“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其次,薦新祀祖。
夏至,是農業(yè)生產上一個重要節(jié)氣。白居易詩云:“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痹诒狈秸躯溓锛竟?jié),在南方“雙搶”(搶收小麥等小春作物,搶栽稻秧)接近尾聲。四川民間流傳的生產諺語說:“立夏、小滿忙栽秧,碰到親家不開腔”;“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懷胎”;“芒種栽秧天趕天,夏至栽秧時趕時”;“忙種栽秧穗不長,夏至栽秧桿桿光”;“過了芒種不種棉,過了夏至不栽田?!毕闹寥?,剛好是大麥小麥收割以后,秧苗滿栽滿插的時候。農民從田間回到村莊,抖落一身塵土,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正如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之三所詠:“二麥俱秋斗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饑色,接到西風熟稻天?!背缘较闾鸬男蔓湢t餅,農民不忘祖先保佑,首先要舉行薦新祀祖的報賽儀式。夏至薦新祀祖的習俗源自先秦時期?!豆茏印ぽp重己》:“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麥。麥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處(止)。皆齊(齋)?!泵?、清和民國地方志多有夏至日祀祖的記載。明弘治元年刻本《吳江志》:“五月重午作角黍,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泵骷尉缚瘫尽督幙h志》:“夏至,割臘肉,陳朱李祀先于正寢。”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江蘇《無錫縣志》:“五月夏至日,煮麥和糖以薦先(蓋薦新之意),食之云不蛀(疰)夏?!别妫ㄒ魖hù)夏,中醫(yī)指夏季長期發(fā)燒的病,患者多為小兒,多由排汗機能發(fā)生障礙引起。清道光六年刻本四川《綦江縣志》:“五月,‘夏至日宜雨,諺云:‘夏至無云三伏熱。是日宜祀先于家?!鼻宓拦饬昕瘫尽吨抑葜彪`州志》及同治六年刻本《巴縣志》記載亦同。清光緒五年刻本江蘇《華亭縣志》:“夏至,復作角黍,特牲祀先于正寢?!鼻骞饩w二十二年刻本《錫金識小錄》記江蘇“夏至日,薦新麥。晨煮麥粥供家祠及五祀”。民國3年石印本浙江《東陽縣志》:“‘夏至凡治田者必具酒肉祭土谷之神,蔬草立標插諸田間就而祭之,謂‘祭田婆?!?/p>
再次,夏至的食俗和忌諱。
南朝梁宗懔撰《荊楚歲時記》:“夏至節(jié)日食粽。”端午節(jié)亦食粽,于是有人說“端午節(jié)源于夏至節(jié)”,此說欠妥。
首先,從時序言,端午在前,夏至在后。其次,從節(jié)令來說,民間過端午節(jié)的時間也先于過夏至節(jié),早可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至晉,周處《風土記》:“仲夏(五月)端午,烹鶩角黍?!痹僦聊铣海肚G楚歲時記》言“夏至節(jié)日食粽”。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以粟(栗)棗灰汁煮,令熟,節(jié)日啖。煮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豉秫蓼,名曰葅龜。黏米一名糉,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龜表肉里,陽內陰外之形,所以贊時也?!彼坪醵宋纭⑾闹羶晒?jié)的重要性,在古代難分伯仲。二節(jié)同在仲夏五月,從時間言,端,初也。端午食粽“蓋取陰陽尚包裹未(分)之象也”;而夏至為中,意指陽氣之至極,陰氣之始至。然夏至陰陽同樣尚未明,故夏至同樣食粽子,吃鴨(鶩)。端午、夏至同在民間信仰的惡月,故民間流行的一些避兇趨吉的巫術和忌諱一樣。如,《風俗通義》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薄讹L俗通義佚文》:“夏至著五彩,辟兵,題曰游光。游光,厲鬼也,知其名者無瘟疾?!蔽宀剩芪灞??!逗鬂h書·禮儀志中》:“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楙(茂)。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薄皾h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睆膬晒?jié)諸多民俗事象交纏不清來看,很難說誰源于誰。至于各地重過端午,還是重過夏至節(jié),視各地地理環(huán)境和風俗傳統(tǒng)而定,一般說來,南方重夏至節(jié)。
唐代夏至節(jié),時興吃粽子、烤鵝。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詩曰:“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碧拼咳讼闹梁蠛缺?zhèn)酒醪。唐人李德?!妒鰤粼娝氖崳ㄓ行颍罚骸昂伸o蓬池鲙,冰寒郢水醪?!弊宰ⅲ骸懊繉W士初上賜食,皆是蓬萊池魚鲙。夏至后頒賜冰及燒香酒,以酒味稍濃,每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也?!?/p>
夏至節(jié),在古代又叫“朝節(jié)”。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四《朝節(jié)》引《圖經》云:“池陽風俗,不喜端午,而重夏至。以角黍舒雁往還,謂之朝節(jié)?!背仃柨h即今陜西省涇陽縣和三原縣的部分地區(qū),漢惠帝四年(前191)改為池陽縣。角黍,即粽子。舒雁,即鵝。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云:“瀕江州郡皆重夏至,殺鵝為炙以相遺,村民尤重此日?!薄稓q時雜記》:“京輔舊俗,皆謂夏至日食百家飯則耐夏。然百家飯難集,相傳于姓柏人家求飯以當之。有醫(yī)工柏仲宣太保,每歲夏至日,炊飯饋送知識家。又云,求三家飯以供晨餐。皆不知其所自來?!?/p>
清代北京夏至,喜吃冷淘面(過水面)。清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夏至》:“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各省游歷友人,咸以京師之冷淘面爽口適宜,天下無比。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京俗無論生辰節(jié)候,婚喪喜祭宴享,早飯俱食過水面。省妥爽便,莫此為甚?!?/p>
清代四川民間過夏至節(jié),同端午節(jié)一樣,食粽子。清道光六年《忠州直隸州志》:“‘夏至日宜雨,諺云:‘夏至見青天,有雨到秋邊。又云:‘夏至無云三伏熱。是日祀先于家,亦食粽。始節(jié)飲,農家浚井改水?!笨>乃笛匾u漢代古俗?!稓q時廣記》卷二十四引《續(xù)漢書·禮儀志》:“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鉆燧改火,可去瘟病?!?/p>
江南夏至節(jié)的食俗, 各地不一。如: 華亭縣“夏至,復作角黍”(清光緒五年《華亭縣志》);吳江縣“夏至日作麥粽”(明弘治元年《吳江志》);武進、陽湖縣“夏至日,食餛飩、嗇(澀)李”(清道光二十三年《武進、陽湖縣合志》,清光緒十一年《武進、陽湖縣合志》);江陰縣“夏至,食餛飩”(清道光二十年《江陰縣志》)。
江南夏至節(jié)最具地方特征的食俗是“食夏至粥”。夏至粥,一般為小麥、蠶豆煮粥,和糖而食;有的“以新小麥和糖及苡仁、芡實、蓮心、紅棗煮粥食之,名曰‘夏至粥”(清光緒三十年《常昭合志稿》);有的“以小麥、蠶豆、赤豆、紅棗和米煮粥,互相饋遺”。其意為“薦新”,迷信說法是:吃了夏至粥,不疰夏疾。
南方夏至日忌諱“坐戶檻(門坎)”,有的地方還有“稱人”的習俗和“洗泥”的醵飲活動。如:清宣統(tǒng)元年《太倉州志》載,夏至日這一天“戒坐戶檻,云犯之得注(疰)夏疾”。清光緒八年《嘉定縣志》:“‘夏至日,稱人,云不疰夏,戒坐戶檻?!泵駠?0年《江陰縣續(xù)志》:“五月夏至,權人輕重,謂可免疫氣?!泵駠?6年《瓜洲續(xù)志》:“‘夏至日,男女小孩以秤權輕重,謂之‘秤人。不許小孩坐門檻;向各戶討七家茶葉泡給小孩飲,云不疰夏。”清光緒十一年刻本《丹陽縣志》:“夏至節(jié),農家最重為蒔秧也。既蒔畢,田主具酒饌飼傭工,或鄰朋自相醵飲,謂之‘洗泥(蘇東坡詩“多買黃封作洗泥”)?!鼻逍y(tǒng)三年傅崇榘編《成都通覽·成都之民情風俗》:“按:立夏日,用大戥秤人,計其斤數,謂夏至秤人,不害病?!?/p>
廣東夏至食俗頗為奇特,多“烹犬而食”,其作用為“解瘧疾”“辟陰氣”“扶陽氣”“御蠱毒”。如:清康熙二年《乳源縣志》:“‘夏至,啖犬肉,以滋陽氣?!鼻迩∷氖四辍稓w善縣志》:“‘夏至,食犬肉,飲荔枝酒助陽氣。”清道光十年《西寧縣志》:“‘夏至日,或烹狗集餉,謂一陰生,用熱物以勝之。”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五月。‘夏至日,掰荔薦祖考,磔犬以辟陰氣?!鼻骞饩w十六年《花縣志》:“五月?!闹?,烹犬而食,云解瘧疾?!泵駠?4年鉛印本《四會縣志》:“‘夏至,多磔犬以扶陽氣,然戒牛、犬者不敢嘗。”民國16年《東莞縣志》:“(夏至)是日,屠狗以食,謂之‘解瘧?!泵駠?4年《羅定志》:“‘夏至烹狗,以扶陽氣?!泵駠?5年《龍門縣志》:“五月?!闹?,磔犬御蠱毒。”廣東夏至日磔犬御蠱毒,乃先秦古俗的遺留,伏日節(jié)俗將涉及此問題。
二、伏日習俗
伏日,也叫伏天,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或頭伏、二伏和三伏)的總稱。《漢書·郊祀志上》載秦德公“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孟康注:“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乃有之。”顏師古注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藝文類聚》卷五《歲時下·伏》引《歷忌釋》曰:“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農歷夏至后第三庚日起為初伏(頭伏),第四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為末伏。初伏、末伏皆為十天,惟中伏有十天或二十天,因為末伏之起必在立秋后之庚日的緣故,于是每年的伏天就有30天或40天。2014年6月21日(農歷五月二十四日)是夏至,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公歷7月18日,農歷六月二十二日,庚寅)進入初伏,十天后進入中伏(公歷7月28日,農歷七月初二,庚子),再過十天進入末伏(公歷8月7日,農歷七月十二日,庚戌,立秋),再過十天(公歷8月17日,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庚申),末伏結束,老百姓叫出伏。三伏天正好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江南水鄉(xiāng)特別潮濕,悶熱。炎天白日,路斷人稀,人們四處尋陰涼地避暑。晉人程曉《伏日》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彼稳藦堮纭冻醴笥瓿薀o咎》詩云:“初伏炎炎坐湯釜,長安行人汗沾土?!彼伟鬃觾x《初伏后偶書呈抑之》詩:“炎天三伏經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時。”又《暑伏偶書呈端祖仰之》:“歲時三伏每相承,雨汗居人困不勝?!比焓钔顺龇?,早晚始有涼意。宋張耒《出伏后風雨頓涼有感》詩:“三伏如湯釜,薰煮理亦足。西風半夜雨,窗戶一清肅。那能惜搖落,可喜過炎燠。老人亦晨起,稍進杯中醁?!?
三伏節(jié)起于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最初為夏日祭祀社神(土地神),禳卻熱毒氣?!妒酚洝肪砦濉肚乇炯o》:“(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庇帧妒酚洝肪硎摹妒T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薄妒酚洝肪矶恕斗舛U書》記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又曰:“蠱者,熱毒惡氣為傷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磔,禳也。狗,陽畜也,以狗張磔于郭四門,禳卻熱毒氣也?!?/p>
《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卑喙套稘h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上(武帝)以朔為常侍郎,遂得愛幸。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不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蚤歸,請受賜。即懷肉去。”《漢書》卷六十六《楊敞傳》附《楊惲傳·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烹)羊炰羔,斗酒自勞。”顏師古注:“炰,毛炙肉也,即今所謂爊(音āo)也。”伏臘,伏即伏日,臘即臘日(農歷臘月初八)。意思即:田家一年四季勞作辛苦,逢年過節(jié),伏日臘日,均要烹羊炰羔,喝酒慶賀,過個鬧鬧熱熱的節(jié)日??磥恚瑵h代官民都要過伏日節(jié)。
北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jié),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p>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六月》:“六月季夏,正當三伏炎暑之時,內殿朝參之際,命翰林司供給冰雪,賜禁衛(wèi)殿直觀從,以解暑氣。”六月初六日,“是日湖中畫舫,俱艤堤邊,納涼避暑,恣眠柳影,飽挹荷香,散發(fā)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圍棋而垂釣,游情寓意,不一而足。蓋此時爍石流金,無可為玩,姑借此以行樂耳”。
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六《六月》:蘇州三伏天,“好施者于門首普送藥餌,廣結茶緣。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子物。什物則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類,沿門擔供不絕。土人剪紙為方圓六八角燈,及畫舫寶塔舟車傘扇諸式,或以鴨卵空其重粘五色楮,彩畫成魚,穴孔納螢,謂之螢火蟲燈,供小兒嬉玩。浴堂亦暫停爨火。茶坊以金銀花、菊花點湯,謂之雙花。面肆添賣半湯大面,日未午,已散市。早晚賣者,則有臊子面,以豬肉切成小方塊為澆頭,又謂之滷子肉面,配以黃鱔絲,俗呼鱔鴛鴦”,“土人置窨冰,街坊擔賣,謂之涼冰。或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鮮魚肆以之護魚,謂之冰鮮”,“納涼,謂之乘風涼?;虿粗垴汩T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宇,水窗冰榭,隨意留連。作牙牌、葉格、馬吊諸戲,以為酒食東道,謂之斗牌。習清唱為避暑計者,白堤青坊,爭相斗曲,夜以繼日,謂之曲局?;蛘忻づ袕棾侣暰_調,明目男子演說古今小說,謂之說書。置酒屬客,遞為消暑之宴。蓋此時爍石流金,無可消遣,借乘涼為行樂也”。
清代北京三伏日,主要有皇家浴象浴馬、都人酌酒賞蓮、商鋪攢聚香會等活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條:“鑾儀衛(wèi)馴象所,于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牐水濱浴之。城下結彩棚,設儀官公廨監(jiān)浴,都人于兩岸觀望,環(huán)聚如堵。”“帝京蓮花盛處,內則太液池金海;外則城西北隅之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蛞蛩栍徐o業(yè)寺,名為靜業(yè)湖。三伏日,上駟苑官校于潭中浴馬。岸邊柳槐垂蔭,芳草為茵,都人結侶攜觴,酌酒賞花,遍集其下。六月朔日,各行鋪戶攢聚香會,于右安門外中頂進香,回集祖家莊回香亭,一路河池賞蓮,簫鼓弦歌,喧呼竟日。”
以上所言,基本是古代闊人、文人,最多也不過是市民的過伏天的習俗。至于廣大勞苦大眾,伏天照常頂烈日勞作生產,生活異常艱苦。正如《水滸傳》上白勝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泵駠?6年《灤縣志》描述河北農民伏天的生活說:“六月六日,旱禾已含秀,冒暑鋤田,揮汗如雨,為農夫最苦時期。治田略暇,始與家人嘗麥。麥于五月登場,至是始治面食,俗謂‘過麥收。月之下旬,早糜即有熟者,黍必交處暑始熟。田野陂陀之上,多童稚牧牛馬者,蓋是時草盛畜閑也?!?/p>
六月初六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宋代定為“天貺節(jié)”(天賜節(jié)),明清以后民間叫“洗曬節(jié)”,也是制藏的好日。
先說洗。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風俗·六月六日》:“至于時俗,婦女多于是日沐發(fā),謂沐之則不?(音zhí,黏著)不垢。至于貓犬之屬亦俾浴于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六日》:“婦女多于是日沐發(fā),謂沐之不膩不垢。至于騾馬貓犬牲畜之屬,亦沐于河?!鼻∪拍辍队榔礁尽罚骸俺醴搭^去風,以杏仁炒麥子,食數粒,一年頭不痛、心無嘔。”康熙五十七年山西《臨縣志》:“初伏,浴于河,謂之‘洗百病?!蓖味晟轿鳌队艽慰h志》:“‘伏日,采樗實煮湯浴兒,云不病熱?!泵黢T應京《月令廣義》卷十一說,六月六“洗六畜,去疾卻蟲”。
其次說曬。六月六,為佛寺曬經日。因此,文人曝書籍,婦女曝衣衾,謂可不生蛀蟲。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風俗·六月六日》:“六月六日本非令節(jié),但內府皇史宬曬曝列圣實錄、列圣御制文集諸大函,則每歲故事也?!鼻甯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蠱蠹?!?/p>
再說制曲作醬。伏天,也是制曲作醬醋的季節(jié),單以華北地區(qū)為例。清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季月六日,晨汲井水貯之,經年不壞,可以造曲漬醯……伏日宜造麥曲?!惫饩w元年《元氏縣志》:“六月六日,汲水和面作曲,水味經久不惡。”光緒三年《蔚州志》:“六月六日,初伏日儲水,用以造醬、曲、醞酒。”光緒三年《樂亭縣志》:“六月六日……清晨汲井水貯之,經年不壞,可以造面(曲)、漬醋,又以水煎鹽,擦牙洗目……伏日,折木棉蔓,造麥曲?!惫饩w二十一年《淶水縣志》:“六月六日凌晨,汲水注甕,合醬,造曲?!惫饩w二十五年《天津府志》慶云縣:“三伏,作豆豉、面醬?!笨滴跷迨吣晟轿鳌杜R縣志》:“六月六日,取水踏曲,獨佳?!蓖问荒晟轿鳌逗槎纯h志》:“六月六日,五更初各家汲井水,以需作面醋之用?!蓖问晟轿鳌蛾柍强h志》:“六月六日,鄉(xiāng)村各具蒸食,牧童陳脯擊鼓,競祀山神。城市每于立伏日合醬,造曲,較常佳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