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青
摘 要:提高閱讀的質量,是新世紀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本,以悟為主,以練為基,實施“讀、悟、”融為一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教學探討
一、有感情的閱讀
如《釣魚的啟示》一文中有一句:“啊,這樣大的魚!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還是條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鯰在銀色月光下輕輕翕動著?!庇行┩瑢W讀出驚奇的語氣,有些同學讀出得意的語氣……可見尊重學生的感受,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讀這些內容,然后才是怎樣讀好的問題。如要求孩子們在讀中找出不會讀的詞語;讀準詞語的音;讀通課文;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訴老師,以便順學而導;讀流利課文;讀中體會文章的標點符號、詞語、句子表達的效果,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讀中要求領悟修辭表達的妙用;讀中發(fā)現文章重點段落的構段方法;讀中揣摩文章寫作的順序……只有把讀和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習得方法、運用語言、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等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讀中感悟到語言的點點滴滴的妙用。
二、讀中感悟。
閱讀教學中,要避免繁瑣多余的內容分析就必須注重和突出“感悟、積累、運用”。它是構成閱讀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課程標準提出的“感悟、積累、運用”,除了讀之外,還存在大量的其他學習活動,例如說、聽、寫、思考、游戲等。讀是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說、聽、寫、思考、游戲等也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在不同的時候針對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對象運用,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這些方式往往體現為訓練,就是“讀”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之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倡以讀代講,是為了減少教師對課文進行繁瑣零碎地分析,把讀書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罢Z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薄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作了這樣的要求。這說明《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沒有把訓練作為其核心內容,但也并非意味著語文教學不需要訓練。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把字、詞、句等的訓練與讀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的“以讀為本”才能真正煥發(fā)出其特有的生命力與活力,讓學生在扎實有效的語文基本技能訓練中積累、感悟“語”與“文”,在多層次中品讀中進一步感悟和內化語言,進而能在相應的生活圖景中積極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語文課堂應當是有“語”有“文”,充分體現其特有的學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點聚集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強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語文的感悟”;又不能將學習焦點凝固在單純的語言感悟上,強化了“語文的感悟”,淡化了“雙基的訓練”。惟有“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抓好,“強化人文”,“優(yōu)化語文”,我們語文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實,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和“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如教學《火燒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么?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fā)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云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云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托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象,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三、形式多樣的朗讀
如教《火燒云》這篇課文的4、5、6自然段時,由于這三段的構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讀思、讀說、讀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引讀:“師:一會兒天空出現了什么?生讀有關的句子(下用“生讀”表示)。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師:忽然又來了什么?生讀。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師:接著又來了什么?生讀。師:什么樣子的?生讀。師:后來怎么變化的?生讀。老師引著大家這么一讀,你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啟發(fā)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性的東西。然后設計讀寫結合訓練:天空里還會變些什么來?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幾句話。(①天空里出現或來了什么?②是什么樣子的?③后來如何變化、消失的?)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例子?!睂嵺`證明:通過引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引領學生發(fā)現課文構段的規(guī)律,可以習得方法,啟迪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讀思、讀說與讀寫結合,先說后寫,水到渠成,為單元的作文教學做了厚厚的鋪墊。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讀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據要求中將“正確、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難發(fā)現,讀者只有在“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初讀的指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耐心指導,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順暢。教師可利用范讀、指讀等引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得學生都能把課文讀得瑯瑯上口,使“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落到實處。
教育是知識創(chuàng)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陣地,也是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搖籃??梢?,創(chuàng)新是閱讀教學的生命。我們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讓讀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讀中理解,積累,模仿,創(chuàng)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