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不用的詞“乸”,在方言中卻隨處可見。“蜞乸”作為方言中較常用的一個詞,應用于當?shù)厝说纳钆c言語交際中?!膀鄟p”一詞和“X乸”結(jié)構(gòu)所構(gòu)成的系列經(jīng)歷了諸多發(fā)展階段,雖然義項單一,在感情色彩上卻褒貶不一,擁有獨特的發(fā)展淵源。從“蜞”和“乸”的意義結(jié)合以及它們組合的結(jié)構(gòu)出發(fā)來進行討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關(guān)鍵詞:“蜞” “乸” “X乸” 歷史淵源 感情色彩
一、引言
筆者無意間在廣州老城區(qū)荔枝灣博物館發(fā)現(xiàn)了一首民謠,內(nèi)容如下:
捉蜞乸
兄弟落涌捉塘虱,蜞乸吸咬弟“屎忽”;
哇哇驚叫求兄助,捉住蜞乸要“折骨”。
從這首民謠的內(nèi)容來看,“蜞乸”所指應是一種會咬人的蟲類。但它具體指什么,在翻遍了所有的字典辭書后,仍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詞的直接解釋。后來才知道它是一個方言詞。本文旨在探討“蜞乸”一詞的釋義以及“X乸”結(jié)構(gòu)的由來及其適用范圍。
二、“蜞”的釋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中,“蜞”沒有義項,只是給出見“蟛蜞”?!绑豺唷保好~。螃蟹的一種,體小,頭胸甲略呈方形。生活在水邊泥穴中?!稘h語大字典》[2]也沒有直接給出“蜞”的解釋,而是說“蜝”同“蜞”?!队衿はx部》:“蜝,蟚蜝也?!薄都崱ぶ崱罚骸拔B,蟚蜝。似蟹,通作蜞。”又《之韻》:“蜞,水蛭也。通作蜝?!彼蝹麟拧缎纷V》上篇:“蔡謨字明道,初渡江,見蟚蜝,大喜曰:‘蟹有八腳,加以二螯。令烹之。旣食,吐下委頓?!卑矗骸稌x書·蔡謨傳》作“蜞”。由此可知“蜞”和“蜝”同義。又《四庫全書·經(jīng)部》[3]卷二十:“蜞,渠之切。似螖不可食。”這也說明了蔡謨?yōu)楹巍凹仁?,吐下委頓”?!督?jīng)部》卷三十:“水蛭大者,長尺呼馬蛭,亦呼馬蜞,蜞,即古語蟣也。又別其所生,有石蛭、草蛭、泥蛭之異,并能傳著人及牛馬股間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產(chǎn)育為害,耘者猶以為苦楚?!庇帧端膸烊珪そ?jīng)部》[3]卷三十八:“蜞,渠之切。蟲名,水蛭也?!泵鞔櫰鹪凇犊妥樥Z·紀蟲》[4]中記載:“[蟲]在水中者曰蜞,又曰蛭,俗曰馬蝗?!边@些解釋都說明“蜞”就是水蛭,即螞蟥。
三、“乸”的釋義及其與“毑”的異同點
(一)“乸”的釋義
“乸”,普通話里沒有這個字,它存在于方言中。在各方言區(qū),讀音有區(qū)別:A.客家話:[海陸豐腔]ma2 zia3 [陸豐腔]ma3 [客英字典]ma2 [臺灣四縣腔] ma2 zia3 [寶安腔]ma2 B.粵語:naa2
對于“乸”的釋義,多種漢語及方言詞典給出了相關(guān)定義。如:《漢語大字典》[2]將“乸”定義為“方言。表示母的,雌的。一般用在動物名詞后面表示其為雌性。如:雞乸(母雞);牛乸(母牛)。個別植物也可以用它表示雌性。如:水瓜乸(母木瓜)等。又母體。陳殘云《香飄四季》第三十章:‘好比掘芋頭,連仔帶乸一起要?!薄稘h語大詞典》[5]將“乸”定義為“方言。母的;雌性的?!鼻遗e《中國歌謠資料·哥妹趕鴨到湖心》例:“哥妹同心養(yǎng)鴨乸,保證鴨乸養(yǎng)肥大?!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釋義為“<方>雌的;母的:雞~(母雞)?!薄秾嵱梅窖栽~典》[6](P187)釋義為“<粵>母的;雌的:十只牛有六只~。︱雞~?!薄稘h語方言常用詞詞典》[7](P399)釋義為“粵方言[na35]母的;雌的。例:十只牛有六只乸。②用在動物名稱后面,表示雌性。例:雞乸(母雞)︱老拱遠遠地退出來朝張三罵道:‘真是養(yǎng)大狗崽咬狗乸?。ā哆吔乃嚒?979年第4期)見于《廣州話方言詞典》?!鄙鲜鲈~典中的“乸”都包含同一義項,即“母的;雌的”。這一解釋有何依據(jù)呢?我們將對“乸”字進行字形分析。因為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其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合體字占了絕大多數(shù)。根據(jù)漢字的這一特征,運用偏旁分析的方法,因形求義,亦是我們祖先使用已久的有效方法之一。宋吳曾《辯誤錄》卷下引宋景文公云:“凡義有未通者,當以偏旁考之。”(此語亦見于吳曾的另一部著作《能改濟漫錄》卷五所引)即是指偏旁分析法而言。
將“乸”拆分成“也”和“母”兩部分?!耙病?,按《說文·乙部》[8]:“也,女陰也。”即女性生殖器。又《說文·女部》[8]:“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能生之以啟后者皆曰母?!辈鸱趾蟮膬刹糠纸?jīng)過釋義,都與女性或者雌性分不開,所以對于“乸”字的理解也更加清晰。這個字相對于那些在字典辭書中找不到任何解釋的俗字來說,較為簡單。
(二)“乸”和“毑”的異同點
在《四庫全書》(檢索版)[3]里檢索“乸”,會出現(xiàn)“乸(毑)”的情況,所給出的解釋全都是關(guān)于“毑”字,這是否說明“乸”和“毑”是同一個字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讀音不同?!皻病?,按《集韻》當為“子野切,上馬精。又子我切?!逼浯危淞x同“姐”,是方言詞,“母親”義?!稄V雅·釋親》:“毑,母也?!睋?jù)《集韻·馬韻》:“姐,《說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古作毑?!庇帧钝另崱罚骸澳罚恫┭拧罚骸畾?,母也?;蜃鹘??!薄墩滞āの悴俊罚骸皻玻既撕裟?。”據(jù)此分析,“乸”和“毑”確實有共同之處,《漢語大詞典》[5]里也提到“乸”亦作“毑”,舉《中國歌謠·看牛哥》例:“二月看牛雨漣漣,牛毑帶子跑到別人田。”原注:“牛毑,母牛?!惫P者認為只有當“乸”和“毑”在含有“孕育者”義的情況下可通用。但它們是兩個字,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且用法也有區(qū)別。
四、“蜞乸”釋義及“×乸”類詞的由來
“蜞乸”一詞,雖然不見于現(xiàn)代漢語,但在方言中卻較為普遍。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明顯注意到“乸”所代表的是性別,“蜞乸”即“雌性的水蛭”。從“蜞乸”一詞出發(fā),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性別詞和動物名/牲畜名”的位置關(guān)系,詞序不同但意義相同。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一般都會將性別詞放在動物名/牲畜名前面,如“公雞、母雞、公豬、母豬”等。性別詞后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不得不追溯到早期漢語。在現(xiàn)存的早期文獻中,只用一個字來表示這種復名的概念。例如:“牡”的意思是“雄性+走獸”,“雌”的意思就是“雌性+飛禽”等等。在《急救篇》中有許多類似的例子,簡單列舉如下:endprint
牡:公的家畜 牝:母的家畜
骍:赤黃色的馬 騩:淺黑色馬
騅:蒼白雜色馬 駁:毛色不純馬
驪:深黑色馬 駒:小馬
豕:小豬,或豬的總名 豚:初生的小豬
《急救篇》是西漢時的童蒙識字課本,反映了西漢及之前漢字和漢語的基本使用情況。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早期漢語以單音字為主,各種牲畜或動物的名稱都是賦予單字以不同的意義加以區(qū)分的。
單名制牲畜名在漢語歷史上運用了很長時間,即使是在后來復合制牲畜名大量出現(xiàn)的情況下,也并未被完全淘汰。下面是出自唐代文獻中的例句:
冬十月,耕牛為寒,筑宮納而皁之。建之前日,老儂請乞靈于土官,以從鄉(xiāng)教。予勉之而為之辭:四牸三牯,中一去乳。天霜降寒,納此室處。(唐·陸龜蒙《甫里集》卷一六《祝牛宮辭并序》)
從文獻實際用例來看,復名制牲畜名是主流,雖然它比單名制牲畜名出現(xiàn)得晚,但其出現(xiàn)的時間也比較早。在甲骨文中,“牡”和“牝”用在其他牲畜名前表性別義,相當于后世的“公”和“母”。在《尚書》《詩經(jīng)》《左傳》及其他先秦文獻中,這種用法開始增多,漸成主流。下面舉幾個漢代以前的例句:
(1)乙未卜:今日王狩光,擒?允獲牝虎二、兕一、鹿廿一、豕二、麋百廿七、虎二、兔廿三、雉廿七。(《合集》10197)
(2)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保ā渡袝つ潦摹罚?/p>
(3)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祖。(《詩經(jīng)·邶風·雄雉》)
(4)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同上)
(5)南山崔崔,雄狐綏綏。(《詩經(jīng)·齊風·南山》)
“蜞乸”這種“動物名+性別詞”的后置復名制動物名的出現(xiàn)要比前加復名制在時間上要晚一些,且在文獻中時隱時現(xiàn),并非主流。從先秦時期的類詞組合到唐代完全成詞,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變化過程。
(6)牛大牝十,其六毋(無)子,眥嗇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無)子,眥嗇夫、佐各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
(7)牡,畜父也。從牛土聲。(《說文解字·牛部》)
(8)臨川東興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將歸,猿母自后遂至家。(《搜神記》卷二〇)
(9)獨山州,雞公關(guān),鴨公關(guān),小河在城西南三十里,設(shè)有塘汛。(《貴州通志·獨山州》)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出,當“牲畜名/動物名+牝/牡”時,其牲畜的名稱義被前面的牲畜名稱消解,只保留性別及成年、有子女義;當“牲畜名+性別詞/父母”時,是將人類用“公、翁、母”稱呼成年男性或女性的稱謂轉(zhuǎn)移到對動物的稱呼上。既表明了性別義,也含有與“子、兒”對應的父母、長輩義;當“蜞乸”類詞用于人名和地名,則“公、翁、母”等原有的父母、長輩、有子女等義均被消解,完全轉(zhuǎn)化為一個性別義詞語。
五、“×乸”類詞的感情色彩義
“×乸”組合表示“性別、稱謂”等義具體在何時出現(xiàn),上文已作出解釋。其義在其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延伸,使用范圍也得義擴展?!啊羴p”類詞體現(xiàn)出兩種感情色彩義:
(一)中性色彩義
“×乸”類詞作為中性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乸”本用于表示動物牲畜的性別,常用于指動物,“乸”與“公”相對,指雌性。如:
牛乸(母牛) 豬乸(母豬) 雞乸(母雞)
鴨乸(母鴨) 狗乸(母狗) 馬乸(母馬)
老虎乸(母老虎) 貓乸(母貓)
2.泛性詞尾,多用在一些昆蟲、蔬菜名稱之后,無關(guān)乎性別。如:
虱乸、蛤乸、芋頭乸、姜乸
(二)貶義色彩義
在客家話中,“×乸”可用來表示具有各種特征的女性,有貶義色彩,如:“大豹乸(兇惡的女人)、老虎乸(兇惡的女人)”。另外,在紅船時代粵伶藝名中也巧妙地體現(xiàn)出這種稱呼的巨大差別來。他們的藝名一般與所習行當相吻合,行當與行當之間界限分明,尤其是女性扮演者如花旦、女丑等,藝名較之其他行當更為講究。如花旦之“美人某”“貴妃某”“扎腳某”;女丑專門扮演詼諧風趣的老年婦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鴇母、惡家姑等,故藝名多取“婆乸某”“鬼馬某”等,如:“婆乸賀、婆乸東、婆乸同、婆乸三、婆乸洪、婆乸榮、婆乸松、婆乸成”,即以“婆乸+姓氏”的形式出現(xiàn),帶有較強的貶義色彩。值得注意的是,“×乸”可以不受年齡限制,如:“阿玲乸、阿紅乸”。
六、結(jié)語
漢語普通話中沒有的字,在漢語方言中可能會找到它們的存在,它們的用法普通又特別,它們的存在給語言增添了更多的活力。雖說“乸”與普通話里的“公”“母”“雄”“雌”等的用法有著許多共通之處,但它也經(jīng)歷了特有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擁有著獨特的感情色彩。這都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地追求本源,更好地體會漢語的精妙所在。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縮印本)[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
[3]四庫全書(文淵閣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明]顧啟元.客座贅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6]韓品夫.實用方言詞典[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閔家驥.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李藍.“雞公”類詞的共時分布與歷時演變[J].語文研究,2014,(4).
[10]黃偉.紅船時代粵伶藝名探微[J].戲曲藝術(shù),2009,(4).
[11]劉立恒.河源水源音中的名詞詞綴[J].語文學刊,2010,(8).
(黃亞英 廣東廣州 暨南大學文學院 5106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