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瑞鳳+++林海
【摘要】多年的小學習作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憑教師如何精批細改,在學生作文本上圈圈點點,學生并不買賬,耗時低效。本文就改進評改手段,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習作質量,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并做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習作教學 ; 評改方式 ; 提高 ; 有效性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中小學教師發(fā)展基金資助課題“隨遷子女習作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FZJJ20130 700318)。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210-01
多年的習作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任憑老師如何精批細改,學生拿到批改后的習作,并不留意那上面的紅色的評語和習作中修改過的病句、錯別字、標點符號……總之,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的習作水平卻提高甚微,更為糟糕的是學生的習作興趣也極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蕩然無存,真是“徒勞”又“無功”。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1]強調了修改在習作教學中的重要性。為此,我們針對如何改進評改手段,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教學有效性展開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評改方法,授之以“權”,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評改習作習慣。
一、在共批中示范
學生寫好習作之后,教師通過瀏覽,選取三、二篇有代表性的習作,投影在班班通的大屏幕上。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習作訓練要求展開評論,概括出優(yōu)缺點,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并讓學生講述改的理由,分析產生毛病的原因。然后教師當堂示范,在習作上運用符號調、刪、增、改;找出習作的優(yōu)點,進行賞析,寫好批注;并引導學生從格式是否正確,書寫是否整潔,是否有錯別字,語句是否通順等要求進行評改。隨著年級的升高,進而對選材是否圍繞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習作中心是否明確,層次段落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等方面進行評改,指導學生學習評語的寫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和訓練,逐步提升學生的習作評改能力。
這里須注意的是:一、評改所選習作要典型,這樣,許多帶有共同性的毛病,會很快得到解決,既讓學生學到修改的方法,又可提高習作水平;二、每次評改突出一個重點,帶著孩子讀一讀,評一評,改一改,幫孩子們找到評改的“感覺”,逐步教給他們評改的方法,一課一得;三、師生共批不光體現在批語上,對修改符號也要統一,如“﹏﹏?”表示句子有毛病,“____!”表示這句寫得特別棒……讓學生明確這些符號的特定意義后,在批改中標上這些符號,再加上啟發(fā)性批語,給學生做好示范引領,使他們終身受用。
如一位老師在教六下第一單元習作時,借鑒課文《手指》的寫法,寫身邊的事物,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和自己的感悟。學生的習作收上來時,老師發(fā)現此次習作在描寫人物對話時,缺少提示語。為此,這位老師在示范評講時,就重點引導學生探討提示語問題,不僅要指出問題所在,還要提出改進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放手讓學生自改或互改,他們自然“有法可依”了。
二、在朗讀中自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學生對于語言的敏銳度,主要是從朗讀中體會出來。因此,學生習作完成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借助聲音刺激,憑借語感,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習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邊讀邊改,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改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即在習作寫好后,先讓學生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否合理,中心是否明確,有沒有拗口的詞句。然后,讓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揣摩,多問幾個為什么,再進行全面修改,使之達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最后,讓學生再次放聲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借助語感,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用上掌握的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進行提高性修飾、潤色。還可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讀給父母、同學聽,請他們提提意見,自己再酌情進行修改。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歷經 “發(fā)現——修改——提高”的過程,有效地促使學生自改習作能力的提高。
三、在互改中提高
會改才會寫。讓學生互改習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是繼寫習作之后高級的思維活動。這里的“互改”指的是小組互改,期初安排座位時根據學生習作水平的高低、差異把學生編成4人一小組,安排在前后桌,便于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習作完成后,小組成員根據評分標準,幫助作者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見,給作者寫出具體評語,打出分數并署名,署名既讓批改者更負責,又讓批改者有榮譽感,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評改的興趣與熱情。
關于評分標準,考慮小學生年齡、心智特點,就不作過細的要求。我們根據小學習作的基本要求,提出批改習作的十條評分標準,每條10分,總計100分。評分標準在學生打草稿前就讓他們明確,加強訓練的針對性,有助于端正學生習作態(tài)度,提高習作水平。這十條評分校準為:“書寫是否整潔”、“有無錯別字”、“有無錯誤標點符號”、“有無病句”、“中心是否明確”、“語言是否生動”、“選材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條理是否清楚”、“構思是否有新意”。
四、在展示中激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如何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激發(fā)習作興趣,我們課題組想到了作品展示可以給學生新鮮感、成就感、享受感、回味感,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更好作品的動力。于是,我們搭建豐富多彩的平臺,讓學生有展示的空間:佳作展示,每個單元的習作,學生在自改、互改、師改的基礎上二次習作獲得優(yōu)秀的習作即可在教室的“佳作欣賞”專欄展示,同時,批改特別優(yōu)秀的習作,也當作范例上墻,平時寫得好的小習作或日記等則張貼在走廊墻壁上;自編文集,每個學期末,選出自己認為優(yōu)秀的習作,自取集名,自寫序言,自編目錄,自作后記,編成佳作選集,可手抄,也可用電子檔;參賽投稿,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征文比賽,向各類報刊雜志投稿,使學生在獲獎和發(fā)表中樹立寫作的自信心,激發(fā)寫作興趣。
“作文是寫出來的,作文能力卻是改出來的?!蓖ㄟ^這樣扎實有效的評改方式,學生既能體會到自己勞動成果的重要性,又享受到勞動后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了自改習作的信心,逐步達到了“自能習作不待教師改”的境地,從而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2012:8、9、11.
[2]管建剛 我的作文評改舉隅[G].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