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應老病休”是詩人杜甫的正面抒懷,而不是 “反語”。從句式特點看,頸聯(lián)形成了工整的對仗,不能構成“反語”;從時間看,作者借“老病”之身寫悲涼之意,是真情實感;從官職來看,不過是低微的臨時文職,朝來暮去,實在不足為此而“激憤”。
關鍵詞:“官應老病休”;正面抒懷;反語
《旅夜書懷》是杜甫晚年寫的一首詩作,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詩的頸聯(lián)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課本給“官應老病休”作了如下注解:“這是反語,表示憤慨。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罷官。應,認為是、是?!惫P者認為如此注釋不妥。
首先,從頸聯(lián)的句式特點看,前句反問“我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后句緊承“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前句否定,后句肯定,形成了工整的對仗和抑揚跌宕的語氣。詩中的“應”就是“應該”;詩人是正面抒懷,抒發(fā)“老病”之身的沉痛,而不是“反語”。
其次,詩歌的寫作時間是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詩人時年54歲。他漂泊無依、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借“老病”之身寫悲涼滄桑之意,是詩人真切的感受,而不能理解為因失官而產生的激憤之語。相似的詩歌,如大歷二年(767年)《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大歷三年(768年)《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都突出了“多病”“老病”的悲愴之情。顛沛流離的詩人在人生的磨礪中,應不會為聲名和官祿所累,如理解為因“罷官”而“激憤”,顯然偏離了時代背景,降低了詩人的品格。
最后,關鍵看“官”是什么官。課本注解認為“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罷官”,這是發(fā)生在乾元元年(758年)的事,與詩人的寫作時間(765年)相比顯然大大提前了。筆者認為此處的“官”應是嚴武作成都尹時杜甫在幕府中擔任過的參謀和檢校工部員外郎(時間764—765年,后又主動辭去),但這不過是朝來夕去的臨時文職,而且也未曾遭遇過罷免,實在不足為此而“激憤”。
所以,筆者認為,“官應老病休”是正面實說而非“反語”,是衰老多病的詩人的切身之痛,而不必理解為罷官后的激憤之語。
參考文獻:
[1]馮至.杜甫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孟存榮(1974— ),男,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