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思 呂沙東
摘 要:隨著部編本教材的到來,廣大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開始把目光投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此同時,“核心素養(yǎng)”在繼承“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有所超越,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品質和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不管是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傳承文化”統(tǒng)一起來,這兩個主題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古詩選文中是怎樣呈現的?本文擬從古詩數量、選文情況、內容安排、插圖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文化傳承 核心素養(yǎng) 部編版 古詩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079-02
1 概念界定
1.1 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但是,到底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包括什么?這兩個是需要厘清的概念,特別是后者。所謂傳統(tǒng)文化,即“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tài)作用下形成的和流傳下來的并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文化”[1]。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包括七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包括傳統(tǒng)倫理道德、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治國之策;二是語言文字,包括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寓言、史學名著;三是藝術,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戲曲、建筑、青銅、陶瓷;四是教育,包括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機構;五是科學技術,包括天文,工藝,發(fā)明,數學、醫(yī)學、農學;六是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七是習俗,包括節(jié)日、祭祀、迷信。[2]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囊括的范圍很大,同樣的,語文涵蓋的范圍也很大,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有著分不開的千絲萬縷的關系。
1.2 核心素養(yǎng)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會上公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3]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總體框架有三個,一是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二是自主發(fā)展,包括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三是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在總體框架之下,還包括許許多多基本要點。例如,人文底蘊包括人文積淀,其重點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包括人文情懷,其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能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包括審美情趣,其重點是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有發(fā)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體到語文素養(yǎng),它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要素,四要素之下有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素養(yǎng),這四個素養(yǎng)相互成就、緊密關聯。學習古詩,必然涉及“語言”“審美”“文化”,至于“思維”,相信不會有人說,學習古詩不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所以,古詩在培養(yǎng)中國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審美情趣及傳承文化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2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古詩分析
2.1 數量分析
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古詩詞有5篇,一篇為課文內容,其余四篇為“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的內容;下冊的古詩詞有7篇,三篇為課文內容,其余四篇為“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的內容,上下冊共有12篇古詩。為作一個比較,特地研究了實驗版小學語文一年級的古詩詞:上冊的古詩詞有4篇,一篇為課文內容,其余三篇為“語文園地”中“讀讀背背”的內容;下冊的古詩詞有4篇,四篇均為課文內容,上下冊共有8篇古詩。具體如下表:
可見,在數量上,部編本一年級的古詩選文比實驗版一年級的古詩選文多了4篇。從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古詩文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學習古詩文就是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部編本古詩篇目的增多,古詩選文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增無減。從部編本編寫者對古詩選篇的重視,可以看出古詩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看,部編本古詩的篇目增多,學生需要積累更多古代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和成果,從而達到具備良好的人文積淀的效果。由此可見,部編本很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的教材編寫指導思想。
在部編本投入使用之前,小學語文的教科書版本多達12種,例如,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S版。那么,在部編本投入使用之后,特別是部編本古詩篇目的增多,對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和教學素養(yǎng)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方面的涵養(yǎng)應該更高,只有這樣,教師才有能力引領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積淀。
2.2 選文分析
現代漢語詞典中把“經典”定義為“傳統(tǒng)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4]。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中所收錄的古詩多是家喻戶曉的經典篇目。為體現部編本一年級所錄古詩的經典性,可用部編本、人教版一年級收錄的古詩作比較。經過比較,可以發(fā)現,被兩套教科書一同選入一年級的古詩詞共有6首: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明代詩人唐寅的《畫雞》,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這六首古詩較淺顯易懂,其中,《詠鵝》《畫雞》貼近兒童視角,符合一年級學生的接受心理。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中所收錄的古詩詞有12首,其中有6首與人教版相同,并且,這6首詩都是家喻戶曉的。可見教科書在選擇古詩詞上有很大的延續(xù)性,可以說,這是對經典的傳承。當然,這里并不是說,除了這6首詩,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里的其他古詩就不是經典的古詩。部編本延續(xù)了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經典古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體現了傳承中華優(yōu)良文化的思想。
傳承古詩經典文化,除了選擇經典的古詩外,可以借鑒傳統(tǒng)語文教學經驗進行古詩的教學,例如,誦讀。還可以使用詠唱的方式教授古詩詞。古時候,人們常常伴著自己譜的曲詠唱古詩詞,也有敲打器具伴唱的。通過“吟唱”的形式,更容易記住古詩詞,“吟唱”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方法。一年級小朋友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具有大膽豐富的想象力,直觀感性的思維,敏銳的節(jié)奏感,此外,他們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種種特征表明,對于低年段的古詩教學,采用誦讀、詠唱的教學方式相當適宜。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低年段的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鑒古代誦讀的傳統(tǒng)教學經驗教授古詩詞,也可以運用詠唱的方式教授古詩,但是,這對當代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因為這種教學方式要求語文教師有一定的音樂基礎。
2.3 內容分析
按照主題角度劃分,大致可將古詩分為七大類:一是民間疾苦類,二是山水田園類,三是思念家鄉(xiāng)類,四是臨行贈別類,五是軍旅邊塞類,六是憂國憂民類,七是其他類。按照這樣的劃分,可將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的古詩分為五類:一是民間疾苦類,例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是山水田園類,例如出自漢樂府的《江南》;三是思念家鄉(xiāng)類,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四是臨行贈別類,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贈汪倫》;第五類是其他類,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明代詩人唐寅的《畫雞》。可以看出,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中沒有軍旅邊塞類和憂國憂民類的內容,一年級學生天真爛漫,思維不深刻,這樣的編排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而且不影響古詩本身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性。
民間疾苦類、思念家鄉(xiāng)類、臨行贈別類的古詩能教育學生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例如《憫農》,教師可以教學生憫農,也可以教學生愛惜糧食,養(yǎng)成“光盤”的習慣,這是我國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可以讓他們就“為什么不應該浪費糧食?”展開說話練習,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yǎng)。再如《靜夜思》,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月亮”情結,月亮在中國古詩中有多種意象,象征了思鄉(xiāng)、團圓、思念親人等。在教學當中,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月亮意象的體味,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通過說話練習,初步體驗詩人思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即可。
古詩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語言文字”,即古詩本身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古詩就是在傳承文化。我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天文方面,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中體現出天文知識的有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古朗月行》;我國傳統(tǒng)文化還包括衣食住行,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中體現出“衣食住行”中“行”的有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可見,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的內容無不體現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這些古詩,就是在傳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2.4 插圖分析
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詞的插畫一改人教版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畫風,選用充分體現中國風的中國畫(簡稱國畫)。這樣的編排既傳承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彰顯了我國教育界的文化自信,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中,無論是課文中的古詩,還是“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的古詩,都配有一幅國畫,唯一的區(qū)別是,限于空間大小的不同,課文中的國畫的篇幅較大,“日積月累”中的國畫的篇幅較小。
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小池》收錄在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當中,它的插圖是一幅山水畫,畫的前方是山,近處的山用墨較濃,遠處的山用墨較淡,很有層次感;畫的左邊,是用彩墨描繪的一戶人家;畫的中央有池,池中有淡墨渲染開的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小荷上方是三兩只用重墨勾勒出的蜻蜓。畫的篇幅不大,卻讓人從畫中體驗到了視野的開闊。在實際教學當中,通過這樣的解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當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求他們發(fā)現、感知、欣賞、評價國畫顯得不太現實,建議以熏陶為主。相比之下,《小池》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的插圖非國畫,全圖的視野集中在一個小池上,視野相對狹小。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春曉》收錄在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日積月累”中,它的插圖是一幅花鳥畫,全畫由兩枝稀疏的桃花和三兩只落在花枝上的鳥以及幾片落花組成,簡簡單單,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著文中的插圖反復背誦《春曉》,詩的意境自然就被解讀出來了。相比之下,《春曉》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的插圖非國畫,構圖緊密,由房屋、室中詩人、室外矮小的花朵以及旋飛于房屋上方的三四只小鳥組成。緊密的構圖,沒有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落花”作為解讀全詩的關鍵物象,沒有出現在畫中實為遺憾。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選用部編版的插圖更為適宜。
5 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與魂,是不能丟棄、不能忽略的軟實力,經過幾千年歷史長河淘洗后依然頑強地保留下來的必定是精華,譬如古詩詞、國畫。而這些精華、國粹必定需要教授給下一代,以期他們把這些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還將提升他們的人文底蘊,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 朱美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批判[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
[2] 傅建明.新中國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 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4] 劉楠楠.聚焦核心素養(yǎng) 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中的呈現分析[J].語文知識,2016(24):20-21.
[5] 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01:11-13.
[6] 張心科.論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及語文教育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05:100-104.
作者簡介:吳夢思(1993-),女,職稱: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呂沙東(1968-),廣西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