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摘要】本文論述杜威“做中學”理念引領下的禮儀養(yǎng)成方法,提出營造禮儀教育的氛圍、與課程融合、開展豐富的活動、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等四個實施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做禮儀 文化氛圍 學科融合 禮儀活動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22-02
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知禮守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培養(yǎng)小學生的禮儀好習慣是我們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睋?jù)此,我校在杜威“做中學”理念的引領下,用“做禮儀”的方法促進小學生禮儀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一、打造環(huán)境,形成禮儀養(yǎng)成氛圍
我國古代有個“孟母三遷”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育人要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的確,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營造濃郁的禮儀文化氛圍,是促進禮儀規(guī)范養(yǎng)成的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為了凸顯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我校布置連廊文化,打造“八禮四儀路”,編撰《禮儀三字經(jīng)》,貼上名人禮儀畫像等,讓每一條道路、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個角落都充滿文明禮儀的氣息。這樣的環(huán)境布置,集中體現(xiàn)了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起到一種“無聲語言”的隱性教育作用?!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學科融合,進行禮儀養(yǎng)成滲透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蔽覀兛梢园讯Y儀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尤其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更應以課本為依據(jù),重視對文本中文化底蘊的挖掘,有意識地滲透禮儀教育,讓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比如,教學《談禮貌》一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牛皋和岳飛二人前后的行為:牛皋向一位老者問路,在馬上吼道:“呔,老頭兒!爺問你,小校場往哪去?”而岳飛卻是“先離鐙下馬,然后上前施禮”。通過前后比較,學生自然就認識到了“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在教學童謠《新年好》時,教師領著學生誦讀童謠,告訴他們一些拜年行禮的知識,再模仿著相互拜拜年。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很輕松地就學會了拜年拱手禮的方法。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關禮儀的內(nèi)容是很多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習得如何孝順父母、招待客人、相互問候……
進行其他學科的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文本,巧妙地處理教材,深入挖掘學科教學中與禮儀教育有關的內(nèi)容,有效滲透禮儀養(yǎng)成教育,做到教書和育人并舉,從而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yǎng)。
三、開展活動,豐富禮儀養(yǎng)成體驗
教育專家班華說:“體驗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的一種內(nèi)心活動,體驗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與感受?!毙睦韺W認為,情感體驗是人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校開展了豐富的禮儀活動,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文明禮儀,形成自己獨特的內(nèi)心體驗,并內(nèi)化成自己的經(jīng)驗,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一)通過“禮儀聽證會”,引導學生了解禮儀現(xiàn)狀
2014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文明禮儀養(yǎng)成教育,1700萬未成年人學習“八禮四儀”,學生爭做“尚禮謙君”。我校利用這一契機,大力弘揚禮儀教育,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開展了“‘八禮四儀離我們有多遠”聽證會,實施有效的“八禮四儀”新公民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內(nèi)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隨著了解的深入,他們對禮儀的相關規(guī)定、周圍人的禮儀素養(yǎng)情況了解得越來越多,也漸漸能將禮儀化為自覺行為。
(二)通過生活情景劇,強化學生的禮儀意識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重復和練習是習慣形成的關鍵。”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是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形式,我們可以利用晨會課、班隊課、社團課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生活情景劇練習,讓學生用講一講、演一演、畫一畫等方法去感知體驗一則則禮儀小故事,強化學生在社交中的禮儀意識。比如利用“八禮四儀”社團課開展角色游戲——“請到我家來做客”,一年級的小朋友們主動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客人,有的扮演主人,模擬做客的場景?!爸魅恕倍Y貌地打招呼、讓座、端茶,“客人”走了說再見,表現(xiàn)得落落大方。這樣的情景劇不斷地在學校上演,學生在故事《借衣訪恩師》中懂得了如何尊重老師,在《來電話了》的小品表演中明白了如何禮貌地接電話,在《他是我的榜樣》演講中學會了如何感恩親人……學生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知禮儀、懂禮儀、行禮儀,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促進了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
(三)通過“開學第一課”,形成禮儀特色
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密切合作,于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在全國影響巨大。我校也借“開學第一課”開展禮儀教育。在“開學第一課”活動中,學校特地推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禮儀——抱拳禮、揮手禮,在顯示屏上打出“維北之禮——揮揮手,微微笑,問聲好”的字樣,提醒學生相互問好,執(zhí)勤教師在學校門口主動對每一名進校的學生揮手問好,以身示范,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師的示范引領下,揮手微笑問好的學生越來越多。
(四)通過“食堂新餐桌”,彰顯禮儀魅力
今年,學生盼望已久的食堂終于建成了,餐桌禮儀就是首先要考慮的課題。我校結合揚州市新出臺的《文明有禮二十四條》,開展“吃不了,‘兜著走”的主題活動。在學校食堂落成典禮中,大隊輔導員帶領全校學生一起誦讀了唐詩《憫農(nóng)》,學習了《文明有禮二十四條》第一條文明用餐的四個規(guī)矩,即“在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飯剩菜;在外吃多少點多少,吃完打包帶走”“長者先動筷”“夾菜用公筷”“自己不酗酒,與人不鬧酒”,號召全校師生傳承文明,從餐后打包、勤儉節(jié)約做起。中午吃飯時,有不少學生用餐桌上的袋子打包剩余的飯菜,有的帶回家喂流浪貓,有的帶回家喂寵物狗,真正體現(xiàn)了“食堂就是課堂,餐桌就是課桌”的教育理念。
(五)通過尋找“微笑天使”,擴大禮儀效應
人們對“蝴蝶效應”這一現(xiàn)象并不陌生,蝴蝶振翅也能引起一場颶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用正面的“蝴蝶效應”發(fā)揮榜樣的力量,使整個班級乃至全校學生都能成為優(yōu)雅的文明人。我校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一塊榮譽榜,將每個孩子的照片貼在墻上,以便孩子每日“三省吾身”,及時記錄自己的成績。學校尋找“班級形象大使”“微笑天使”,以這些領軍人物為核心,把他們的禮儀行為拍成微視頻展播,使抽象的概念在孩子的頭腦中形象化、具體化?!镀压㈤_講了》是學校“國旗下講話”的必修課,學校每周表揚一批“微笑天使”,發(fā)揮榜樣的力量,用他們的影響力帶動身邊的同學。
當然,為達成禮儀教育的目的,我們可以開展更多的活動。活動的目的也是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素養(yǎng)。
四、攜手家庭,拓寬禮儀養(yǎng)成渠道
禮儀教育有很多渠道,但家庭教育是基礎,從家庭教育入手,無疑能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我校通過家委會、班級群、家長學校等平臺攜手家長,提出幫助孩子養(yǎng)成禮儀的要求和建議,定期評選“禮儀家庭”。我們要求家長做到以下三點。
做好“孩子眼中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未來,父母更是孩子的未來。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先做到。家長以禮帶禮,大手牽小手,發(fā)揮表率作用,做好孩子眼中的那面鏡子。
適時的提醒: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有些禮儀切切實實地需要家長指導。比如有些內(nèi)向的孩子去做客,家長可適時提醒孩子與主人打招呼;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告訴孩子“吃飯別咂巴嘴”……
巧用三面“魔鏡”:贈送給家長三面“魔鏡”,一是教家長巧妙利用“放大鏡”,把孩子的優(yōu)點放大來看,孩子有好表現(xiàn)要立刻稱贊,增強孩子的榮譽感和自信心;二是教家長用“縮小鏡”,把孩子缺點縮小來看,寬容孩子的無心之失,再陪同他一起改進;三是教家長用“望遠鏡”,把孩子的前途放遠看,放下焦慮和功利,靜待花開。
幾年來,我校一直致力于“做禮儀”,以此推進禮儀教育。通過觀察,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yǎng)漸漸提高,良好的行為習慣漸漸養(yǎng)成。當然,禮儀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期堅持。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文明禮儀一定能陪伴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