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梅
【摘要】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數學在教學模式上也在不斷改革與變化.作為教師應不斷從教學中進行反思和總結,創(chuàng)新初中數學幾何的有效教學方法,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興趣,不斷拓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思維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幾何教學;問題;對策
一、初中數學在幾何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缺乏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
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知識形成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對其數學思維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傾向于對教材中知識的定理概念或公式的灌輸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使其主動參與到數學的思考、探究、質疑以及討論的中來,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學生缺乏一定的觀察能力
在初中的幾何學習中,觀察能力必不可少,通過觀察才能引發(fā)思考.幾何中需要學生查看幾何圖形的大小、數量等,然后構建它們之間的關系.很多問題只有通過觀察才能辨別不同圖形之間的差別,認識圖形的特征.但實際幾何學習中,很多學生因為浮躁或學習壓力太大,并沒有養(yǎng)成耐心觀察的學習習慣,因而,更無法學會思考和分析問題.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
當前,不少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延續(xù)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課堂主要以講授教材例題為主,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解題,這個過程中學生基本上沒有發(fā)言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逐漸影響了學生學習幾何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聽取學生的學習反饋,課堂沒有互動與交流,無形之中讓學生失去了對數學學習的熱情,甚至開始抵觸這門學科.
二、解決初中數學幾何教學問題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與積極性
作為數學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培養(yǎng)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因為數學的學習過程,可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在課堂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多動手、勤動腦.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過程中,可讓學生借助小木棒自己動手制作所學的幾何圖形的模型,通過這些幾何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利用尺子、圓規(guī)進行驗證,由特殊到一般得到結論.以此來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幾何圖形的空間想象力與操作能力.這個自己動手制作模型的過程,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與熱情,同時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切圓”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筆者通過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來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問:假如從三角形的布料上裁剪下一塊圓形布料,如何才能使圓形的布料面積最大?剪下的圓與三角形的三邊位置有什么樣的關系?
2.問:怎樣畫一個圓與這個三角形三邊都相切?怎樣確定圓心和半徑?
這樣一來,大家躍躍欲試,有的同學拿出紙張開始裁剪,然后紛紛舉手爭著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法.通過設計這樣的情境,實現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目的.
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認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生就能由疑到思,然后積極主動地思考、討論、探索.
又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這一節(jié)課時,筆者先讓學生動手畫一個等腰三角形,剪切此三角形,然后度量兩個底角,最后把等腰三角形的兩腰重疊在一起.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了兩個結論:
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2.頂角的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和底邊上的中線,這三線重合在一起.
要證明上面兩個結論,學生就知道要添加這條輔助線(折痕),然后輕松地予以證明.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導入新課的過程,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添加這條輔助線,再讓學生證明這兩個結論.這種教學方法與前者相比,很明顯是前者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巧用幾何畫板
在初中的幾何教學中,通過幾何畫板可以把點、線、面等幾何元素結合起來,然后通過變換、跟蹤軌跡、計算等方式把各種不同的尺規(guī)圖形繪制出來,并在講解中把幾何問題的發(fā)現與形成的過程用這種幾何畫板實現動態(tài)化的引導.在運用幾何畫板時,其核心是:平行即保持平行,中點即保持中點.在這個前提條件下,可運用幾何畫板在“變形的圖形中發(fā)現恒定不變的幾何規(guī)律”.另外,教學時也可以利用幾何畫板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來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
(三)引導學生掌握幾何圖形的變換,領會數學思想
初中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準備足夠的自主操作實踐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在這種自主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直觀、真實的幾何圖形變換.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畫出一個角度為60°的Rt△ABC, 以及其中位線DE,并提出問題:此時若沿著中位線把三角形分成兩部分,那么這兩部分可構成什么樣的圖形?此時學生們開始自主動手畫圖,在畫圖過程中觀察和思考三角形角度的特點及邊長關系,并想象出多種不同的圖形組合的可能.接著教師可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角度是60°的Rt△ABC的紙片,并要求沿著中位線DE將這個紙片分為兩部分進行觀察和驗證的組合演示,進而證三角形角度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過自主操作、思考、想象和分析,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對圖形變換的認知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幾何空間想象力得到提升,活躍了整個課堂氣氛,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逐漸對結合圖形的變換有了更深層次的學習,并更好地領會數學幾何思想.
(四)鼓勵學生多動手畫,在畫圖中探尋答案
解幾何題關鍵是對圖形的生成過程的理解,所以在解幾何題時,不妨讓學生根據題目的條件,利用尺規(guī)作圖的方式還原圖形的生成過程.在整個作圖過程中,題中隱含的條件就能顯現出來,對解題的思路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如,在Rt△ABC中,∠ACB=90°,AB=5,BC=3,點D是斜邊AB上的任意一點,連接DC,過點C作CE⊥CD,垂足為點C.連接DE,使∠EDC=∠A.連接BE.
求證:AC·BE=BC·AD.
這是一個我們熟悉的“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三角形.D是斜邊上的任意一點,連接DC,CD就是一條由C點確定的動線段.過C點作CE⊥CD,由于CD是一條動線段,所以CE也就跟著動.在變化的過程中,不變的是CD與CE的垂直關系.所以很容易想到用一把直角三角尺,將直角頂點固定在C點,轉動三角尺,Rt△CDE就自然生成,順理成章地得出△ABC∽△DEC,即可證得結論.
當遇到一道幾何題沒有解題思路時,怎樣才能更快、更準確地找到解題突破口,利用直尺和圓規(guī)還原圖形的生成過程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五)注重目標方法的結合
在幾何教學中,學生容易理解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例題,但自己在做題的過程中卻無從下筆,原因在于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學習目標及方法,學習存在盲目性,無法針對性地將題目要求與所應用的數學方法相結合起來.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之間的結合與統(tǒng)一.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幾何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畫圖、操作、觀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不斷開拓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幾何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數學幾何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顏欣.初中數學幾何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J].教師,2015(6):37.
[2]范宗淮.淺談初中數學幾何教學的有效方法[J].未來英才,2016(2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