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輝
[摘 要]混合課堂教學是將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網絡技術相結合,實現教學方式改變的新型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指導學習,改變了學生僅限于課堂學習的方式和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本文從混合課堂教學的內涵入手,探討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相融合的混合課堂教學的實踐流程,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1-0141-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開發(fā)網絡學習課程,創(chuàng)新網絡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近年來,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和學習平臺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興起,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擴大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受益面,正在促進教學內容、方法、模式和教學管理體制機制發(fā)生變革。[1]如何有效的將信息網絡技術和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達到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緊密結合,實現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無縫銜接,是我們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時代重任?;旌险n堂教學是高校值得嘗試的改革模式之一。[2]混合課堂教學將在線學習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結合,克服了原有兩種學習方式的局限,是最近1~2年的高等教育技術應用趨勢之一。[3]筆者依托我校網絡教學平臺對所執(zhí)教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進行了積極探索,深刻的體會到理念具有先行作用,而網絡技術對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變革作用。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人才的培養(yǎng)關鍵在課堂,大學生四年時光大部分都在課堂度過。[4]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應能夠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
然而,傳統教學方式是教師單向的灌輸式教學,“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效率低下,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5]而且,現在多數學校都有新校區(qū),存在多個校區(qū)同時上課的情況,再加上教師科研任務重,教師課后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溝通,這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所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針對問題對教學過程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每個專業(yè)都有總學分和總學時的要求,使得理論課的課程學時數在不斷被壓縮,因而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學時數內通過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將更多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可能在每次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全掌握教師所傳授的全部知識,更不要說對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重理論、輕實踐,實驗學時數少之又少,使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學以致用難以實現。
如果在現代課堂教學中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必難以擺脫上述現狀和難以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此必須尋求一種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課堂,課堂上充分進行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形成一種教與學的交互影響,以產生教與學的共振,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其中,混合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能夠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又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混合課堂教學的內涵
混合課堂教學是一種新型學習形式和學習理念,兼有網絡在線學習和傳統面對面課堂學習的雙重優(yōu)勢。[6,7]究其實質,混合課堂教學是根據系統的觀點和績效評估方法,將線上網絡學習和線下課堂學習相結合。混合課堂教學能夠全程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靈活求解問題的能力,加快實現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fā)展。
混合課堂教學吸收了線上網絡和線下課堂的優(yōu)勢。線上網絡教學平臺中具有豐富的視頻、文字、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自學能夠進行資料瀏覽、作業(yè)完成、話題討論、試題測驗等功能操作,而且學生能夠較容易的實現線上交流、互動。線上資源具有永久性和重復性,學生可以反復瀏覽學習??勺寣W生帶著線上學習不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在線下的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課堂討論,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充分,更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種線上學習的獨特優(yōu)勢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而且還能夠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混合課堂教學的實踐流程
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的混合課堂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最終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具體的流程如圖1所示,需要經過網絡教學平臺的選擇、課程的建立、課程資源的整理與制作、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以及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的實施、形成性評價等過程。
(一)網絡教學平臺的選擇
網絡教學平臺通常都集成了網絡教學所需的多種應用子系統和工具,目前比較流行的網絡教學平臺有WebCT、Blackboard、Angel、Atutor以及清華大學的Ecourse等。[8]我們這里選用的是超星集團開發(fā)的泛雅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具有課程管理、學生管理、在線討論、在線測試等多個功能模塊,還能夠與超星圖書館進行關聯,提供100萬種電子圖書,12萬集學術視頻,123萬個課件,3000萬篇文檔資料等教學資料、學習資源,供老師在教學和備課時使用,老師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課程中引用這些資源,也可以實時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同步自主學習。
(二)課程建立
任課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建立當前學期正在承擔的課程,可以按照教學周和周課時建立每一個課時的教學任務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能夠完成不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將選課的學生信息進行整批或分散導入,導入之后也可以建立不同的小組,為后續(xù)的教學提供方便。在平臺里面也可以通過通知等方式對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安排進行告知。
(三)課程資源endprint
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資源是由文字、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結合為一體的,這讓知識的傳遞過程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使得學生更有興趣學習。課程資源可以是單獨知識點的簡單介紹,也可以是具有背景、過程或意義的講解與討論。總之,課程資源要做到知識點的傳遞更加形象化,更有利于學生的自學,更有利于課堂的教學。
(四)自主學習
高校的教育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網絡教學平臺強調學生通過對網絡課程資料的學習,實現自主發(fā)現知識,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在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逐步提高學生對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
(五)協作學習
網絡環(huán)境下能夠提供多種交流平臺與協作工具,不僅局限于網絡教學平臺,還有微信群、QQ群等,可以方便的構建學習共同體,形成小組的群體動力,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發(fā)揮每一位成員的作用,促進學習者之間互助、互勉,提高群體績效。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師生之間能夠實現實時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與交流。
(六)教學設計
混合課堂教學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主體,教師成為教學設計者和指導者。由此可見教學設計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任務,第一是提供給學生課前的課程資源和思考題的設計;第二是課堂教學分組討論、綜合引導,對知識傳授方式進行設計;第三,需要對整個課堂過程中的理論知識講授、課堂討論等進行設計。
(七)課堂教學
混合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課堂教學。學生雖然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然而畢竟學生的知識面和閱歷都不夠豐富,因此在問題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在知識的掌握上還不夠牢固,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討論、引導,逐漸建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
(八)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全面關注學生的知識、態(tài)度、參與意識以及合作精神等。[9,10]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效果,而形成性評價能夠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表1中列出了線上和線下的評價指標。線上的評價指標在學校使用的泛雅教學平臺中都已經進行了設定,而且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特性設定不同的權重。線下的指標通過課堂和考試完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和信息技術的支持,評價結果能夠快捷、清晰地呈現出來。
四、混合課堂教學實踐反思
混合課堂教學融合了網絡和課堂,將虛擬教學和現實教學,將學生在線的主動學習和課堂的被動學習相結合,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手機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和應用也非常普遍,學生通過手機可以輕松的瀏覽網頁,進行網絡搜索,使得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與老師越來越平等,很多知識完全可以由學生利用學習資源自主生成。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必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教師通過翻轉課堂、顛倒課堂等方式進行混合課堂教學。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技能
混合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對下次課要講的內容不僅僅做課本知識的預習,還要通過網絡平臺對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的課程資源進行學習。教師要有意識的加強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要加強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技能。
(三)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
網絡信息技術在不斷的升級,這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網絡信息技術素養(yǎng)。而且,教學資源的整理分類,也需要教師對相關的軟件或硬件技術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制作出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教學內容的課程資源。然而,單純依靠一兩個教師的力量進行課程資源制作是比較困難的,必要時可以通過與校外進行專業(yè)課程聯盟,實現優(yōu)質課程資源共享。
(四)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過程
混合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整堂課的進行講解,需要學生的參與。這需要任課教師必須對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課程資源和課堂教學內容能夠進行有效的設計,使學生能夠通過平臺的學習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信息技術、心理學等多重知識。
(五)提供和更新優(yōu)秀學習資源
混合課堂教學的有效實現依賴于功能全面、操作簡便、速度高效的網絡教學平臺。然而,能夠吸引學生的更是平臺里面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對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將各種資源依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分類整理,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符合教學內容,更具有內涵,時效性更強的資源。
(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局限于課堂與課間,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能夠完成作業(yè)、測驗、通知、答疑、討論、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通過移動端使用手機登錄交流更方便,可充分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
五、結論
混合課堂教學是將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網絡技術相結合,實現教學方式改變的新型模式,也是必然趨勢。本文從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入手,分析混合課堂教學的內涵,探討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相融合的混合課堂教學的實踐流程,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該模式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指導學習,改變了學生僅限于課堂學習的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這種教學模式融合了網絡和課堂,將虛擬教學和現實教學相結合,將學生在線的主動學習和課堂的被動學習相結合,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國教育信息化網.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18):48-50.
[2] 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校本混合課程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3):101-107.
[3] 張煒平.高校試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芻議[J].教育與職業(yè),2016(17):11.
[4] 余會成,譚學才,韋貽春,姚興東.建構、探究及互動混合模式在教學中的實踐——以大學儀器分析課堂為例[J].大學教育,2015(7):134-135,146.
[5] 王世蓉,高騰剛,黃政.程序設計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7(5):29-30.
[6] 徐冬.混合學習的校企共建重點課程資源平臺的實踐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9):122-124.
[7] 李志博,于磊,杜祝平,侯雪梅.MOOC與傳統教學的三段混合模式在軟件工程課程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6(7):41-42,45.
[8] 馬金鐘,趙國宏,徐鵬.基于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顛倒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12):99-103.
[9] 袁雪雯.芻議“翻轉課堂”模式下促進學生綜合能力養(yǎng)成的形成性評價體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6(13):109-111.
[10] 王超,謝賢平,張成良.“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J].大學教育,2015(2):154-155.
[責任編輯:鐘 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