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菊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 江蘇·徐州 221011)
翻譯是語言界限之間進行轉變的一種具體活動,它能夠將某種具體的語言所包含的信息轉變成另外一種語言信息,在轉變的過程中,從表面中其代表著具體的語言行為,但從翻譯的視角來看,則是一種主觀意識上的動態(tài)行為,主體在進行這樣的活動時,勢必會涉及到原創(chuàng)者、翻譯者以及翻譯后讀者等人員的認知活動。王左良曾經提出:“對于翻譯而言,最為困難的就是兩種語言之間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譯者想要正確無誤的將兩種語言的文化傳遞出去,首先就應深入透徹明確原文的含義及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掌握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睆闹锌梢钥闯?,可以將翻譯理解成通過借用對語言的翻譯,探索其背后的國家文化,換言之,翻譯是語言游走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動態(tài)行為。因此,基于文化圖示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翻譯人員應掌握兩國文化,從而盡可能準確的將語言主旨翻譯出來。
近年來,我國翻譯領域的研究專家對文化圖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是未來理論翻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文化圖示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相關認知較為模糊,但仍然有部分學者對其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其中,周篤寶認為,文化圖示中所包含的內容,是由其文本之外的民俗風情、風俗習慣等文化內容組成的,劉明東卻從文化的含義及語言篇幅中的圖示定義入手,將文化圖示的含義定為:在人的大腦中,對于文化中的知識體系板塊,是通過大腦對文化原有認知,來感受及掌握社會文化存在的現象。
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涉及范圍廣泛、內容繁雜,它不僅包括具體物象、文化、信念、藝術、民俗,同時也包含社會生存中的能力及道德素養(yǎng)。由于人類具有鮮明的社會性,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無法避免在生活中會接觸到其他國家或是民族的人,與他們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交流,也正因如此,決定著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而與之對應的文化圖示也同樣體現著社會性,也是可以完全被習得。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即是民族特有語言,它蘊藏著深厚且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儲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語言與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點,語言組成了人文環(huán)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文化感知,而人在社會中通過實踐所構成的文化圖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共性,將這些共性用語言進行傳遞后,能充分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由于英漢兩國在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慣、民族信仰中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時代的變遷中,人們必然會對外來文化感到不熟悉。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文化是通過社會習得的,按照這樣思維推理,那么陌生的文化也能夠完全可以習得。隨著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西方對我國許多特有的文化也更加理解,并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而語言正充分映射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才會有許多帶有西方色彩的詞語出現在我國日常交際中,這些都是文化圖示所翻譯的成果。
1.圖示對照
不同民族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順利的交流,是因為他們的文化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相同之處,在產生文化的過程中,經常會有許多對文化共性認知的基礎。因此,翻譯者在對語言進行翻譯時應探尋到文化圖示的對照,并對其進行翻譯。比如在我國漢語中的“添油加醋”、“雪上加霜”與英文中的“Adding the trimmings”、“Be dogged by bad luck” 所呈現出的文化圖示幾乎是彼此對照進行翻譯的。與之相似的英文還有“Worry about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與中文的“患得患失”所表達的信息內容完全相同。
2.圖示矛盾
不同的文化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由于不同民族之間都具有自身的認知方式、有著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與眾不同的語言、信仰等,會直接造成處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人對相同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有著相互矛盾的認知。因此,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蘊藏的文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文化圖示矛盾的發(fā)生。在英漢語言的表達中,會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但意思卻恰恰相反。比如,中文里的 “掩耳盜鈴”與英文中的“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從語言形式上看,兩者表達幾乎相同,也在闡述類似的圖示,都是在表達“欺騙自己”,但從語言含義層面上來說,中文的成語在表述一種愚蠢的做法,自欺欺人,而英文的圖示卻簡單的對字面進行解釋,只是在闡述將耳朵掩蓋起來去盜取鈴鐺,卻沒有將成語真正的內涵表述出來,它所表達的意思與中文成語正好相反。
3.圖示缺省
運用不同語言的人所具有的思維方式也有所不同,語言上的差異會導致文化上出現差異,通常在某種具體的語言中,所含有的文化底蘊,換到另外一種語言上,這種文化內涵卻不復存在,更沒有與其相對應的表述方法,在翻譯這的頭腦中,完全無法構建相互對照的文化圖示,這就造成了圖示缺省的現象。比如東施效顰、草船借箭等中文成語的由來,都是源自我國歷史神話故事或是民間傳說,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色彩。當國內人看到這樣的詞語,自然會在腦海中浮現與之對應的神話故事,出現相應的文化圖示,但在國外,尤其以英文作為母語的國家中,當地人們無法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更無從知曉其背后所對應的文化背景,就會導致他們在理解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困難,無法架構基礎的文化對照圖示,進而出現了所謂的文化缺省。
1.對照法
對照翻譯法通常比較適合當所要翻譯的語言中,具有能夠通過另外一種語言將其準確無誤表達出來,并且能夠形成與之對應的文化圖示,同時還能對圖示加以詳細解釋的情況。這樣的方法對于翻譯者來說,比較容易掌控,應用上相對更加自如一些,翻譯后的語言可以讓讀者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加深他們的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對照翻譯法在使用中,只可以翻譯兩種語言在民族文化上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的語料。比如說,在英文中看到“Such a chance must not be missed”、“Thick branch rotten leaves”時,就完全應立即轉動大腦中的文化背景,對其進行深入理解,并根據中文含義找出與其對照的文化圖示,進而翻譯出“機不可失”、“粗枝爛葉”。
2.交叉法
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在思維模式上有時會存在一定意義上的默契感,也能夠出現相同的文化圖示,但即使是這樣,也無法縮短語言表達形式上所存在的差異,因此,針對于這樣的狀況,就需要翻譯者在對相關譯文進行翻譯時,要適當對其做出不同程度的調整。換言之,就是要將翻譯的語言中所傳達的被翻譯語中的不同文化信息圖示來翻譯被翻譯語言的文化圖示,而這樣的翻譯方法被稱之為交叉法。對于翻譯者而言,只要能夠將所要翻譯語言中的文化圖示進行準確無誤的解讀,并且又對將要翻譯成語言中的文化圖示構建基礎框架,就能夠完全實現傳譯。這樣翻譯出的語言將不會改變原有語言所要表達的含義。比如,可以將英文中“Don't be distracted”翻譯成“集中精力”,將“No good intentions”翻譯成不懷好意,心術不正等。例如西方與東方人的信仰有所不同,中國人崇尚佛教,而西方人則信奉耶穌,因此,“Resign oneself to one's fate”、“Obey God's plan”以及“Let God decide”等句式,便可以運用交叉翻譯法,譯成“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3.直譯備注法
當翻譯人員第一次所要翻譯的語言中,不存在明顯的文化圖示或是翻譯后的語言并不能讓讀者輕松理解時,翻譯者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直譯法備注發(fā)進行語言的翻譯。所謂直譯備注法就是在直接翻譯的前提下,增加適當的翻譯者主觀注解,更好的將所被翻譯的語言信息表達出來,為讀者的理解提供更多便利。例如在我國經典名著《水滸傳》中:“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這句話完全可以運用直譯備注法翻譯成英文:“What is easy to get,lost is easy,when it is difficult to get,it is not easy to lose”。這句話在中文中屬于文言文,古人用語,實則是在強調人對事物的珍惜程度,經過困難所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會對其加以雙倍的珍惜,反之輕而易舉獲得的東西,人們往往會不在意,很容易就會失去。但若將這句話直接翻譯成“Easy come,easy go.”那么讀者會將其理解為“來得快、去得快”,不利于閱讀者更加深入的掌握,因此,需要翻譯者在譯文的過程中,對其加入自己的理解,翻譯成“What is easy to get,lost is easy”,就充分將其中真正所要表達的含義轉述出來,彌補讀者的文化缺省,從而進一步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文化中所蘊藏的含義,而翻譯并不是單純的促進兩國語言的相互交流,重要是運用翻譯實現兩國文化的交融。在翻譯當中,翻譯者首要任務應激發(fā)自身存在的源語言文化圖示,幫助自我更好的理解原文中的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其次再將原文中的信息進行適當的重構,從而更好的激發(fā)閱讀者們的文化圖示,真正意義上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充分體現出兩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1]陳智勇.認知文化圖示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典故翻譯[J].才智,2014,(35):310+313.
[2]杜冰.基于文化圖示視角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05):122-123+135.
[3]梁薇,劉明東.文化圖式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03):116-11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