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兵
摘要:基于學校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所肩負的責任,江蘇省響水中學著力打造“讓學引思”引領下的“125”課堂教學模式,確定了“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理念,抓住了“讓學”和“引思”這兩個關鍵,設計了示標導入、討論釋疑、成果展示、師生點評、檢測反思的課堂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A-0019-04
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課堂是教學相長的舞臺。近年來,江蘇省響水中學著力打造“讓學引思”引領下的“125”課堂教學模式,追求合適的教育,各項工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讓我們全校師生真正站起來了,動起來了,高起來了。
一、“1個理念”: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
“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是普通高中應有的責任擔當,也是我們擺脫困境、進行理念與實踐突圍的基本方向。
響水中學創(chuàng)建于1952年,1993年通過省重點中學驗收,2001年4月被確認為國家級示范性高中,2004年3月被省教育廳評為首批四星級高中,2009年11月通過省四星級高中復審。學校在響水縣是首屈一指的,但與鄰縣(市、區(qū))的同類學校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學校的新生錄取線與鄰縣(市、區(qū))同類學校相比有較大差距;響水縣中考成績優(yōu)秀的尖子生留不住;骨干教師流失嚴重,近5年來,有40多名骨干教師流到了其他學校。面對困境,我們苦苦地尋求著突圍的方向。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強調:“教育的使命是使每個個人(無例外的)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潛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要注重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滿足不同潛能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于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笆濉逼陂g,江蘇省將積極探索推進高品質高中建設的實施路徑。到2020年,全面實現(xiàn)高中教育現(xiàn)代化,60%左右的高中基本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涌現(xiàn)一批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高品質高中,高中教育發(fā)展水平確保位居全國前列。
基于這樣的教育背景,面對現(xiàn)實的辦學狀況,處于奮力爬坡階段的我們沒有任何的退路,必須積極地尋找提升的路徑。全校上下進行了幾次大討論,逐步形成了共識: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以課堂改革為抓手,走內涵發(fā)展之路。我們認為,每一個響水中學的老師、每一個響水中學的學子,身上都蘊藏著能夠通過學習轉化為現(xiàn)實身心發(fā)展的能量,都有強烈的自我發(fā)展需求,都有潛能被激發(fā)的期待與可能,我們要為師生的共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條件,搭建多元的平臺,最大程度地挖掘師生的潛能,讓每一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
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有很多的著力點與突破口,我們首先從課堂的變革做起。因為沒有課堂教學的根本變革,就不可能有教學質量的真正提升。
二、“2個關鍵”:“讓學”和“引思”
課堂,既是師生學校生活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空間,又是師生發(fā)展的主要載體,它深刻地影響著師生的幸福,關系著師生的當下和未來。然而,在日常的高中課堂上,一些教師任勞任怨,既不放心也不放手,從課前預習、情境導入到結構分析、作業(yè)布置,從知識點到考點,不敢有半點的疏忽,講了再講,練了再練。我們的教師太重視“喂”給學生經(jīng)過自己咀嚼的知識,不“講”就不放心,不提供標準的答案并反復操練就不踏實。教師采用了各種防范的、控制的手段,“逼迫”學生按照預定的軌道機械地行進。當所有的時空都被機械的講授與訓練填滿,學生怎么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校送給教師的最好福利、送給學生的最好禮物之一,是優(yōu)秀的課程文化和適切的教學模式。我們要讓以往處于課堂教學邊緣位置的學生勇敢地站到課堂的正中央,把屬于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屬于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
鹽城市教科院提出的“讓學引思”,正好契合了響水中學課堂變革的內在需求。為更好地履行普通高中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職責和擔當,將“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一理念落到課堂教學的實處,我們將“讓學”和“引思”作為課堂追尋的目標,也作為有效的實施策略,努力實現(xiàn)由教師向學生、由教會知識向教會學習、由強力灌輸向激發(fā)思維的教學嬗變。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究竟要讓些什么?我們認為,最根本的應該是讓權力給學生,讓他們回到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白寣W”就是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的正常開展和學習行為的真實發(fā)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時間、讓空間、讓機會、讓活動,要讓得心甘情愿、讓得適切、讓得主動,使課堂成為一個能夠自由呼吸的、靈動的、寬闊的、向四面八方打開的師生精神家園。
當然,僅僅“讓”還是不夠的。教師讓出了時空,讓出了權力,但如果這種讓出的時空沒有學生思維的填充、讓出的權力不被學生真正地珍惜,這種“讓”就是淺薄的、形式的,甚至是貽誤學生終生的。什么是真正的學習?如何才能讓學習真正發(fā)生?只有學會思維,讓思維時時處于一種活躍的、新鮮的、不斷生長的狀態(tài),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過程?!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思結合,已經(jīng)成為千百年來教學的不二法則,既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教師的角色擔當,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讓”和“引”。
“讓學”與“引思”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在我們的理解中,這里包含著三層含義:第一,“讓學”是“引思”的前提和基礎。第二,“讓學”和“引思”又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螺旋上升的。第三,“讓學”和“引思”作為重要的教學路徑,共同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教師要在“讓”與“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讓會引,確保讓引并重;學生要在“學”與“思”上下功夫,力求善學真思,學思結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讓學”與“引思”融合起來,“讓學”要讓得有度、讓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三、“5個環(huán)節(jié)”:示標導入、討論釋疑、成果展示、師生點評、檢測反思
為了更好地履行普通高中在育人方面的職責和擔當,達成“挖掘師生潛能,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一終極目標,結合市教科院“讓學引思”思想,學校在實踐方面積極探索,設計了體現(xiàn)“讓學引思”基本思想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1.示標導入
示標導入即教師用適當?shù)姆绞?,課前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或者在白板上書寫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目標的確定一定要少而精,只有目標“瘦身”,才可能帶動教師講授的“瘦身”,從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將課堂還給學生。
因為示標導入“有的放矢”,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眼睛更有神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他們明確地知道老師這節(jié)課要引導大家學習、討論什么,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自己在預學的基礎上還應該做些什么,而不是以往的模模糊糊、懵懵懂懂。
2.討論釋疑
討論釋疑即每位同學根據(jù)當堂課的學習目標,組內合作交流討論導學案上經(jīng)過自主學習后仍然存在的疑難點。
追求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效、高效,除了教師充分讓出時間、空間這一前提,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培訓小組長是關鍵。我們一般是將班級學生分成6組,分組時遵循以下基本原則:按照成績,兼顧優(yōu)秀生、中等生和一般生;按照性格,兼顧內向和外向;按照生源,兼顧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小組學習由經(jīng)過教師培訓的,能科學引導、合理分工、有效操控的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既定問題充分展開討論甚至爭論。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既要在討論時間上予以保證,還要巡回觀察,甚至可以參與討論質疑,并留心經(jīng)過討論學生還有哪些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以便進行針對性點撥。
因為討論釋疑“各得其所”,學生在課堂上再也不會被邊緣化、被孤立。討論過程中,人人都參與,人人有任務:主持討論的,負責陳述的,執(zhí)筆記錄的,總結歸納的,準備展示的,……人人都被需要,人人都被尊重,人人都起作用。久違的陽光自信的笑容又洋溢在同學們青春的面龐上。
3.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即學生討論探究完畢后,依然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多樣的、合適的方法,去展示討論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在進行成果展示時,各小組應根據(jù)具體的展示要求和評分機制,呈現(xiàn)本組集體的智慧、最佳的結論。對展示出的一些有獨特見解或歸納總結性的內容要進行特別標注并加以說明。在同學展示時,其他同學應關注臺上每一小組的展示過程,特別是與本組尚未解決的一些問題相關的展示,更要多加關注,看看別人的展示過程和自己當初思考問題的思路有無異同點。在同組代表展示的過程中,其他成員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對已有的展示內容進行修改或補充。其他同學可以一邊看展示,一邊優(yōu)化自己導學案上的答題。相鄰兩個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換,請對方批閱修改,學生在批閱的過程中既能學習其他同學的優(yōu)秀創(chuàng)意和想法,又可以注意到容易出錯的地方。
因為成果展示“各盡所能”,學生們都會爭先恐后地抓住上臺展示的機會,甚至是在規(guī)定的討論時間未結束,就搶著上臺先占據(jù)“一席之地”,積極踴躍地希望自己(本組)能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露一手”。這樣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4.師生點評
師生點評即在學生展示后,教師立即組織所有同學對展示的內容進行合適的評價,及時獲知學生的得失,并進行點撥指導。這也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由一名(或幾名)學生對展示內容進行講解點評,最后教師進行全面總結:一是針對學生的展示進行點評,肯定值得借鑒的地方,指出存在的問題;二是針對重難點問題進行點撥講解,歸納方法、總結規(guī)律,語言要簡練明了;三是針對展示點評總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對各小組進行評價,表揚激勵。
因為師生點評的“采石攻玉”,再經(jīng)過老師的總結點評,同學們看著黑板上展示的內容,就像“照鏡子”一樣,能夠迅速明確自己思考問題以及解答題目的得失,并且所有同學都可以借此機會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優(yōu)秀學生還可以進一步發(fā)散思維,拓寬思路;中等學生可以發(fā)揮優(yōu)勢,補齊短板;一般學生可以見賢思齊,避免錯誤。
5.檢測反思
檢測反思即由老師組織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并讓學生再次對照學習目標,總結反思所學內容,整理好筆記。
同學們在經(jīng)過充分的交流和熱烈的討論后,思維比較活躍,這時需要靜心總結,反芻消化,清難點,理重點。檢測內容必須與學習目標相吻合;檢測方式可以是口頭或是書面檢測,也可以是生生互測或師生對測。總之要根據(jù)當堂課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注重實效。
因為檢測反思“一鼓作氣”,既能在最有效時間內檢測、總結當堂所學,達到“堂堂清”的效果,又能幫助部分學生克服以往的懶惰、拖延等不良習慣,省去后續(xù)許多重復而又低效的師生“勞作”,大大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同學們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無論是在討論釋疑、展示點評還是最終的檢測反思環(huán)節(jié),他們都會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學習成績有了進步,開啟了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之路。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上述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非固定不變,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等現(xiàn)實因素,適時進行增刪調整。
為了有序推進“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學校成立以一把手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教務處、教科處、督導處及年級部主任為組員的“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領導小組。統(tǒng)籌和管理學校課改工作,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職責,層層分解工作任務。經(jīng)過三年多的“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學校打造了優(yōu)秀教師團隊,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在教育教學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辦學品質、社會聲譽和家長滿意度大幅提升。
同時,對于“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我們還有兩點困惑:一是如何能從根本上調動所有教師的課改積極性,主動置身其中,用心做事,出謀劃策?如何通過一系列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促進教師教學習性的轉變以及教學智慧的生成?二是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效能,讓優(yōu)秀生發(fā)揮“傳幫帶”的作用,實現(xiàn)所有同學的共同進步?針對這些困惑,在“125”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將繼續(xù)探索,不斷前行。
School-Based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WEI Jia-bing
(Jiangsu Xiangshui Middle School, Xiangshui 224600, China)
Abstract: Facing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ur school has managed to construct the “125”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fā)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to establis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dea of expressing teacher-student potentials and promoting joint development, to grasp the two key points of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and to design the basic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dures of goal-displaying leading-in, achievement exhibition, teacher-student assessments, and testing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