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摘要】高中歷史的學習實際上與其他的理論科目不同,高中歷史教育的教學內容全部都是來自于真實的歷史,對于學生而言,歷史課有著與眾不同的吸引力。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信息積累經驗外,也要用一種更具趣味性的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文章以史料教學的滲透為主,將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對高中歷史教育中史料教學的滲透路徑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滲透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72-01
引言
在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能僅僅依照簡單的理論講授。在一些涉及到了歷史典故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就必須要使用真實且貼合的史料內容,加深學生對于歷史和理論知識的綜合理解。但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歷史資料有效滲透并達到直接性的關聯(lián)教學效果,就是眾多高中歷史教師所需要著重研究的課題。
一、在高中歷史教育中應用史料教學的意義分析
(一)可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興趣
對于高中生而言,歷史課目與其他科目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講授故事的方式來傳遞歷史知識。因此學生在參與以史料教學形式為主的歷史課堂時,就能夠帶著“聽故事”的興趣,從而減少自身對于固化課堂的厭倦情緒。當教師能夠利用真實的歷史資料來講解課堂內容時,學生可自然而然的被真實的人物和歷史情節(jié)帶入到課本中,實現(xiàn)平面層面的“感同身受”,進而高效提升自身在課堂中對課本知識的關聯(lián)記憶能力。尤其在一些史實比較難理解的課程內容中,教師使用清晰的歷史資料來輔助教學,也能減少學生因理解不到位而產生的記憶誤差等現(xiàn)象。
(二)可高度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在史料教學中,教師不一定要全程使用講授教學的方式。為了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特征,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觀看、課中自主查看的形式,以學生自身對于史料的理解作為基礎開展教學。如此一來教師就能有效利用歷史資料,充分鍛煉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閱讀能力、總結能力、知識點歸納能力。同時在某一教學階段中,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對上一階段的史實進行時間線的總結,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前提下完成對歷史資料的有效記憶,進而充分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所有度。
二、高中歷史教育中史料教學滲透的阻礙因素
(一)教材中的史料內容往往難度過大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史料雖然較多,也具有真實的歷史特征。但多數(shù)史料內容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為主。雖然高中生在語文課堂中已經對文言文的語言邏輯結構有了一定認知,但在大量的通假字和歷史史實的堆砌下,由學生自主進行史料的閱讀和學習,明顯超出了高中生可承擔的文化認知范圍。在此情勢下,一旦教師堅持要求學生自主對課本中的史料內容進行閱讀和總結,不但會耽誤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還可能會對史料所述內容產生錯誤的理解,進而直接在腦內形成錯誤的認知意識。以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一旦學生的自主性認知產生錯誤,那么教師就很難在課堂環(huán)境中為學生重新建立認知印象。因此教材中所含的史料內容難度過大,就是當前史料教學滲透過程中的第一阻礙因素。
(二)教材中的史料內容無法保證完全正確
教材的編訂屬于人為工程,而在人為工程中基本上無法做到完全正確。因此在高中教材中,也會發(fā)生史料編訂錯誤的現(xiàn)象。例如在《墨子·非命》中,教材所給出的史料語句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發(fā)”。但實際上經過真實歷史資料的對照可發(fā)現(xiàn),教材中給出的“發(fā)”,明顯是錯誤的。正確的史料應為“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因此在史料教學的滲透過程中,一旦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史料而傳遞了錯誤的史料觀點時,就會令學生直接對真實的歷史資料形成錯誤記憶,遺失了最初添加史料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高中歷史教育中史料教學的滲透路徑分析
(一)仔細甄別所選史料,再以學生自學為主滲入史料
教師在滲入史料教學前需要堅定一點,那就是必須要配合國家的宏觀課改目標,堅持以學生作為本位,讓學生在自主的條件下參與學習。對此教師就應將史料教學從課堂開始前入手,要求學生在課前的預習階段,自主對史料內容進行充分的研讀和理解。為了保障所選史料的可用性特征,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即查閱各種史實資料對教材中的史料內容進行正確性的驗證,如若發(fā)現(xiàn)出錯則應為學生提供改良后的版本。而當教材內的可用資料有限時,教師可以將史料教學布置為查找性的教學方式。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史料查詢的方向,要求學生自身在互聯(lián)網或其他教學平臺中查找與主題對應,且正確可用的史實資料。當采用自主擇選教學方式時,教師需要在歷史課堂中由學生對查找的史料內容進行講演。講演要求學生以普通話形式為準,因此學生為了配合教師所定下的規(guī)范,就必然要對查找到的文言文或古語典籍進行簡單的歸納總結。而在這期間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判定學生所查找的史料內容是否正確和貼合,符合規(guī)定的要及時加以鼓勵,出現(xiàn)錯誤的要及時開展糾錯,盡快更新學生的錯誤記憶內容。
(二)在課堂中結合史實資料,以設問加深印象
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自行對史料進行查找外,自身也要準備一些比較貼合教學內容的史料,以輔助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設定提問內容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班級內學生能夠接受的歷史文化水平為準,選用的史料也要以具有典型時代特征和歷史特征的內容為準。對于此,教師實際上還是應該以教材中的資料為主,具體的設問環(huán)節(jié)可以利用“引入”的教學步驟。例如提問學生清朝皇帝的名號,和繼位的原因等內容。有關于清朝皇帝名號的問題難度較低,多數(shù)高中學生僅依靠常識就能回答出。
(三)在輔助學生構畫歷史歸納的過程中滲入史料教學
高中歷史課本的最后幾頁,基本都是以東方和西方兩個文明發(fā)源地的發(fā)展時間線為準的總結性內容。這就是一種以時間線為主的史料總結歸納方式。而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線記憶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在輔助學生形成時間線記憶的過程中,不停的穿插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內容,并將不同階段的史料加以內容的關聯(lián),重點在于要讓學生對歷史時間線的發(fā)展順延形成極為清晰的認知。如此一來當學生在調取某一階段的歷史知識記憶時,就能夠以史料為要點,高效理清歷史知識的串聯(lián)思路。
四、結語
綜上,文章對高中歷史教育中融入史料教學的意義價值和滲透路徑均進行了充分的分析。結果表明,教師在滲透史料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堅持貫徹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要特別重視對史料內容的篩選,如此一來,就能充分發(fā)揮史料教學對高中歷史教育的正面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歐小蘭.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選取的方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5(Z4):86-88.
[2]何雄.淺析史料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7(27):56-56.
[3]陳玉春.淺談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中的史料教學[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