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明
摘 要:分層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fā)展,一個班的學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只有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大多數人得到進步,才能達到班級整體優(yōu)化。所以實施分層教學能夠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差異
分層教學是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依照教學要求,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不同實際出發(fā),確定不同層次的要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基礎不同學生的學習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比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復雜的多,因此教師必須統(tǒng)籌安排,協調好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活動,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以下策略:
一、分層授課、分類指導和分層練習是融會貫通于課堂上的
課堂上進行分層授課主要是在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般講課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知識和時間的安排上做了較大的改進。就新授課而言,分三個階段,它們既獨立成段,又前后連貫,以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明白自己在該階段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對思維的發(fā)展起定向作用。在時間的安排上,第一、二個階段的授課時間要得到充分保證,一般25至30分鐘。這樣能保證B、C組學生聽懂吃透。第三個階段只需點到為止,一般5分鐘左右,使A組學生學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個學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內容),上無窮(定向啟發(fā),課外發(fā)展)。另外,課堂練習能異于常規(guī)教學。各個學習小組的練習內容和標準應有所不同。既要明確不同梯級學生回答相應梯級的問題,又要激勵低組學生回答高組問題,完成高組的任務。教師還可將重點內容設置幾個有梯度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以求自己獲取知識。總的來說,對優(yōu)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導致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后進生必須基本上完成大綱上的要求,優(yōu)秀生盡可能地拔尖提高。
二、分層測評
成功感是人們順利完成一項工作的重要因素。學習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級授課的基礎上,學生順利完成了本梯級的學習任務,而且經常超級答問和超級完成作業(yè),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培養(yǎng)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讓學生得到滿意的分數。于是,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雙基題占80分,拓深題占40分,其計分方法是:A組學生實得分=100分一扣分,B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此種方法常用于綜合考查)??疾槌煽?0分以上者為該組優(yōu)秀學生。連同平時的聽課、作業(yè)以及智力因素等,作為學生升級的量化依據。
三、分層設計課后作業(yè)
在教完一個內容后,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通過做練習來鞏固和提高,課后布置多層次習題也是分層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課后作業(yè)一刀切,往往使學困生吃不消,優(yōu)等生吃不飽。為此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yè),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學困生是基礎性作業(yè),即配套的課后練習,中等生還是以基礎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優(yōu)等生是基礎作業(yè)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各半。
分層布置作業(y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并由學生選擇適應自己的作業(yè)題組,克服了“一刀切”的做法,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減少抄襲作業(yè)的現象,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層教學的目標、課堂練習和作業(yè)等層次固然重要,但還有隱形的因素在影響著分層教學的實施,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教師把學生的層次分得過死,加快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②學生層次分明,教師教法單一③教學分層與教學評價不配套,采取的還是過時的評價體系。對這些不利因素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克服。
四、分層設計課堂練習
練,就是要以教材為依據,分層訓練為主線,鞏固基礎知識,加強能力培養(yǎng)。練習一般分為:(1)基礎性練習:鞏固基礎,控制難度,要求學生必做必會。還是在《冪的運算》的復習中,可對運算規(guī)律重點練,強化運算法則;關鍵步驟專項練,轉化為技能技巧。(2)比較性練習:注重知識的聯系,通過類比,加深理解。例如在設計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練習時,可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1)已知是關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則常數a、b等于多少?2)已知是關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則常數a、b等于多少?3)拓展性練習:通過練習,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在多邊形內角和的練習可設計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多邊形截去一個角后形成的新多邊形的內角和是2520度,則原多邊形的邊數是多少?
另外教師還可以對同一練習分層要求。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小紅和爺爺在400米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他們從某處同時出發(fā),如果相向而行,那么經過200s小紅追上爺爺(1)如果設小紅的速度為每秒x米,爺爺的速度為每秒y米,則能建立的關系式是什么?(2)如果小紅和爺爺背向而行,那么經過40s兩人相遇,求他們的跑步速度?(3)如果相向而行時小紅用了300s第二次超過爺爺,求他們的跑步速度?學困生只要求完成(1)(2)題。其他學生則要求完成所有的問題。
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高低、做題速度的不同,同一練習還可以從數量上進行分層要求。
分層教學為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都提供了機會,拓展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分層教學中要一視同仁,鼓勵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樹立信心。分層教學的目的不但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還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周俊,肖嬋嬋.分層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J].中學數學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