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花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日益豐富,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語文學科的時候,培養(yǎng)朗讀能力非常重要,針對目前小學階段教學過程中關于朗讀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通過陳述不足、提出改進措施來倡導重視學生朗讀技能的培養(yǎng),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朗讀作為學習語文的一項重要基本功,為讓學生對課文的中心思想有深刻體會,并與作者從思想上產(chǎn)生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朗讀不僅是一種語言藝術,而且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將會對語文知識的領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對朗讀一種很好的詮釋。
一、小學朗讀教學的不足
(一)無實際意義的朗讀
能夠讓朗讀富有情感、入情入境,從而加深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和提高領會能力,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或者說讓學生盡量達到融會貫通,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持續(xù)堅持,不斷練習,同時要學生知曉朗讀的原理,能結合語言環(huán)境,抓住重點語句。
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朗讀引起重視,學生朗讀課文僅限于讀,對是否加入情感、入情入境沒有特殊強調(diào),并對學生朗讀的表現(xiàn)不做過多點評,即使評價,也是流于表面,不深入、不具體,這樣根本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也就無法提高學生對課文情感及內(nèi)涵的體會能力。
(二)流于形式的無效朗讀
根據(jù)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認識和感知世界的過程是從感性至理性的發(fā)展過程。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通過簡單閱讀只會對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或者更深入一些是對某些詞和句比較欣賞,而沒有達到真正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內(nèi)涵。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加以身體力行的示范,如實物展示、表情動作、肢體語言等作為輔助方式,并將這些有機結合,達到影響和觸動學生的效果,起到了朗讀應有的作用。
而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朗讀的意義,只是枯燥地講解,甚至不進行示范朗讀,根本無法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沒有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如分角色朗讀、模仿文中對象等,學生就沒有親身感受文章內(nèi)容的機會,也就無法更深層次地理解和體會其內(nèi)涵,從而影響了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
二、改變朗讀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一)有感情地反復進行朗讀練習
學習語文在認識字的基礎上,要會正確、流利、生動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的主旨。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看到一篇課文的時候,就希望自己能夠既流利又富有感情地讀出來,但往往適得其反,因為沒有進行事先的預習,在朗讀的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字、漏字、錯字等現(xiàn)象,這樣囫圇吞棗般地朗讀是沒有意義的。另外,要想在課上40分鐘去鍛煉每個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課前朗讀和預習,如在課前聽錄音范讀,先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再在課上或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如采取分組讀、比賽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達到對課文朗讀絕對流暢的程度。
(二)通過大聲朗讀練習說出感悟
隨著小學生年齡增長,對情感的體驗也逐漸豐富,但通過學習課文或者簡單的閱讀課文無法引起情感的共鳴,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況且個體存在差異,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領會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在朗讀理解方面有優(yōu)勢的同學發(fā)揮優(yōu)勢,讓其通過朗讀有所感悟,讓有感悟且感悟豐富的同學率先說出來,從而帶動其他同學,讓他們對課文產(chǎn)生興趣,通過朗讀體驗去尋找課文的內(nèi)涵,逐漸深入的過程必然會有所感悟,隨即在教師的帶動下說出來,也可以進行課堂討論,這不僅能帶動課堂的氣氛,也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進而開發(fā)深層次的聯(lián)想,體會朗讀的樂趣。
(三)通過感染和激發(fā)產(chǎn)生共鳴
情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它需要通過各種外界刺激、感染而產(chǎn)生共鳴,同時它也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朗讀課營造一種情感氛圍是非常必要的。舉例說明,在學習《美麗的小路》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先讓大家觀看動畫,或者是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大家暢所欲言,說說心情,談談感受。教師也可以作以示范,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將能更進一步地使情境生動化,對提升氣氛和渲染情感起到相當有利的作用。
(四)采取“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朗讀時,教師認真聆聽和關注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朗讀,教師要對學生作出評價、啟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和引導,并適時給予相應的鼓勵,指出正確方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也應該通過朗讀逐漸養(yǎng)成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習慣,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找出自己的不足,充分認識朗讀不僅是一種單純的閱讀,它是有技巧并且經(jīng)過反復實踐會對理解課文深意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另外,通過分組朗讀、比賽等形式,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互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三、結語
讀很容易,但能真正做到讀出情感實屬不易,需要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適時引導和指導下,抑揚頓挫、有聲有色地朗讀,久而久之在讀中感受和體會,進而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劉好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新校園(上旬刊),2013(8).
[2]梁華.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外交流,2017(15).
(編輯:郭恒)
東素華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文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比如閱讀文章的理解能力,朗讀能力等。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文意,拓展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范圍和程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重視學生的朗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這門學科不僅教給學生文學常識,而且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應對教育考試、提高學生成績等原因,導致學生在朗讀上的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在課堂上注重教授知識,但沒注意到學生朗讀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另外,教師也沒有將朗讀的范圍擴展到課外,要知道,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在課堂上。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朗讀。
一、重視教師范讀,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無形的威嚴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范讀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有些課文僅靠講授是無法讓學生理解其中情感的,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強,他們不能清楚地知道每個詞語或段落的含義,因此假若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融入范讀講授,通過有情感地朗讀,讓學生從教師的范讀中尋找情感上的共鳴,不自覺地進入課文的故事中。通過教師范讀起到引導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激情。學生朗讀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有鍛煉不夠,也有學生自身比較缺乏表現(xiàn)力的原因,所以在范讀時,要帶著學生品讀,詢問他們老師的朗讀方式正確與否,他們有沒有聽出課文的節(jié)奏感、停頓、朗讀速度等,并征詢他們的意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朗讀,從而讓學生參與到朗讀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比如在五年級《古詩詞三首》中的《長相思》,寫的是作者離開家鄉(xiāng)遠赴行軍,在晚上思鄉(xiāng)難眠,伴隨著風雪的環(huán)境,加深了作者懷念家鄉(xiāng)的情感,那么教師在教授學生讀懂詩的含義時,還可通過朗讀讓學生理解這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可先范讀,激起學生的興趣,再試著去朗讀詩歌。
二、重視朗讀方法,形成正確朗讀
朗讀的目的不是朗讀,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這種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教師還需設計好問題,在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安排朗讀、思考、練習的方式,在多種方式的結合下,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營造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同的課文內(nèi)容,體現(xiàn)的是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也需要不同的朗讀方式,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需要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狀況、課文體裁、內(nèi)容的不同,選取相對應的朗讀方式。比如讀有趣的故事《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那么教師就不能采取朗誦的方式去讀這篇課文,應該用平時對話的方式歡快的語氣去朗讀這篇課文,教師還可組織學生之間分角色朗讀這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課文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解決小學生注意力容易被轉移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朗讀時間充足
小學生對許多未知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古板沒有新意的教學往往不能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朗讀時還需要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這樣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朗讀的興趣。比如在讀《桂花雨》時,一共有七個段落,那么教師在學生預習了的情況下,要求分組朗讀這些段落,并且要求學生在其他小組讀時保持安靜,認真聽其他學生朗讀,這樣不僅可以維持課堂紀律,而且能讓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吸收別人朗讀的優(yōu)點;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朗讀,談談自己的對朗讀的看法,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外,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參與到朗讀中,在課堂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是有足夠發(fā)言權和表現(xiàn)自己權利的。
四、重視多樣化評價
正確地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朗讀興趣的保持。因為學生在做一件事時,渴望得到教師或者同學的認可,從而增強自己做事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教師可以采用評價學生朗讀的方式,對學生做得好的地方教師應該予以鼓勵,激勵學生繼續(xù)保持這樣的朗讀水平,對學生不足的地方,教師可以委婉地告訴學生這里不好,應該怎么改,在指正學生時,一定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互評、學生自評的方式,學生之間的交流肯定會比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多,學生也希望自己在同學眼中是個優(yōu)秀的人,因此當評價同學時,被評價的同學會仔細聽取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從而在以后逐漸改善自己的不足,提高朗讀的能力。
教師在教授課文時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習語文并不只是學習文學知識,還應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提升語文閱讀語感,促進學生語文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20).
[2]郭晶晶.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7(8).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小學作文評改有效性策略研究;編號:JCJYC1702162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