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玲 范媛吉 陳曉萍
摘 要: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團隊的建設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強調團隊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及團隊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團體動力又叫群體動力,是對組織的性質進行研究,以探討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團隊的氛圍,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領導風格的群體,從而形成群體發(fā)展。文章結合作者多年的團隊管理經驗,將團體動力學理論應用于團體輔導活動中,發(fā)現團體動力學理論在團隊管理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為高校輔導員開展團隊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團體動力;團隊管理;團隊輔導活動
團隊構建的過程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團隊氛圍以及領導者科學的決策方法等。很多時候讓大家相處好并不是個簡單的事情,特別是輔導員在面對幾百人的團隊時,需要從陌生到熟悉,從沖突到凝聚,輔導員付出的不單是熱情和耐心,更需要方法和技巧。有的輔導員抱怨,怎么同樣是一個年級,有的班級到了大三凝聚力很強,但有的班級卻不好管理,同學之間并不熟絡,特別是舉行比賽或者團隊活動時就很容易看得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班級學生個體對團隊缺乏信任感,存在退縮和封閉行為。二是班級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態(tài)度與行為。三是班級團隊動力從大一開始就沒有得到有效重視和構建。可見團隊對于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團體動力學”提出者、心理學家勒溫認為,雖然團體的行動要由構成團體的成員來執(zhí)行,但是,團體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對個體具有很大的支配力,所以一般來說,要改變個體應先使其所屬團體發(fā)生變化,這可能要比直接改變個體還來得容易。
一、團體動力學在高校團隊管理中運用的價值分析
團體動力學有三個層面的意義。首先是意識形態(tài),其次是管理技能,比如角色表現、團體活動中的觀察和反饋等,最后是對團體本體的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調查,主要探究團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團體內在動力。我們借鑒了相關理論,將學生團隊的構建分為五個階段:
1.定向與探索階段
在這個階段團隊成員初次相識,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是:
(1)焦慮擔心:對未來可能發(fā)生在團隊中的事情表示焦慮。
(2)氣氛客氣:成員行為比較拘謹,表現出和陌生人相處中的客氣與禮貌。
(3)沉默笨拙:團隊開始初期沒有約定的規(guī)則,成員之間都不敢輕易做出判斷,因此彼此守望、等待,看別人怎樣做再決定自己的做法。團隊也因此顯得沉默,各類事情緩慢且缺乏自覺意識。
2.沖突與轉換階段
團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能總停留在彼此客氣的層面,一定會往深處發(fā)展;也就是每個人在展示“公眾的我”和“內心的我”的過程中,就會有沖突和矛盾的時候,這就帶來了團隊構建過程中必然經歷的沖突與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是:
(1)猶豫掙扎:相較第一階段的不確信而出現的焦慮不同,這個階段的成員漸漸更希望將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但又不是很肯定、很放心地表達自我,也就會產生類似我要說這么多嗎,要是說出來的不被認可怎么辦,別人會笑話我嗎……這些問題的困擾使得成員在這個階段患得患失,矛盾重重。
(2)抗拒防衛(wèi):正是之前的猶豫與掙扎,影響了成員內心的安定而擔心團隊其他成員是否足夠安全,是否能充分接納,于是產生要自我保護、免受傷害的想法。例如,有的人用缺席來保護自己,有的人用沉默來保護自己,有的人用過于理性的思維與人互動等。
(3)沖突挑戰(zhàn):成員在這個階段表示出自己不滿的情緒和不同的意見,輔導員的權威也容易受到挑戰(zhàn),會有團隊成員開始表達類似我不認為你有多能耐、你不要總是問我應該怎么辦、你不要總是逼我說等。這時輔導員的自我防衛(wèi)、極力辯護并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處理,反而使關系惡化。這個階段對沖突處理的得當與否,對團隊發(fā)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有利于成員理清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功能、分擔團隊領導者的功能,這是團隊自主發(fā)展的重要信號。
3.凝聚與和諧階段
沖突過后,團隊在收獲了成員真誠分享個人較深層的內在經驗和掙扎后,開始凝聚。這種凝聚是包含了成員之間的吸引和歸屬在內的,自然產生了“我是團隊的一員”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是:
(1)信任與接納:團隊成員發(fā)現自己即使不是那么好也能被接受,發(fā)現其他成員也存在和自己一樣的想法,這種互相信任和接納有助于成員之間的真誠表達。
(2)同理心與關懷:成員共同經歷了沖突過程后,對于其他人的心情、感受很容易產生共鳴。在團體中透過自己去體驗別人的感受,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更清楚地表達出來。
(3)和諧與認同:在這個階段最大的表現是成員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員,能察覺彼此相似與共同的使命,并存在認同感。成員也愿意為團隊奉獻,為團隊共同目標的實現付出努力。
4.工作與訓練階段
團隊的凝聚與和諧是為了有真正的工作成果產生,并不是停滯、徘徊在上一個階段。當團隊成員愿意互相幫助,嘗試采取行為追求個人目標和團隊目標的達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是:
(1)充滿信心與希望:團隊成員看到別人真心表達后,團隊的接納、承諾與關懷,使得成員對團隊產生希望,相信通過團隊成員彼此的投入,能促進自己的成長并幫助解決困擾。
(2)自我表露:團隊從建立開始,成員就一直在嘗試表露自己,但大部分是“公眾的我”;到團隊進入工作階段后,成員更多是表露“內心的我”,這樣的表露才有意義。不但有機會誠實地看到自己,也提供了機會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在整合自我的自省及他人的回饋、協助過程中,成為自我突破的最佳方式。
(3)創(chuàng)新改變:成員參加團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想要學習更有效的行為,使自己突破或解決問題。足夠安全的團隊不會使成員擔心做不好或無法預測新行為的結果,反而更愿意嘗試創(chuàng)新和改變。在其他成員的支持下,創(chuàng)新的動力會比其他階段更加強烈,團隊的工作效率也會提高很多。
5.鞏固與跟蹤階段
在這個階段,團隊效能已經產生,工作也在持續(xù)進行中,主要目的是協助團隊成員整理學習成果和處理未完成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tài)是:
(1)對后續(xù)事情的擔心:團隊經過波折和沖突后,成員被團體接納、肯定,與團體共處愉快。但還是會擔心此后一系列事情的發(fā)展,也擔心自己能否長期適應下去。
(2)團體連接有時會呈現松散:互動頻率和強度降低,團體的影響力也減弱,團體規(guī)范也較松散。例如,開會有人會缺席,心想反正有人會到場,多一個不多,或有些人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而逐漸抽身,不愿因為團隊的繼續(xù)投入而影響自己。
(3)行動與學習的自發(fā)性:團隊運行形成慣性后,成員的行為較為常規(guī)且自發(fā)性較強。
五個階段的產生在不同的團體有著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且可能存在某些階段的反復與交叉,需要輔導員對五個階段所體現的團隊動力有所覺察。不同階段,團隊成員的動力狀況決定著團隊構建的進度,也影響著輔導員作為團隊領導者需要采取的不同舉措。
二、團體動力學視角下高校團隊管理的改進策略
團體動力不僅促使輔導員清楚自我定位,也會最終幫助個體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接下來我們進一步運用相關理論探討五個階段中團隊進步的提升策略:
1.定向與探索階段
輔導員應該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為主要工作重點,讓成員了解團隊是大家的,讓成員知道自身在團隊中的定位。
(1)協助成員彼此認識:也就是我們常用的破冰環(huán)節(jié)。這一步對于此后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關系建立的過程也是信任建立的過程,它有利于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輔導員細致觀察、耐心疏導。
(2)明確團體目標,制訂共同認知之下的團隊目標:這一步是防止后面階段的沖突過于激烈,所以需要在團隊建立之初便達成共識,它需要輔導員帶領團隊學生,制定大家共同認可的目標,作為團隊努力的方向。
(3)創(chuàng)造安全、信任的關系:輔導員在一開始就需要為整個團隊營造安全、信任的氣氛,以降低成員的防衛(wèi),才能促使他們敢于自我探索。信任、安全關系的建立需要輔導員具有同理心的態(tài)度和對團隊權益的重視。如果成員或團隊利益受到損害,輔導員需要妥善處理,避免負面情緒刺激成員本能地回縮、后退。
(4)建立團隊規(guī)范,為成員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設定標準:輔導員建立團隊規(guī)范就是要讓成員的行為有章可循,從而降低威脅感,增強信任與安全。規(guī)范制訂的過程應該是輔導員提出大致方向,然后由成員開展充分的討論,繼而形成一個團隊共同的目標方向。
2.沖突與轉換階段
輔導員要正視這個階段成員表現出來的沖突與挑戰(zhàn),開誠布公地溝通與誠實面對不但能處理好問題,也提供給成員將來如何面對攻擊、挑戰(zhàn)的好示范。
(1)接納成員的負向情緒:輔導員應對負向情緒的產生了解原因,能給予寬容和接納,進而使團隊成員在了解、支持與接納的氣氛中,不受指責和批評,學習到互相尊重、理解。
(2)鼓勵成員認識自己的焦慮、矛盾與掙扎,并協助其表達出來:輔導員不但是鼓勵成員學會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更是幫助成員學習隨時覺察自己的狀況并表達出來,促進團隊成員的自我開放及團體的真誠互動。有時候,輔導員自我的示范和情感表露也能夠引起成員的共鳴。
(3)幫助成員面對自己的防御性行為,并將之轉化為建設性行為:輔導員要有敏銳的覺察度,觀察到存在團隊成員中的抗拒和防衛(wèi),并在適當的時機協助成員面對,并妥當處理、轉化。
(4)直接而坦誠面對并處理成員的挑戰(zhàn):輔導員處理得當能使團隊成員彼此關系更加真誠,團隊也將更加凝聚和自主。
3.凝聚與和諧階段
輔導員要隨時把握團隊的整體氛圍,盡力引導團隊向正面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1)協助成員更好地認識自己:在和諧、接納的氛圍中,成員更愿深入探索自己、表露自己,輔導員要協助成員更進一步地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使其了解到自己的問題或行為的形成因素及關系。
(2)鼓勵成員彼此尊重、關懷:在成員都以“真我”相待時,彼此的尊重能促進成員更敢于繼續(xù)表達自我,也能得到其他成員的理解和支持。
(3)鼓勵成員相互幫忙:輔導員要鼓勵團隊成員更多地利用自身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一方面是團隊的穩(wěn)定與有效溝通能促進團隊成員的積極參與,另一方面能為后期團隊工作提高質量奠定基礎。
4.工作與訓練階段
輔導員要鼓勵團隊成員積極投入其中,發(fā)揮成員作為鏡子的功能,努力促成團隊目標的達成。
(1)以身示范和鼓勵嘗試:輔導員在此階段的深度表達,往往更能引導成員的行為與互動。在遵守團隊規(guī)范的前提下,輔導員應鼓勵成員敢于創(chuàng)新和嘗試新的行為,樹立信心和勇氣。
(2)協助成員從團隊經驗中認知重構:輔導員可以協助成員分析、檢討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改正不適用和不合理的,樹立正確的問題解決方式。
(3)協助成員把領悟轉化為行動:輔導員要督促成員一定要將新的認知和領悟轉化為實際行動。例如,學生認識到考試是因為自己沒努力,但如果要努力能通過怎樣的行為來改善呢?要落實到多看一個小時的書或者把課堂筆記再細化等。
5.鞏固與跟蹤階段
輔導員需多鼓勵、支持、肯定成員的努力、成果,并不斷提醒成員他們想變成什么樣子,需要自己負責。另外,可提供協助成員繼續(xù)成長或解決困難的資源,或單獨跟蹤訪談。
(1)協助成員預測適應外界的情境:成員往往希望外面世界的人能改變,和團體內的人一樣真誠、接納。然而輔導員必須讓成員知道,期望別人改變,必須自己先改變,借著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別人。輔導員可帶領成員討論對外界世界的擔心,互相鼓勵、支持,增加適應能力。
(2)協助成員整理學習成果,并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成員在整個過程中學到什么,可以在此做個驗收,了解到成員是否真的受益,是否真的改變、成長。成員在分享時,輔導員要鼓勵其具體化,而不是籠統(tǒng)、抽象地敘述,協助其決定行動計劃。
(3)處理未完成的工作:團體過程中,有一些預定做、應該做、想做而未做的事,需在這最后即將結束的時刻做個處理,當然可以是提供相關資訊或做原則性處理。
(4)提供繼續(xù)學習或進一步服務的資源:輔導員應提供協助成員繼續(xù)成長或解決困難的資源,如個別咨詢、心理治療等。
三、團體動力在團隊管理運用中的實證分析
在團體輔導進行前后,選取大一年級8個班級發(fā)放問卷展開調查(見表1),使用經過信度檢驗的大學生應對方式量表(黃希庭教授指導編制),從抱怨、轉移、求助、問題解決、退縮、忍耐、逃避、幻想、壓抑9個維度,不采用、偶爾采用、有時采用、經常采用4個級別,對這些班級分別進行學生團隊認可度問卷、輔導員團隊認可度問卷調查,樣本情況及分析如下:
從表2中可以看出,8個班級的各項測試結果都比較相近,在實施過程中,選取1~4班是實驗班;5~8班為普通班,未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化的團體輔導。
從表3可以看出,經過一個學年,8個班的結果都有一些變化,1~4班在問題解決、轉移、求助、忍耐項目上有了明顯的改變,在消極的應對方式上也比5~8個分值變小。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班的應對方式明顯優(yōu)于未進行團體輔導的班級,學生對團隊的認可程度也偏高,輔導員對實驗班的評價也偏高。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根據高校學生發(fā)展的特點來設計學生團體輔導方案,這種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輔導的班級,學生在應對方式方面表現更好,更少地采用忍耐和消極反抗的方式來應對生活的壓力,在求助維度上,有更為積極地向他人求助來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壓力。因此,將團體動力學運用到團體輔導中,對于高校開展團隊建設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慧慧.團體輔導工作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李 娟,都三強.從勒溫的團體動力學看高校班級管理[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8).
[3]張 菁.團體動力學理論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4]蔡立彬.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
[5]賀新芳.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的思考[J].黨史文苑,2010(10):76-78.
[6]黃魯玙,黃魯瑪.大學生學習型團隊建設研究[J].教育評論,2015(4):116-118.
[7]周軍軍,羅定波,梁 鵬.高校學習型就業(yè)工作團隊建設的現實思考與路徑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13(6):11-16.
[8]曹都國.學習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路徑之探析——以上海高校為例[J].學理論,2015(2):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