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琴
摘 要:關注個體差異,全面了解學生,制訂精準目標,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高效達成目標,建設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營造快樂、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改進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效;建設小組;目標;微課
生物課程標準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坝行Ы虒W”是指教師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過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追求較高的教學效率和效益的教學活動。力求打造高效課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追求。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效率,筆者簡述一些做法。
一、關注個體差異,全面了解學生
個體存在差異,不同學生的性格不同、基礎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要想讓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提高,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如對學生學案作業(yè)設計方面,立足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訓練。針對學生的特點,對學習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改革生物學案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尋找、探索適合的學習方式和有效利用生物學案的作業(yè)途徑,并通過實際教學進行驗證。
二、制訂精準目標,以學生活動為主體,高效達成目標
目標是每節(jié)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邊活動的標的,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依據(jù)課標和教材,以對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對方法的掌握及學生潛能的開發(fā)、能力的提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終身的發(fā)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基準,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認識區(qū)接受能力范圍內進行設定,做到精準明了,切實可行,可測可達。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指出,知識是在情境和互動中構建。生物學科是科學課程,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應建立在動手探究、實踐體驗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活動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動手探究,從做中學,讓學生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體驗學習、成長、參與而得到快樂,最終高效達成目標。
三、建設小組,自主、合作、探究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組建成小組,對小組進行培訓管理,明確組員的職責和分工,實現(xiàn)互相幫扶,小組活動、團隊管理,同時按小組捆綁考核,采用激勵措施,落實監(jiān)督,優(yōu)化評價。
在學習小組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效學習中,讓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成員能夠相互學習、交流、探討,可激發(fā)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得來的信息、方法、成果與組內成員共享,通過匯報和展示,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質疑、反問、論證,同學之間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通過課堂上分組討論、競賽等還可以增強團結合作的優(yōu)良品質。例如:在講授“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格里菲斯的實驗過程,然后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分析、討論、推測各步實驗結果,得出推論?!癛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是什么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出探究方案。根據(jù)各組的匯報,篩選出最佳方案,再與艾弗里所做的實驗進行比較。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中,教師主要是把握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有效調控過程。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問題適時進行引導、點撥疏通、不斷激勵、及時評價,讓學生找到歸屬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
四、營造快樂、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學生在融洽、快樂而有秩序的課堂氣氛中往往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因此,營造快樂、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效率高的有力措施。孔子《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展現(xiàn)個人魅力,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點燃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了解、體諒、尊重學生,寓教于樂,引發(fā)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設疑、激疑引發(fā)求知欲望,精心構思、巧設懸念,激發(fā)思考。
五、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改進課堂
“互聯(lián)網+”受青睞,教育進入新時代?,F(xiàn)在電腦和手機非常普遍,學生對網絡也充滿興趣。微課是以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為載體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把微課放上網絡后,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微課。利用微課進行知識講解,可以化繁為簡,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內容直觀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效率。例如“興奮的傳導”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生物調節(jié)”一節(jié)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興奮的傳導”和“興奮的傳遞”兩個具有動畫的微課,分別展示再講解,逐個擊破重難點。
教師根據(jù)教學實踐中呈現(xiàn)的問題,剖析教材,充分研究學情,挖掘學生學習中常見的重點、難點、易錯點、拓展點等,精心設計,制成各種類型的微課。教師根據(jù)課程特點、學生情況等要素將微課靈活地嵌入生物課堂,有效地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疑難,讓生物課堂煥發(fā)生命力。教師還可以運用微信平臺開展生物教學,讓學生更多地認識到手機的學習功能,認識到網絡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信息技術融入教和學的過程之中,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依據(jù)學科內容、課標要求和學情,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學好學、勤于動手和動腦,勇于探究,善于把所學的生物知識用于解決生活和實踐的問題,使課堂成為快樂、高效的課堂,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從而實現(xiàn)師生雙贏。
參考文獻:
[1]田光文.回望教學生涯 探索教育之路[J].中學生物教學,2017(4):32.
[2]肖慶幫,李通風.例談微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2014(5):27.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課題《減輕中學生物課業(yè)負擔與高效教學的研究》(FJJK15-470)的成果之一。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