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wǎng)絡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滲透到了我們?nèi)粘I钪?,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技術推動下產(chǎn)生的新媒體環(huán)境更是滲透到了各個行業(yè)中去,其中對對外漢語教學的輔助尤其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而學習者的學習也不僅僅只停留在說出標準的漢語,更離不開對中國文化元素的了解,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古詩教學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教授都蘊含著中國文化因素,除此之外,古詩教學還包括背景、修辭等方面的教學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素,不僅要掌握語言要素等方面的因素,還要注重對語言文化要素的學習,才能更好地掌握漢語。
關鍵詞:新媒體;古詩教學;教師角色
本文將新媒體運用到對外漢語古詩的教學中進行研究,從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古詩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來討論。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對古詩教學找到更可行性教學設計,并對古詩教學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古詩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如今是信息時代,依托于數(shù)字化網(wǎng)絡互動傳播的新媒體已經(jīng)全面進入了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之中。新媒體輔助對外漢語的優(yōu)勢集中表現(xiàn)在對教學課堂的延伸,幫助完善教學手段,保障教師角色的時鮮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等等。同時新媒體的運用也給漢語國際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外漢語教學的本質是一種語言教學,其中包含一種文化教學,而且兩者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互相促進。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文化教學的重要部分。將新媒體運用在外漢語教學的實際課堂中,為古詩教學提供了更加便利教授條件,不僅從語言知識,文化角度,以及古詩的背景和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懷進行更好的詮釋和疏導,留學生通過們學習古詩,可以更加了解中國的社會人文。
二、從教材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榻滩牡拈_發(fā)者
以往的教學,教師只需要將課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編排的進程都是按照固定的課本進行的。也就是說教師僅僅是教材的踐行者,而不是編撰者。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在不用的新媒體平臺中發(fā)不出風格不同、程度不同、方法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時候的教師角色從教材踐行者變成了編撰者。如此一來不同母語的學生在習得第二外語時就有了更精準的學習方法,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具有多樣性的文化背景是其一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熟悉學習困難,將教學內(nèi)容與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古詩用簡短的字數(shù)表達了遠大于它字數(shù)的深厚含義,閱讀欣賞古詩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底蘊,這都來源于詞匯背后的文化力量。我國古詩大多字數(shù)簡短,用字凝練,每句詩用什么樣的字都很有講究,所以形象的新媒體介紹和展示,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逐字逐句地意思。
三、從教學角色轉變?yōu)榭缥幕膶υ捳?/p>
我們說對外漢語這門學科的宣傳其實就是象征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宣傳。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并且也愿意加入到學習中國文化的大家庭中,那么我們的講解者或者說宣傳者的文化實力、講解方法直接影響著對外文化宣傳的效果。以往我們向每個國家孔子學院輸出的對外漢語教師其實就扮演著一種宣傳使者的身份,若處理不好度還會引起被人反感的效果。這時候新媒體平臺教學的到來為這種無法避免的尷尬帶來了新的解決方向。例如在微信中的教學,教師與學生在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表情包等多元化的材料內(nèi)容平等交流中實現(xiàn)了漢語文化知識的傳授,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興趣,并且還會吸引更多國外友人的加入。教師從主體教學轉化為文化溝通的對話人。中國的古詩篇目眾多,題材眾多,有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友誼愛情詩等,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意象描繪傾向,借美景述深情,在結合新媒體下的古詩教學,能學習到更適合自己母語習慣的古詩知識。
四、從成績的評判者轉變?yōu)楣膭钫?/p>
中西方的教育考核有很大的異同,中外教育在成績評判方面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以往的漢語教學,我們教師會從學生書面成績作為評判標準,如此一來就會顯得略微單調(diào),我們知道評判一個學生的成績應該從綜合方面評價。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這樣的問題似乎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新媒體平臺輔助學生接觸到了更多關于漢語知識的新東西,他們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詮釋自己心中的古詩意境。例如,在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時,詩人賈島在用“敲”還是用“推”反復研究,就是為了更好表達古詩意境。詩人作詩,用字斟酌反復研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漢語學習者的理解和詮釋中,可以更好的進行中外文化交流,同時也為漢語的學習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教師給予了新的啟迪和鼓勵,讓他們對漢語有了新的認識。
五、總結
今天我們順應了時代背景提出的互聯(lián)網(wǎng)號召,將其運用到漢語國際教育的發(fā)展中,因此對外漢語也呈現(xiàn)出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式。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最突出的優(yōu)勢就是學生成為了主體地位,漢語教師利用新媒體平臺制定的一系列教學方法都是在為學生量身定制。在這種渠道下的教學,古詩教學不僅僅是對于學生有漢語基礎的要求,對于教師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豐富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了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特點之后,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習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孫婷.論古詩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吉林:吉林大學,2013.
[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3]蔡曉芳.新媒體平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伊犁師范學院,2017.
[4]李夢月.新媒體下移動學習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D].鄭州大學,2016.
作者簡介:沙成(198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