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夕南 朱錦春
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發(fā)現,現在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以各種教育活動代替學校德育,分不清主次,混淆源流,使學校教育工作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德育工作流于一種形式,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一片空虛。二是學校德育往往是學生“被德育”。我們認為“讓學生感覺到被教育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教育”。那種使學生感受到“被德育”的德育肯定不是好的德育,輕點說,沒有效果;重一點說,會引起學生抵觸,起反作用。三是德育工作形式至上??偸钦f“德育先行”“德育至上”,但實際是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在教學質量面前大打折扣,不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四是學校德育工作缺少個性、針對性。因為缺少針對具體學生或具體行為的德育工作計劃,學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大大降低。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呢?在加強德育針對性和實效性方面,我們該怎么做呢?
我們結合學校文化建設,探討并逐步確立了德育工作思路。我校以“為人,為學、為天下”的校訓,以“成長”為核心,以“讓校園充滿成長的氣息,讓師生享受成功的喜悅”為發(fā)展理念和目標,以“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由發(fā)展;引導成長,幫助成功,鼓勵成才”為途徑,引領學校的各項工作,經過不斷探索,在實踐中確立了“文化浸潤,需求內化,自我教育”的學校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思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文化熏陶,優(yōu)化德育過程,狠抓規(guī)范落實,促進學校德育。
1.立足班級。在學校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從學校文化建設總體方案出發(fā),我們根據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把班級文化建設確立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出發(fā)點。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我們給全體學生和班主任提出“一個理念、一個目標、一個要求和一個目的”。理念是: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目標是:把班級建設成為師生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臺。要求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班級這個平臺上,留下自己的“亮點”或自己的得意之筆。目的是:給每個學生機會,讓所有學生成長,讓每個學生自信。第二層次,由班級全體師生參與,提煉出班級精神、設計出班徽等文化標識,形成班級共同的發(fā)展愿景,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以班級文化促進學風、校風的轉變。我們逐漸把行為規(guī)范教育、安全教育、學習習慣教育、生命教育、讀書活動、特長展示等德育活動滲透在班級文化中,避免了這些單個教育活動的分散性,以“潤物無聲”的形式,讓學生接受并內化。同時我們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強調了“每一個”,也使得每個班級文化中的德育內容具有了個性和針對性。我們還考慮到整個學校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教育作用。
2.需求內化。在平時的德育工作中,我們會根據計劃,適時安排學校的德育活動,但在活動安排時,我們力求避免生硬、形式化、為活動而活動等弊端,讓學生把我們的德育目標內化為自身的需要,產生“大道無聲”的效果。例如對學生進行理想和目標教育,我們沒有用單純的說教式的教育形式,而是以“學生原創(chuàng)格言征集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自我教育,為自己確立相應的目標和要求,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追求和動力,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為了培育學生的自信和對老師的信任,我們在師生中開展了“夸一夸我的學生,贊一贊我的老師”活動,并把相關“夸贊”的內容張貼在教室里,讓師生在互相夸贊中發(fā)現自己的亮點、發(fā)現別人的亮點。
再如,為了推動學生讀書活動,我們開展了“班級圖書角”評比活動,將圖書角變成了學生讀書的展示角,學生爭相展示,大大提高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3.協同教育。讓德育向社區(qū)及家庭延伸,真正“三位一體”地做德育。我校在主動將學校德育工作向社區(qū)延伸,與社區(qū)合作,開展各類德育活動,例如:學校美德少年的評比,學生書香家庭的評選,暑期學生社區(qū)實踐及志愿者服務活動、社區(qū)愛心捐獻活動,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活動,等等。同時還將社區(qū)教育資源列入學校德育基地,如巷頭社區(qū)的國防教育、談家干社區(qū)的心理咨詢室及社區(qū)圖書館、城北社區(qū)的社區(qū)家長學校等都成為我校的德育財富。
同時,我校還精心設計家?;顒?,我校的市德育示范主題活動“五個一”活動(即每天離家、回家,主動與父母打一聲招呼;在家每周能主動做一件家務;每天能主動與父母擁抱一次;每天能主動與父母交流一次;每天與父母同閱一篇美文經典),在加強家校聯系,落實家校協同教育上成績突出,在宜興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組織評比的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yōu)秀項目評比中獲第一名。
4.自我教育。讓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我校的德育工作一直重視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努力避免學生的“被教育”。首先,讓學生明確樹人中學學生的自我教育標準,在《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框架內,學校制訂了《樹人中學學生一日常規(guī)》,開展“十無”校園和“十個一”活動,使全體學生明確要求。同時各班組織學生討論,在充分發(fā)揚班級民主和學生自主的基礎上,各班都編制了本班的規(guī)范要求和《班級公約》,在學校和班級兩個層面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做到什么。其次,班級管理崗位的設置體現自我。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人人有職責,人人有崗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讓學生明白自己該做什么。再次是各類活動的自主開展。大到運動會,小到班會活動和班級文化板塊布置,充分體現學生的自我,讓學生明白怎么做。最后是心理健康知識的自主教育。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全市一流的“成長指導中心”,為學生心理知識的自主學習,心理健康問題的自我矯正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5.制度保障。校園的育人環(huán)境建設、學校的德育場所、班級的文化建設,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校刊《百草園》、“樹人之聲”廣播、“樹人之春”藝術節(jié)、“樹人舞臺”體育節(jié)和科技節(jié)等活動,給予了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搭建了豐富的適合學生的德育平臺。學校制訂了一系列德育工作制度——《樹人中學德育工作管理條例》《班級量化管理細則》《先進班集體評選標準》《班主任工作考核條例》《樹人中學學生一日常規(guī)》《樹人中學升降國旗制度》《學校后進生幫教工作制度》等,保證了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章可循、規(guī)范有序。
1.德育內容層次化。我校根據德育大綱提出的目標,設計了較為科學的目標管理序列,確定了各年級德育內容的側重點:七年級——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八年級——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九年級——理想前途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則是三個年級的共同核心內容,貫穿中學階段的始終。
2.班級文化建設個性化。我校始終把學校德育融于班級文化建設體系,作為有機組成部分,并確立了以下理念:(1)讓班級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發(fā)展個性的樂園;(2)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3)讓班集體成為學生自我參與、自主管理的平臺。具體內容為:(1)物質文化建設(教室布置);(2)制度文化建設(制訂一系列班級制度);(3)精神文化建設(觀念文化、人際文化、活動文化等)。形成了“一班一特色,處處現亮點,人人是主人”的良好氛圍。
3.養(yǎng)成教育課程化。我們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進行課程化的開發(fā)和管理,如把升旗出操、課間、用餐、禮儀、衛(wèi)生、上課等規(guī)范分別作為相對獨立的課程,用課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行為規(guī)范意義的認識,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自身需要,從而自覺執(zhí)行,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我們設計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操作程序、保障措施、實踐作業(yè)等。課程實施的時間是每周班會課,任課教師為班主任、學校領導等,實踐時間貫穿于每日學習、生活過程中,每月組織一次考評,并頒發(fā)榮譽證書。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已成為我校鮮明的德育特色。
4.學生管理自主化。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管理的效率和質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了實踐能力。目前,我校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兩操、路隊、餐廳秩序、升旗儀式、“樹人之聲”廣播、主題班會觀摩、大型校園活動等均由學生自主參與、管理。班級文化建設中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5.德育校本課程常態(tài)化。我們編寫了四本校本教材,結合學校實際使用:(1)結合養(yǎng)成教育課程化的實施編寫《美德的搖籃》并積極開展各類活動;(2)結合無錫市德育課題“‘新五愛’教育研究”編寫《讓愛伴我成長》;(3)《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實施方案》為我校青春期成長指導中心所使用;(4)《營養(yǎng)與烹飪》是勞技教育的校本教材。
學校德育工作的優(yōu)質高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是否“愿學”“樂學”的問題,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井然有序,并支持、保障、促進了學校其他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