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意識指的是公民個人對自身和國家地位的認知,屬于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表現在公民對國家法律、經濟與政治等活動的理性自覺與心理認同,還體現在促進與保障公民權利、恰當配置國家資源與權利等方面。公民意識通常涵蓋道德意識、紀律意識與法律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提高公民國家歸屬感及主體意識的基礎?;诖?,素質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當成高中歷史教育的關鍵目標,借助各種史實開展教育活動,熏陶、感染學生,使他們受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行為的教化,從而逐漸提高自身素質,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公民。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是教師應該研究的核心問題。
教師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是否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否對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有透徹的了解,對公民意識教育的效果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要想顯著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中公民意識教育的成效,教師就應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透徹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意義。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備課開始,深度挖掘教材中與公民意識教育有關的素材,并結合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設計教學方案,從而推動學生公民意識的快速形成與提升。在實際操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點。1.教師應大膽摒棄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教學理念,將提高學生的公民意識作為教學計劃中的重點內容。2.教師在豐富自身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應盡可能多地掌握公民意識的內容及實踐途徑。3.教師應明確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整合教育資源,并主動將公民意識培養(yǎng)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4.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識,通過率先垂范的方式感染、熏陶學生,以推動學生公民意識的提升。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公民意識,才能在備課時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公民意識教育素材,并將其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這就為教育實效的優(yōu)化做好了鋪墊。
公民意識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時,還應恰當地將其他學科融合進來,以便構建健全的公民意識教育體系,從而為教育實效的優(yōu)化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時,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今政治制度時,還應穿插政治學科中的相關內容,以推動學生更加細致與全面地了解我國政治建設的過去與未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作為新時代未來的接班人,應該為祖國政治建設做貢獻。同時,歷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闡述看法,進一步分析中國公民在政治建設方面應該承擔哪些責任與義務,從而使學生增強法治意識與愛國意識,進而顯著提高公民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合格公民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是一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特點、教學內容及教育目標,選擇最適合的、能激起學生參與興趣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理解、感悟公民意識,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與品質。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精心挑選歷史案例,將相關史料作為教學切入點,多途徑地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活動。例如,在教學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教師就可以摒棄傳統(tǒng)枯燥的“講讀式”教學模式,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五四運動”的影視片段,用全新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掌握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生政治運動的過程及歷史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自身在新時代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另外,教師還可為學生設計一個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小組中通過共同討論、查閱資料的方式就“五四運動”中的法治、民主及愛國等因素進行透徹理解,從而促使學生公民意識的不斷增強。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應明確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并通過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及融合多門學科等方式,為學生公民意識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最終確保高中生都能成長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