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小學科學課程中涉及的兩個常規(guī)實驗進行了探究和改進。研究表明,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若一味地照本宣科,不對其步驟和方法加以思考和改進,可能會導致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甚至失敗。本文對兩個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出了改進意見,對課堂實驗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方案改進
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這種素養(yǎng)主要是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獲得的。在這種探究活動中,實驗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實驗教學的效果往往決定著課堂的成敗,然而教材中的一些實驗,看似簡單易行,真正做起來卻發(fā)現(xiàn)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些實驗若完全按照課本上的步驟和方法去做,會導致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無法得出正確的實驗結(jié)論,從而造成學生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低下,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果我們在這些實驗的方法或步驟上稍作改進,就能達到化難為易且實驗現(xiàn)象明顯的效果。這將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接收和認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本文針對教科版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幾個課本實驗進行了探究和思考,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意見,對課堂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 “鋼條熱脹冷縮實驗”的探究及改進
“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課“金屬熱脹冷縮嗎”中的一個實驗,是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鋼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進而驗證其他金屬是否也具有這種性質(zhì)而展開的實驗。教材上的實驗方法是這樣的:用一段長30厘米左右的鋼條做一個橋的模型,然后給“橋”(鋼條)加熱,觀察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鋼條會伸長嗎?(如下圖所示)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實驗在課堂上真的能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從理論上分析,教材上的意圖是借助一根大頭針,把鋼條由于受熱后發(fā)生的細微變化通過這根大頭針進行“放大”,進而讓學生觀察到加熱的鋼條的“膨脹”。這樣的設(shè)計意圖很好,能讓學生對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有更深刻的認識。
然而在課堂上實際操作起來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即使給鋼條加熱很長的時間,也幾乎觀察不到大頭針的傾斜變化,達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原因在于,此實驗想當然地認為鋼條受熱后膨脹幅度較大,可以推倒或推斜大頭針。可事實上并非如此,由于鋼條的受熱部位與大頭針相距甚遠,鋼的熱傳導系數(shù)較低,且鋼條受熱后的膨脹是雙向的,推倒或推斜大頭針的現(xiàn)象很難發(fā)生,實驗效果不盡如人意。
另外,該實驗僅考慮到了鋼條的“熱脹”,那“冷縮”呢?如何通過這個實驗來看到鋼條的“冷縮”?顯然,這也是該實驗設(shè)計的一個不足之處。
針對這一情況,為了讓學生觀察到鋼條熱脹冷縮的明顯變化,我通過多次嘗試和研究,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制作材料:
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木板一塊(中間挖一個長10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孔),酒精燈,三腳架,兩根長10厘米的鋼條,導線若干,小燈泡,燈座,電池。
制作方法:
在木板上固定好電池盒和燈座,把它擱放到三腳架上,然后在木板孔處頭對頭放上兩根鋼條,中間留好縫隙(經(jīng)過多次實驗,發(fā)現(xiàn)0.5 mm左右為宜),把酒精燈放在三腳架下(對著兩根鋼條中間的縫隙),將鋼條也固定在木板上,最后將這些元件都用導線串聯(lián)在一個電路里(如下圖所示)。
使用方法:點燃酒精燈,加熱鋼條,一段時間后小燈泡亮起來了;熄滅酒精燈,小燈泡很快就不亮了。說明鋼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改進后的實驗方法通過小燈泡的亮、滅來顯示鋼條熱脹冷縮的變化,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通俗易懂,更有效地放大了鋼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觀察到了金屬鋼熱脹冷縮的變化規(guī)律。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也可以把鋼條換成鋁、銅等金屬,來研究它們是否也具有這樣的性質(zhì),從而幫助學生明白大多數(shù)金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二、 “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的探究及改進
“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3課“磁鐵的兩極”中的一個學生探究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活動讓學生明白磁鐵不同位置磁性強弱不同。教材上是選擇條形磁鐵來研究這個問題的,首先將條形磁體懸掛起來,在條形磁鐵上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研究點,然后分別在幾個研究點下方掛上回形針。通過觀察、比較每個研究點下面所掛回形針數(shù)量的多少,來得出“磁鐵兩端磁力強,中間磁力弱”的結(jié)論。(如下圖所示)
該實驗設(shè)計意圖明顯,僅憑知識和經(jīng)驗去分析,似乎又是一個簡單、易操作的實驗。若老師不假思索地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此實驗,會遇到一些困難,造成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效果差、學生迷茫的結(jié)果。
(一) B、D兩點上的回形針容易發(fā)生移動,難以控制
在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時,A、C、E三點的操作比較容易。當回形針靠近A、E兩點時,會很好地被吸在指定位置,而當回形針靠近C點時,則無法被吸住。因為這三點是磁鐵上三個極端的點,A、E兩點磁力最強,C點磁力最弱。而B、D兩點的操作難度比較大,當回形針靠近B、D點時,能被吸住,但只要一松手,回形針就會向A、E點移動,被吸在靠近A、E點的位置上,因為A、E兩點磁力最強,吸在B、D點處的回形針會受A、E點磁力的影響,向A、E點移動,造成A、B、D、E點處吸住回形針的數(shù)量差不多,無法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導致實驗的失敗。
(二) 懸掛著的條形磁鐵容易搖晃,影響實驗結(jié)果
由于條形磁鐵是用兩條細線懸掛起來的,因此在當回形針被吸上磁鐵時,會引起磁鐵的搖晃,或是學生實驗過程中無意地碰撞該裝置或桌子,也會造成磁鐵的晃動。然而磁鐵一晃動,被吸著的回形針很容易整串掉落下來,從而影響實驗的結(jié)果。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通過多次實踐,反復思考,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1. 改進條形磁鐵
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B、D處回形針的移動除了受A、E點處磁力的影響外,還跟回形針和條形磁鐵間接觸面過于光滑有關(guān)。于是嘗試著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條形磁鐵相應(yīng)的五個點上貼上雙面膠,且為了避免雙面膠的粘度對實驗造成的影響,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處理,降低了雙面膠掛回形針一面的粘度。這樣改進之后,回形針就能比較好地被吸在B、D點處了。
2. 固定條形磁鐵
既然懸掛著的條形磁鐵容易受到干擾發(fā)生搖晃,影響實驗結(jié)果,那么想辦法讓它不容易發(fā)生晃動就行了。于是直接用透明膠帶把它固定到了鐵架臺上(如圖所示),這樣就既穩(wěn)固,又方便操作,實驗的準確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 總結(jié)
以上兩個實驗是小學科學中的常規(guī)實驗,看似簡單易行,但若一味地照本宣科,沒有經(jīng)過多次實踐、思考并改進,很多實驗是很難操作成功、達到預期效果的。一個好的實驗才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調(diào)動他們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激起學習科學的興趣。而想要做好這些實驗,教師需要在課前反復操作,優(yōu)化實驗方案,因地制宜地改進實驗,使實驗現(xiàn)象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觀察。
參考文獻:
[1]黃德興.3個小學科學實驗的改進及教學反思[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Z1):123-124.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王曉紅.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2014(9):168.
作者簡介:
胡雪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qū)敬恩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