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揚偉
(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61000)
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公共事業(yè)管理、社會學、社會工作等專業(yè)中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其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社會調查的科學思維,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與程序,具備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的能力,為將來從事具體的社會調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項目化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將項目化教學法運用于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對于推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項目化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于1918年提出,20世紀80年代德國的職業(yè)教育界曾大力推崇項目化教學方法。20世紀90年代,項目化教學方法引入我國,并率先在職業(y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后,項目化教學法在普通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領域中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項目化教學法是任務或行動導向的教學法,系指將教學內容或任務融入項目實施的過程,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形式,運用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完成一個或多個項目的過程。
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項目化教學法具有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項目是項目化教學法的核心與載體。學生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參與項目的設立、論證、實施、完成的全過程。因為整個項目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學生全程都要參與其中才有可能完成整個項目。完成項目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這些專業(yè)知識只有通過主動學習才能理解和運用,在項目運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創(chuàng)造性地克服困難和障礙,創(chuàng)新能力由此得到提高。[1]二能理論和實踐結合,能充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光說不練”很難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很難真正學透理論。因此,項目化教學法這種行動導向型教學方法與社會調查方法在課程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既是系統(tǒng)學習社會調查方法和理論的過程,又是在現實社會中選擇課題、查找資料、設計問卷、統(tǒng)計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報告的實踐過程。三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力。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作業(yè)、答疑、評價等過程基本上都是以學生個體為單位進行的,而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小組成員必須團結一致,合作分工,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完成項目任務,取得較好的項目成果,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結和協作精神。四能因材施教。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之所以為人詬病,其原因之一是難以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刀切”“一鍋煮”的情況。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做到了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評價者的角色,教師不再“滿堂灌”,而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和引導學生,發(fā)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并據此調整項目難度、調控項目進度,做到了因材施教。[2]
按照項目化教學理論,項目教學法執(zhí)行全過程包括確定項目、制定計劃、實施落實、成果展示與結果評價等。[3]結合社會調查研究課程的實際,筆者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按照調查選題、調查方案設計、實施調查、調查報告撰寫、項目評價分步實施。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選題至關重要,因為選題決定了調查的方向,體現了調查者的專業(yè)水平,還會制約調查的過程,影響調查的質量。選題時應注意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課題的價值性。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和興趣,選擇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避免選擇過舊、理論和實際意義都不大的題目。二是課題的可行性。課題的選擇受制于調查者的水平、項目小組人員的數量、課題的經費和時間等條件,社會調查課題的選擇需量力而為。一些缺乏科研經驗的學生往往在選擇課題時忽略了課題的可行性,以至于后續(xù)的項目難以為繼或重新選擇課題。三是課題的合適性。是指課題比較匹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特征。在此階段,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的基礎上,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在選題上予以指導。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經過組內討論,考慮到課題的可行性,確定了“贛州市區(qū)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贛州市市區(qū)交通文明意識調查”“贛南師大大學生婚戀觀調查”“贛南師大大學生網購行為調查”等調查題目作為小組項目。
項目確定后,項目小組還應查閱相關文獻,做好文獻回顧工作。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確定調查課題的研究視角與基礎理論、研究假設、研究方法、調查過程、可能的調查結果和調查結論。
調查設計方案的設計主要包括明確調查目的,確定分析單位,設計抽樣方案,設計收集資料的工具與方法,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等內容。
1.明確調查目的。從學生的選題看,主要的調查目的是描述性調查,即對某一社會現象或某類社會行為進行結構和分布特征分析,回答的是社會現象的特點、分布以及趨勢或行為的特征、行為或態(tài)度“是什么”的問題。從學生的選題看,基本都選定為本市和本校,內容為老年人生活質量、交通文明意識,大學生婚戀觀、網購行為等社會現象和行為。
2.確定分析單位。分析單位是社會調查中容易混淆的概念,經過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后,依次確定上述課題的分析單位為市區(qū)內的老年人群體,市民個體,大學里的學生個體。在確定分析單位時明確了社會調查的調查對象。
3.抽樣方案設計。社會調查中收集數據普遍都采用問卷調查法,而要保證樣本能夠代表好總體,又必須采取科學的抽樣方案。比如,在市區(qū)老年人生活質量的調查課題中,項目小組采用了多階段抽樣方法;在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課題中,項目小組采用了等距抽樣方法??紤]到項目小組人數一般為6-8人,經費和時間比較有限,樣本容量不宜太大,一般在300個左右。
4.設計收集資料的工具與方法。經小組討論,一致同意以問卷調查方式作為收集資料的工具,在調查實施前,各小組都編制了問卷調查表。經過試調查后,對問卷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在資料收集的方法上,考慮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身體狀況,決定采用以結構訪問法為主體的調查方法,而對市民、大學生等調查對象則采取自填問卷法來收集資料。
5.制定實施方案。調查方案要有完備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調查的目的和意義、調查的內容、調查范圍和對象、抽樣方法、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調查人員的組成、調查的時間進度及經費安排等。
調查方案一經制定,就成為項目小組行動的指南。小組成員應當按照社會調查的計劃和分工實施調查。實施落實的過程主要包含兩個階段。
1.資料的收集。資料的收集是小組成員走出課堂,在校內外商請被調查者填寫問卷,與調查者面對面交流的過程。在實施調查前,應做好相應的準備,主要包括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問卷調查的技巧;印刷好調查問卷;購置好答題筆、小禮品、錄音設備;了解被調查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背景等。實施階段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突發(fā)情況,要求小組成員要足夠的耐心和抗壓能力。[4]在實施落實計劃過程中,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責任感都容易被激發(fā)出來,這些素質也是學生步入社會所必備的素質。
2.資料的錄入與分析。主要是將收集的資料錄入計算機,并對數據進行清理的過程。數據錄入后,還需借助于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進而將樣本的情況和特征推論到總體當中去。
撰寫社會調查報告是小組成員通過文字把調查的現象加以梳理、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是社會調查的主要成果呈現。社會調查報告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社會調查的相關知識,而且要求必須具有一定的分析、歸納能力和組織文字的能力。各小組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社會調查報告主題,擬定報告提綱,經教師審閱后,由小組內部討論并分工,撰寫社會調查報告。
當然,除了調查報告之外,文獻綜述、調查方案、調查問卷、調查過程中的影像、調查所收集的資料、編碼手冊、調查過程中的得失也是社會調查的成果。這些成果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和交流、PPT 多媒體演示、校內專題展板、社會調查資料匯編、形成科研論文等方式加以展示。
評價與總結是項目化教學法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對項目進行評價,學生不但能清楚知道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積累了哪些經驗;而且還知道了哪些知識有所欠缺,哪些操作還有問題,哪些能力還不具備。項目評價是多維的,包括組內評價、小組之間評價、教師評價等。評價應當包括項目的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這樣,每位學生在該課程的平時總成績就由組內評價(20%)、小組評價(30%)、教師評價(50%)三部分構成。之所以教師賦分權比較大,是因為教師作為項目化教學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師的總結評價具有權威性、專業(yè)性和中立性,也是學生在完成項目后最關注的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必須仔細觀察項目小組每一位成員的表現,認真聽取小組自評和小組互評,對小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評價時,應當尊重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同時提醒不足之處。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參與項目化教學的熱情。
自2016年開始,筆者已經在所任教的公共事業(yè)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yè)中進行了三輪項目化教學改革,共計100余名學生參加,成立項目小組20個,完成各類社會調查項目20個,其中一個班還參與贛州市蓉江新區(qū)經濟社會調查,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獲得好評。根據筆者的感知和對學生的調查,項目化教學主要有如下效果:
一是改變了授課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項目化教學法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教師臺上講,學生課下聽”的授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參與者、觀察者。學生因為有完成項目的需要,所以會主動積極學習相關知識,認真閱讀教材、查找文獻資料、選擇合適項目、認真調查研究、積極準備相關成果。
二是增強了學生的協助能力。項目化小組是以項目和小組的形成完成教學任務,任務的難度和學生個人知識儲備水平決定了只有依靠團隊協作才能更順利地完成項目,這就增強了學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尤其是小組召集人要做大量的協作工作,以完成小組項目,克服成員“搭便車”的行為,團隊管理能力大為提升。
三是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要完成項目選擇、文獻回顧、問卷設計、實地調查、數據整理和分析、報告撰寫、成果展示等內容,這些活動的實踐性非常強,這些實踐能力又會轉化成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四是改善了師生關系。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負指導和建議之責,小組及成員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常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向教師請教社會調查相關知識,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在與教師的討論、指導、評價和建議中感受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增進了師生了解,密切了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