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 文史教研部,廣西 南寧 530007)
從元和元年(806年)元和十年(815),劉禹錫“逢援不赦”接踵屈原的足跡在沅湘間的朗州(今湖南常德)謫居達十年之久。十年間,“露才揚己”因文罹禍的命運,“楚臣去境”的家國之思,沅湘間“蘭蕙”芬芳的自然環(huán)境使劉禹錫自覺地接過屈原的衣缽,并形成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據(jù)統(tǒng)計,此間劉禹錫所存近90首詩作中,有25首有化用或者典出于《楚辭》的詩句。另有依據(jù)屈賦啟發(fā)而作的民歌體詩等多首。
從總體上看,這階段的劉禹錫的詩歌創(chuàng)作對楚辭的繼承主要有幾個方面:
①對屈原精神的繼承;②對《楚辭》題材和體裁的繼承;③對《楚辭》“詆諷禽語,寄情草樹”的藝術(shù)特點的繼承。更重要的是繼承楚辭傳統(tǒng)的同時,劉禹錫詩歌把自己的身世與命運和氣質(zhì)融入其中,賦予詩篇以人格個性和時代精神,構(gòu)成一個異于“騷旨”“前度劉郎”的獨特意象。
劉禹錫對屈原精神層面的繼承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楚臣去境”的家國之思;其二,“雖九死而未悔”的執(zhí)著追求。
劉禹錫《上杜司徒書》中云:“小人受性顓蒙……謂慎獨防微為近隘,謂艱貞用晦為廢忠?!辈⒄J為“彼李斯逐焉而為上卿,鄒陽囚焉而為上客?!毕M庞幽軌蛟允棺约骸盁ξ⒅?,無已矣之嘆?!逼洹盁o已矣之嘆”出于《離騷》:“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懷有一種離騷似的孤獨感。后來在劉禹錫寫給其他的信中也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愿,如《上中書武相公啟》《謫九年賦》等等。
據(jù)《舊唐書·劉禹錫傳》所記載,劉禹錫在朗州“舉目殊途,無可與言者”。因此,在劉禹錫朗州詩篇中多表現(xiàn)出“楚臣去境”的自傷,“應(yīng)憐一罷金閨籍,枉渚逢春十度傷。”(《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篇因以繼和》)。劉禹錫常以“逐客”“楚客”自居。兩詞幾乎已經(jīng)成為劉禹錫謫臣自居的代名詞,而且每次使用都會附有屈原的典故。比如,“逐客憔悴久”,出自屈原《漁父》:“屈原既放……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眲⒂礤a另有:“潘岳歲寒思,屈平憔悴顏”(《謫居悼往二首》);“凄涼沃州僧,憔悴柴桑宰?!保ā毒闯晡⒐娂亩住罚┘脑~屈原,實則在說自己被貶朗州“形容憔悴”。再如“逐客無印綬,楚江多芷蘭”(《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芷蘭是屈原常用的意象以自比忠貞,如《楚辭·九歌·湘夫人》云:“沅有芷兮澧有蘭”;另外劉禹錫還自稱“楚臣”:“寧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長吟澧有蘭”(《早春對雪奉寄澧州元郎中》);“楚客欲聞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清湘詞二首》)等等,都是以屈原的香草傳統(tǒng)意象來自擬逐臣。劉禹錫還認為自己是失意人,“一時復(fù)得幸,應(yīng)知失意人”(《詠古二首有所寄》)。
劉禹錫喜歡用方言來代表地域,用“越音”“南音”等代表楚地。“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越聲長苦有誰聞,老向湘山與楚云”(《酬令狐相公贈別》);“莫怪殷勤悲此曲,越聲長苦已三年?!保ā堵劦朗繌椝細w引》)“北渚不堪愁,南音誰復(fù)聽”(《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氨变尽币辉~出于《楚辭·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楚辭·九歌·湘君》:“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jié)兮北渚?!痹谶@時期劉禹錫詩篇中多處提及“北渚”一詞,比如“北渚吊靈均,長岑思亭伯”(《游桃源一百韻》)。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劉禹錫這種逐臣心理恰好在楚地風(fēng)物的感召下與屈原產(chǎn)生共鳴。
另一方面,與屈原相似的是劉禹錫并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政治信念?!峨x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禹錫有大量的詩句表現(xiàn)這一主題。如“豈無三千女,初心不可忘”(《詠古二首有所寄》);“悄如促柱弦,掩抑多不平”(《送李策秀才還湖南,因寄幕中親故兼簡衡州呂八郎中》);“昔聽東武吟,壯年心已悲。如何今濩落,聞君辛苦辭”(《和董庶中古散調(diào)詞贈尹果毅》);“多節(jié)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酬元九侍御贈璧竹鞭長句》)。
此期歌行《壯士行》描寫了一個不畏艱難的壯士形象,從中也表現(xiàn)出了劉禹錫“不忘初心”的精神。“陰風(fēng)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燒地,連吼入黃茅。壯士走馬去,鐙前彎玉弰。叱之使人立,一發(fā)如鈹交。悍睛忽星墮,飛血濺林梢。彪炳為我席,膻腥充我庖。里中欣害除,賀酒紛呶號。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逼鋺嵓ぶ庖缬谘员怼?/p>
再如劉禹錫在朗州寫的一組政治抒情詩,如《秋螢引》:“天生有光非自衒,遠近低昂暗中見。撮蚊妖鳥亦夜起,翅如車輪而已矣”。其不畏艱辛之情可鑒?!讹w鳶操》:“天生眾禽各有類,威鳳文章在仁義?!睂崉t說官黨各有群體,自己屬于“威鳳”一樣的人,而“鷹隼儀形螻蟻心,雖能戾天何足貴。”九死不渝之志可見一斑。
故蘇軾說劉禹錫“雖已敗猶不悛”[1]195。后人常以此來苛評劉禹錫:《后山詩話》:“蘇軾始學(xué)劉禹錫,故多怨刺,學(xué)不可不慎也。”
楚辭對劉禹錫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對劉禹錫詩歌題材和體裁的啟發(fā)和影響。題材方面主要是劉禹錫對楚地風(fēng)物的描寫和記錄。體裁方面是劉禹錫開始嘗試民歌體詩歌的創(chuàng)作。
劉禹錫初到朗州,就在《武陵書懷·序》中云:“至則以方志所載而質(zhì)諸其人民,顧山川風(fēng)物皆騷人所賦,乃具有聞見而成是詩?!彬}人就是指屈原,屈原在沅湘間創(chuàng)作了《九歌》等作品以記錄當(dāng)?shù)仫L(fēng)土人情。在《武陵書懷》中劉禹錫就大量地記錄楚地的風(fēng)物:“戶算資漁獵,鄉(xiāng)豪恃子孫。照山畬火動,踏月俚歌喧。擁楫舟為市,連甍竹覆軒。披沙金粟見,拾羽翠翹翻。茗折蒼溪秀,蘋生枉渚暄。禽驚格磔起,魚戲噞喁繁……”“畬火”“俚歌”“楫舟為市”“甍竹覆軒”……一個個獨具地域特色的畫面拼接,形成了一幅武陵的風(fēng)俗畫。以后劉禹錫相繼寫下很多描寫沅湘風(fēng)物的詩篇。比如《陽山廟觀賽神》《臥病聞常山旋師策勛宥過王澤大洽因寄李六侍郎》《蠻子歌》等等。尤其是《蠻子歌》:“蠻語鉤辀音,蠻衣斑斕布。熏貍掘沙鼠,時節(jié)祠盤瓠。忽逢乘馬客,恍若驚麏顧。腰斧上高山,意行無舊路?!鼻皟删溲院喴赓W勾勒出了“蠻子”的外部特征,后六句道出這些人的生活方式、信仰、文化等等,形神畢現(xiàn)。黃常明曰:“夢得《蠻子歌》云:‘蠻語鉤辀音……’賓客謫居朗州,而五溪習(xí)俗盡得之矣”[3]187。
再如《龍陽縣歌》:“縣門白日無塵土,百姓縣前挽魚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兒縱觀黃犬怒。鷓鴣驚鳴繞籬落,橘柚垂芳照窗戶。沙平草綠見吏稀,寂歷斜陽照縣鼓。”賀裳曰:“夢得最長于刻畫……《龍陽縣歌》‘沙平草綠見吏稀,寂歷斜陽照縣鼓。’則宛若身游荒縣”。
除了采用正統(tǒng)的文人詩來描寫楚地山川風(fēng)物之外,劉禹錫則開始大量的擬寫“民歌體詩”。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序云:“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昔屈原居湘、沅間……乃為作《九歌》,……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在劉禹錫看來“昔屈原居湘、沅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王逸《楚辭章句·九歌·序》:“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屈原放逐,竄伏其間,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辭鄙陋,因作《九歌》之曲?!眲⒂礤a的序與王逸的序?qū)η恼J識完全一致。很明顯,《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是受到了楚辭的影響,尤其是《九歌》的啟發(fā)。
“竹枝詞”雖作于夔州,但是其創(chuàng)作的卻是始于朗州。劉禹錫在朗州的詩篇中多次提及竹枝詞?!笆帢屯柚裰?,連檣估客吹羌笛”(《洞庭秋月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日暮江頭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踏歌詞四首》)??梢妱⒂礤a對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高峰是夔州時期,而對竹枝的關(guān)注卻始于朗州時期。
劉禹錫在朗州的民歌體詩作今存《堤上行三首》《采菱行》《踏歌行四首》《瀟湘神二首》等。
《采菱行》序云:“武陵俗嗜芰菱。歲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馬湖,薄言采之,歸以御客。古有《采菱行》,罕傳其詞,故賦之以采詩者?!薄稜栄乓怼肪砹骸皡浅L(fēng)俗,當(dāng)芰熟時,士女相與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為繁華流蕩之極?!墩谢辍吩疲骸娼闪獍l(fā)《陽阿》,’采菱之曲也?!笨梢妱⒃娭忻窀梵w詩歌之所本也。
最能體現(xiàn)出劉禹錫繼承屈原的作品是描寫民間為了紀念屈原而舉行的龍舟競渡的詩篇《競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fēng)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p>
詩中既有靜態(tài)的悼念,“靈均何年歌已矣”,又有動態(tài)的刻畫,“振楫”“擊節(jié)”“亂流”“蛟龍得雨”“螮蝀飲河”……又附以比喻或者修辭:形容“擊節(jié)”“雷闐闐”舟楫如“蛟龍得雨”而“鬐鬣動”“螮蝀飲河”而“形影相聯(lián)”,其“雷闐闐”巧化用屈原《九歌·山鬼》“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梢哉f場面描寫形神畢現(xiàn),精彩絕倫。后又寫刺史與民同樂,“臨流翠幃”,“揭竿命爵”。寫勇者鼓舞,敗者垂頭,形象生動。末尾處的“招屈亭前水東注”語義雙關(guān),耐人回味!
劉禹錫在《競渡曲》序中云:“競渡始于武陵,至今舉楫而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義。事見《圖經(jīng)》?!焙戊淘唬骸耙黄耐?。”[3]182可見當(dāng)時劉禹錫在擬寫民歌方面為屈原所影響之深已經(jīng)不僅僅是擬寫本身,而且有所“寄托”。
王逸《離騷經(jīng)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薄段男牡颀垺け骝}》亦云:“虬龍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恕之辭也:觀茲四事,同于《風(fēng)》《雅》者也。至于托云龍,說迂怪,豐隆求宓妃,鴆鳥媒娀女,詭異之辭也……”劉禹錫在《讀張曲江集作》的引中云:“世稱張曲江為相,建言放臣不宜與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鄉(xiāng)。及今讀其文,自內(nèi)職牧始安,有瘴癘之嘆,自退相守荊門,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然與騷人同風(fēng)?!痹趧⒂礤a看來“托諷禽鳥,寄詞草樹”就是“騷人之風(fēng)”??梢妱⒂礤a明確地認識到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劉禹錫雖然指出的張九齡詩歌有繼軌“離騷”的特點,實則道出劉禹錫自己在朗州時期創(chuàng)作上的特點。
劉禹錫“托諷禽鳥”之作主要是永貞失敗后所作的一組政治諷刺詩《萋兮吟》《百舌吟》《秋螢引》《鶗鴂吟》等。
《萋兮吟》詩題出于《詩經(jīng)·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貝錦?!毙⌒颍骸啊断锊罚逃耐跻病K氯藗谧?,故作是詩也?!比娨浴扒镲L(fēng)”喻指保守的惡勢力,“蘭蕙”比喻革新勢利。“日月”暗喻順宗皇帝,“浮云”比喻專權(quán)的宦官和佞臣?!案≡啤闭谔毂稳眨皭旱那镲L(fēng)摧毀芬芳的蘭蕙。故王逸說:“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正與之吻和。故劉禹錫嘆道“名高毀所集,言巧智難防?!彼浴澳鬏沦馐?,徒使君子傷?!比嘤冒涤鳎凹脑~草樹”。比如“蘭蕙”恰與屈原的“芳草美人”的意象相合?!峨x騷》:“又樹蕙之百畝?!眲⒂礤a在朗州期間多處使用。再如“騷人詠蘭芷”(《韓十八侍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韻》)出于“沅有芷兮澧有蘭”(《楚辭·九歌·湘夫人》);“芷江蘭浦限無梁”(《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答命同作》)出于“沅有芷兮澧有蘭,”又“遺余褋兮澧浦。”(《楚辭·九歌·湘夫人》);“寧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長吟澧有蘭”(《早春對雪奉寄澧州元郎中》)出于“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辭·九歌·湘夫人》)等等。
如果說《萋兮吟》是“寄詞草樹”,那么《鶗鴂吟》恰好是“托諷禽鳥”之作。詩篇先寫鳴鳳朝陽,千萬年不聞,故得以“鶗鴂催眾芳”,甚至“如何上春日,唧唧滿庭飛?!痹婎}“鶗鴂”即杜鵑,又名鵜鴂?!冻o·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币虼恕谤書_催眾芳”正化用于此。王逸注:“鶗鴂,一名買,常以春分鳴也。言我恐鵜鴂以先春分鳴,使百草華英催落,芬芳不得成也。以喻讒言使忠直之士蒙罪過也?!庇衷啤膀褒堺[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睂φ談⒃姷脑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劉禹錫此詩與屈原離騷這句象征含義的相同之處。《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答命同作》中“騷人昨夜聞鶗鴂,不嘆流年惜眾芳?!币嗟涑鲇凇翱柱Y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p>
除此之外劉禹錫“托諷禽鳥”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秋扇一離手,流塵蔽霜紈”,(《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秋扇”自喻,道出了深處險境,“流塵蔽霜紈”劉禹錫另有《團扇歌》:“團扇復(fù)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fēng)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wǎng)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币彩且詧F扇自喻,以“秋風(fēng)”喻惡。賀裳云:“不惟桿頭進步,正自酸楚感人”。再如“鷙禽毛翮摧,不見翔云姿”(《和董庶中古散調(diào)詞贈尹果毅》)自比“鷙禽”空懷凌云志卻不得上青天,劉禹錫以“鷙禽”比興的作品還很多。比如“朔風(fēng)悲老驥,秋霜動鷙禽。”(《學(xué)阮公體三首》之三)等等,出于《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綜上,劉禹錫在朗州時期對屈原的繼承非常明顯。其根本原因有三:其一,朗州所在的地域恰好是屈原所在的沅湘之地,劉禹錫朗州的寓所附近就是“招屈亭”。劉禹錫一到朗州就在《武陵書懷·序》中云:“顧山川風(fēng)物皆騷人所賦”,自稱“若問騷人何處所,門臨寒水落江楓”(《酬竇員外郡齋宴客偶命柘枝因見寄兼呈張十一院長元九侍御》)。劉禹錫朗州詩篇中僅存描寫蘭芷等芳草的詩句草草統(tǒng)計不下幾十處。比如,“逐客無印綬,楚江多芷蘭”比如“招屈亭”意向“昔日居鄰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保ā冻昀手荽迒T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時守吳郡》)可見屈原遺跡對劉禹錫影響之深。其二,劉禹錫特殊的謫臣身份使他不自覺地與屈原產(chǎn)生了共鳴。如上文提及的屈原《漁父》。劉禹錫兩次用典于此。其三,劉禹錫對文學(xué)功能的認識與屈原一致。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出“屈原放逐,著《離騷》”的“發(fā)憤著書”說,認為“《離騷》,蓋自怨生也?!眲⒂礤a自述:“舊隱來尋通德里,新篇寫出畔牢愁?!保ā逗吞K郎中尋豐安里舊居寄主客張郎中》)?!芭侠纬睢笔菞钚鬯鞯霓o賦名,取于《離騷》。另外劉禹錫還在《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劉君集紀》中明確說“八音與政通”的文學(xué)觀念,在朗州以悼屈的名義而自悼。同時屈原的影響又為他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歷史感和地域特色,產(chǎn)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因此后世論及劉詩,首先想到朗州的作品。
總體上劉禹錫對屈原的繼承上的特點大端有二:其一,繼承了屈原精神又注入了自己強烈的希冀;劉禹錫雖然與屈原具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所處環(huán)境差異也是明顯的。屈原遇讒,處于國破家亡之際,前途已經(jīng)沒有希望,因此只能一面朗誦“哀民生之多艱”,一面“長太息以掩涕兮”,但是劉禹錫所處的是中唐,且劉禹錫尚年輕,因此,更多的是雖處逆境猶憤發(fā)的豪情,前途總是充滿希望。因此劉禹錫一方面接過屈原的謫臣之思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氣概,另一方面又注入了對自己前途的高度自信——“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視刀環(huán)歌》),斥責(zé)奸佞“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聚蚊謠》)。其二,化用楚辭典故而不著意于模擬屈原。一方面這是由劉禹錫的文學(xué)觀念決定的?!抖衔淞昙洝分性疲骸帮L(fēng)雅體變而興同,古今調(diào)殊而理異,達于詩者能之”?!秵柎筲x賦》云:“以不息為本,以日新為道”。劉禹錫的時代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元白的創(chuàng)新走向淺白,韓孟的創(chuàng)新趨向險怪。所謂“詩到元和體變新”,劉禹錫于其間獨樹一幟。另一方面,劉禹錫更擅長小詩,黃庭堅曰:“大概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它文耳?!保?]322嚴羽曰:“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吾所深取耳。”[3]1487”它是藝術(shù)品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來的可與其他作品相區(qū)別的外貌類型?!保?]530劉禹錫雖然繼承了屈原的離騷精神,形成了自我風(fēng)格。屈作整體上浸淫著淡淡的憂郁,而劉詩詩風(fēng)俊朗,因此劉禹錫不會放棄自身的藝術(shù)個性而去寫“騷體詩”或者擬《離騷》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