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巧借課堂觀察助推“為學而教”目標的達成

2019-03-11 06:30高艷麗
新課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關鍵詞:課堂觀察

摘 要:判斷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真實發(fā)生的關鍵在于課堂觀察。文章以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學的數(shù)學學科為例,在基于深度學習校本化研究的指引下開展聽課革命,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以此來調(diào)整老師的教,達到為學生的深度學習而教的目標。

關鍵詞:課堂觀察;學習發(fā)生;為學而教

作者簡介:高艷麗,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教師,小學數(shù)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shù)學教學研究。(廣東 東莞 523808)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1-0065-03

一、課堂觀察“是什么”

基于深度學習課堂觀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當前部分課堂觀察的焦點依然是在教師身上,觀察教師上課的方案設計、方案落實等,對于學生的觀察則停留在看場面上。下面,筆者將就此展開論述:表1、表2是兩位老師記錄的一年級的“分類與整理”課。

兩份記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表1重點記錄老師的教,如實施了什么環(huán)節(jié)、提出了什么問題等,對“學生的學”描述極為簡單;表2重點記錄學生的學,對老師的教則進行簡明扼要的概括。對比發(fā)現(xiàn),表2的課堂觀察較為完整地記錄了米同學是如何從擺不下到擺得很整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學習行為有所體現(xiàn):從調(diào)動已有生活經(jīng)驗按形狀進行分類,到遇到困難時,瞅了瞅同伴進行模仿學習,再到為了更整齊,拿尺子調(diào)整圖形位置。因此,表1的記錄依然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察方式,表2的記錄則是目前課堂觀察所需要的學生學習行為表現(xiàn)。

二、課堂觀察“看什么”

1. 看學習內(nèi)容——本質(zhì)與變式。本質(zhì)是一節(jié)課最基本、最容易觀察的,簡言之,就是看學生如何掌握本課的主要知識點。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認識長方體”一課中,學生可以掌握如下知識:長方體的特征是共計有12條棱,分別是4條長、4條寬、4條高。兩位老師記錄了學生搭建長方體的過程。老師甲:由4人組成的學生小組開始搭建長方體,搭完后,一起開始數(shù)點、線、面的數(shù)量。老師乙:搭好之后,A同學說:“一共用了11根小棒。”B同學說:“不是,應該是12根。”A同學拿起長方體再數(shù),序亂;B同學又說:“你數(shù)錯了,4根長的,8根短的,是12根。”從老師甲的記錄中,看不到學生學習的痕跡,僅僅描述他們在“數(shù)”,無從得知數(shù)的過程是什么;從老師乙的記錄中可以看出,A同學在B同學的幫助下,經(jīng)歷了從“無序數(shù)數(shù)”到“4根長的、8根短的,一共是12根”這一學習過程,本質(zhì)知識的學習便顯現(xiàn)出來了。

變式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命題進行合理的轉(zhuǎn)化,讓學生初步理解與掌握知識和技能后,進一步深化,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舉一反三。比如,在探究“長方體有6個長方形的面”這一特征時,觀察到A、B兩個同學的學習情況如下:A同學走上講臺說該長方體共有“2個正方形面,4個長方形面”,其他同學則說:“我們搭的是長方體,6個都是長方形面?!盉同學拿起另一組的模型補充:“我們搭的是特殊長方體,4條長的邊,8條短的邊,所以就出現(xiàn)了2個正方形,而你們是4條長的邊、4條中長的邊、4條短的邊?!鄙鲜鰧υ掃^程正是對“特殊長方體”的變式學習。

2. 看學習方式——探究與協(xié)同。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設計的活動通常都具有挑戰(zhàn)性,學生需要進行獨立探究或者協(xié)同學習,經(jīng)歷從錯誤到正確、從模糊到清晰的認識過程。課堂觀察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判斷學習是否發(fā)生。以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為例,教師設計了如下活動:同桌2人合作,用若干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方塊(18個至40個不等),測量出大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面積。觀察記錄如下:王同學左右看了看,找出練習本、筆,想畫圖,同桌說:“我知道了,是100個。”王同學似懂非懂,沒有問為什么,繼續(xù)畫圖,在練習本上畫了一個正方形方框……6位同學進行小組交流,王同學不發(fā)言,注意傾聽別的同學的話,再次畫圖,并寫出10×10=100個……從這份課堂觀察中可以看到王同學的學習軌跡如下:不夠擺——同桌繼續(xù)擺——拆開再擺——左右觀察——畫圖——聽同伴說——畫出示意圖——寫下算式——得出結論——全班交流思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王同學在同伴的協(xié)同下,完成了從“不夠”到“10行10列”的學習過程。

3. 看學習過程——建構與反思。數(shù)學知識習得的過程類似于建筑學里的建構,需要經(jīng)歷探究、思考、修正、完善,是一個全過程的綜合反映。如在四年級“認識三角形”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習三角形的特征時,教師先讓學生自由畫一個三角形,之后,學生普遍認為“每人畫的都不一樣”,于是教師提問:“大家畫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由此,啟發(fā)學生從“不一樣”中找出“一樣的特征”。杜同學皺眉、困惑,沒有發(fā)現(xiàn),同伴小聲說:“好像有一樣的……”杜同學頓悟:“哦,我知道了,我畫的有3個點,你的也有,我有3條邊,3個角,你的也有……”在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師要求學生“用一個特征描述三角形”。杜同學和同學們是這樣思考的,同桌:“三個點肯定不行?!倍磐瑢W:“嗯,三個點都沒有角,應該是三個角,有三個角就是三角形。”他們觀看其他小組同學,說:“三條線段也不行,交叉在一起肯定不行?!彼耐肋M一步肯定說:“三角形的特征就是有三個角。”在這個過程中,杜同學排除了用頂點和邊來描述三角形的方法,最后選擇用三個角來定義。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時,有同學提出“能畫出有三個角,但不是三角形的圖形”,杜同學提出質(zhì)疑,表示不太相信。同桌解釋說:“可以把三個角連起來,也不是三角形,像星星?!倍畔肓艘幌?,在本子上畫,提出疑問:“三條線段組成的更不行”,并畫相交于一點的三條線段給同桌看。在反例面前,杜同學知道自己的結論不正確。班上其他同學的交流仍在繼續(xù),“線段的端點要連接起來”“圍成一圈”……各種理解方式涌現(xiàn)出來。杜同學用手指比畫“端點連接”,同桌拿他的筆擺了一個三角形,解釋說:“圍起來,端點連起來……”杜不說話,拿走一支筆,又放上去,沒聽總結……

建構是一個全方位、長時間的過程,某一節(jié)課或許能完成一個模型的建構,也或許只是一個建構的開始。正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入的觀察,杜同學“沒聽總結”時,他的思維才沿著自己的方向深入,而且還會帶著他的疑問繼續(xù)建構三角形這個概念。

4. 看學習結果——遷移與運用。遷移運用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課堂上這種遷移運用的學習時常發(fā)生,如把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遷移至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學習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運用轉(zhuǎn)化思想推導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乘法分配律”一課中,學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之后,教師設計了一個遷移運用的學習任務: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65×98。課堂記錄如下:

黃同學列豎式計算65×98,同桌則采用乘法分配律寫出65×(90+8)。討論時,同桌說:“豎式計算不行,要用剛才的新方法?!秉S同學搖頭,走出來看旁邊其他同學的計算過程,將其修改為65×(100-2),很快算完,指著自己的解答過程興奮地告知同桌:“你也錯了,應該把98變成100減2,這樣就有減法了。”同桌點頭,畫掉原來的,準備按照黃同學的算法進行修改。下課后,同桌問黃同學:“你會計算65×103嗎?”黃同學自信地說:“把103看成100加3,就是100個65再加上3個65?!?/p>

通過此課堂觀察可以看出,黃同學將乘法分配律進行遷移運用,從最初的豎式計算過渡到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從向別人學習到教同桌方法,這就是學習發(fā)生的過程。

除了課堂內(nèi)看到、聽到的,遷移與運用的觀察還可以是課后“撿漏”的。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搭配”例題2,當學生探究了兩件上衣分別搭配三件下裝,一共有2個3即6種搭配方法后,教師再出示另一張圖片要求學生預設,結果得出如下結論:假如增加的是上衣,則有3×3=9種搭配方法,假如是下裝,則有2×4=8種搭配方法。下課后,郜同學說:“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知識,就是兩個數(shù)的和相等,當它們相差越大,積就越小,比如50×50>49×51>48×52,還有一個就是周長都是16厘米的長方形,細長一些的面積小,1×7=7,矮胖一些的面積大2×6=12,其實都是一個道理?!蹦馨汛钆洹⒌戎荛L的長方形面積、等和兩數(shù)之積三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的相同點,這就是遷移學習。

三、課堂觀察“為什么”

課堂觀察是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方式變革的“哨卡”。課堂上,教師應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分析其成因,再反觀、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標。

以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廣角“搭配”為例,例題1,用0、1、3、5四個數(shù)字能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shù)字的兩位數(shù)?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同學都是先選擇兩張數(shù)字卡片,交換位置排列成兩個兩位數(shù),如:13、31、15、51、10、30、50、35、53。交流過程中,學生主要針對“有序”展開討論,把這種列舉方法分析得很透徹,比如,有同學建議:“先處理0,然后從1、3、5三個數(shù)字中選兩個組成兩位數(shù)。”有同學補充:“從三個數(shù)字中選兩個時,可以用‘笑臉法,即1、3,3、5為兩只眼睛,1、5就是上揚的嘴巴。”聽課的老師對同學們質(zhì)疑思辨的能力都贊不絕口。接下來,教師又在練習中編排了這樣的遷移運用:唐僧師徒四人坐在椅子上,唐僧的位置不變,其他人可以任意換位置,一共有多少種坐法?通過觀察,具體到同學的學習情況如下:

師同學想到用排數(shù)字的方法來排座位,擺卡片0、1、3、5,將0和1交換,寫1035,想了想,又將0和5交換,寫1530,1和5交換,寫5130,停下來,不知道怎樣換,看記錄的數(shù)據(jù)……

張同學先擺卡片,再記:1305,1503,3501,

5103,3105,5301,和同桌交流時,張說有點亂。

鄧同學用卡片交換擺數(shù),邊擺邊寫,看看寫的有沒有重復:5301、1305、3105、1503,重復的畫掉,之后跟同桌說:“不對,應該有順序?!苯又?,他拿著卡片思考,未果。

以上三位同學都嘗試用交換位置的方法,且陷入同一個困境中:無序。因此,從“排列兩位數(shù)”到“排列三位數(shù)”遷移運用不成功。分析原因:在學習例題1時,同學們重點分析了“交換位置法”,對于“先確定個位或十位,再選擇搭配十位或個位”這種乘法原理的模型未能深入理解。課堂上,教師更多的順應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交換列舉),而忽略了對排列組合中本質(zhì)模型(乘法原理)的探討及建模。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教師應從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做起。執(zhí)教者亦是觀察者,在精準的觀察指導下,及時調(diào)整學習內(nèi)容、方式、過程,課堂會更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朱順華.引導自主探究,培養(yǎng)探究能力[J].教育藝術,2017,(1).

責任編輯 朱澤玲

猜你喜歡
課堂觀察
高職教學“課堂觀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數(shù)學“課堂觀察”教學有效性初探
教師提問有效性的課堂觀察探析
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觀察研究
課堂觀察LICC模式評析
基于課堂觀察的“問”
中外教師在高職外語合作教學中的和而不同
此處有聲勝無聲
同伴互助英語課堂觀察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堂觀察例談
永平县| 佛学| 庆元县| 丹凤县| 阿拉尔市| 清徐县| 米脂县| 阳信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东港市| 正宁县| 吴川市| 松原市| 宣汉县| 图片| 津南区| 安义县| 东方市| 城步| 贵德县| 烟台市| 彰化县| 阿图什市| 晋江市| 开原市| 玉田县| 合作市| 南宁市| 朝阳市| 民勤县| 聂荣县| 新郑市| 襄垣县| 耒阳市| 阿图什市| 禹州市| 瓦房店市| 南雄市| 梓潼县| 三亚市|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