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琴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要矛盾密切相關。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環(huán)境、內在需求及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有所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養(yǎng)人”的實踐中要順勢而變,以變應變:順應時代條件變化,在教育資源上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方向引領;回應主客體需求變化,在教育理念上以尊重與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價值標準;應對自身主要矛盾變化,在教育重心上著力補齊思想領域的短板。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不是根本性質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問題上要堅持本質、原則、方針等要求不變,不能動搖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順勢而變;社會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9)04-0079-06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重點資助課題“‘互聯(lián)網+下高校思政課‘一體兩翼三聯(lián)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B-a/2018/03/07)的階段性成果;2019年江蘇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教學團隊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劉衛(wèi)琴(1971-),女,江蘇靖江人,揚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十九大高屋建瓴研判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理論界積極回應,學者們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依據、內涵、意義等內容作了有益探索,普遍贊同這是事關全局的關鍵性變化。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必須隨著這個轉變作相應調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以社會主要矛盾為導向的問題意識?!盵1]那么,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哪些影響?又該如何應對?本文從歷史維度考察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從現(xiàn)實維度分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處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從實踐維度探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順勢而變、理論維度反思是否要一味求變。辯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變”中“不變”,有利于科學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
一、歷史之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聯(lián)系
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有機體中兩個密切相關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兩者相互影響、彼此關聯(lián)。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需要,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撐,思想政治教育又受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制約與支配。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處理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把受教者培育成適合社會要求的意識形態(tài)活動。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由“自然人”轉向“政治人”的客觀需要就已經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主體對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與受眾實際思想政治水平之間差距的矛盾”[2]。一個階級、政黨、國家為保證政權的有效運行需要社會成員服從指揮、符合需求,與主流思想政治觀點一致,而現(xiàn)實社會成員與執(zhí)政者的期望總是有差距的,所以必須通過政治管理和思想教育縮短這一差距。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說服社會成員接受和遵從其思想觀念、政治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這比暴力威脅更得民心更有效。到了近現(xiàn)代,中國共產黨將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豐富發(fā)展,使其成為我們黨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尤其是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和渠道,也成為黨的優(yōu)勢和法寶。從黨的歷史來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前,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革命是解決這個矛盾的基本途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武器,為革命成功提供思想保障和動力支持。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產”與“需求”不相適應問題是社會主要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即使新時代有所變化,也仍然沒有超出這個范圍。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一是靠物質生產,滿足人們有形的物質文化產品需求;二是靠精神生產,滿足人們無形的意義追尋和靈魂安托。思想政治教育盡管不能直接提供物質生產生活資料,直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但可以通過影響人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來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追求理想、堅定信念、砥礪品質、升華思想的功能,這些都會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生產,提高社會產品的質與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生產活動,根本任務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它以塑造靈魂、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為目標,激勵和引領人們擺脫物欲的束縛,平衡心理,降低不切實際的期望值,通過輿論引導、心理疏導、思想倡導、說服教導等方法做好社會矛盾的協(xié)調工作,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渠道和陣地,為推進其他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引導和正確的思想保障。
其二,社會主要矛盾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內容。我們黨一貫主張牽主要矛盾“牛鼻子”激活全盤的辯證工作法。什么是社會主要矛盾?鄧小平認為,社會主要矛盾就是“全黨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根本任務就是要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論支撐。因此,它的重心、內容受社會主要矛盾制約和支配。社會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隨著世情、國情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會隨之變化,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也隨之變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入侵外強、封建傀儡、官僚資本與勞動人民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是喚醒發(fā)動、教育引導勞苦大眾,培養(yǎng)具有堅定革命理想和頑強革命意志的先鋒戰(zhàn)士,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獨立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前三年,勞動人民與三重剝削殘余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是發(fā)動民眾徹底完成解放大業(yè),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步入正軌。隨后,工人與資本家的階級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是動員、組織社會主義改造,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保駕護航。1956年底私有制改造完成后,社會主要矛盾再次發(fā)生變化,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也轉移到解決落后生產力與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矛盾上,組織開展了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活動?!拔母铩睍r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誤判直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滑向階級斗爭的險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重新放到解決供需這對社會主要矛盾上,為促進社會生產、滿足人民需求而發(fā)揮導向、規(guī)范、激勵作用。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也要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而轉移,聚焦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提高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質需求作出理論闡釋和思想引領。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要矛盾密切相關。因此,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變,就不可避免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觀因素,引發(fā)相關變化。
二、現(xiàn)實之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環(huán)境之“變”
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內外環(huán)境諸如時代條件、主客體需求以及自身主要矛盾都與過去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必須關注和回應這個變化。
其一,時代條件之變。十九大報告“五個是”“三個意味著”揭示了新時代的變化:這個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飛躍時期,是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走出低谷困境逐漸煥發(fā)青春活力的時期,是中國模式從被百般質疑到贏得八方贊譽的時期。時代條件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現(xiàn)實影響:一是教育的內容要調整。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思想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今一切工作的理論指南,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要著眼于這一理論的學習與落實工作。二是教育的方式要改變。新時代是多極化、全球化、多樣化、信息化“四化”并存時期,傳統(tǒng)的威權管控和強制灌輸?shù)乃枷胝谓逃绞揭呀浭招跷ⅲ鶕F(xiàn)代網民接受心理的特點,改變“深”“大”“空”的理論傳輸模式,關照“淺”“小”“實”的閱讀慣性,做足線上文章,線上線下融合聚力。三是教育的價值取向要轉型。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遵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新時代落實十九大精神應該將滿足人民需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衡量標準。
其二,主客體需求之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黨和政府及其各級教育機構,客體是人民群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其主客體需求都發(fā)生了變化。從主體需求看,隨著新時代新使命、新目標、新方略的確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需要造就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需要全體人民堅定“四個自信”、推進“四個偉大”,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務。時代變了,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要求和實踐標準都提高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全方位提升了治國理政的內涵和水平,對領導干部、廣大黨員、普通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都提出了新要求:“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強的本領、更優(yōu)的作風、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4]。從客體需求看,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有量的提升,更有質的飛躍,從上世紀70年代百元級到80年代的千元級、90年代的萬元級,再到如今的幾十、幾百萬級消費;從過去滿足吃、穿、用等簡單的生存需求,到如今的全方位、各領域的享受與發(fā)展需求,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從滿足感官享受的外在精神需求到追求“獲得感、幸福感”的內心深層體驗,可以看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與時俱增的,內涵在拓展,外延在擴伸。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實現(xiàn)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渠道,一定要順應這個變化因勢而為,在教育資源、形式等方面要根據變化了的主客體需求調整供給內容和載體。
其三,自身主要矛盾之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其發(fā)展也受自身主要矛盾的影響和支配。其主客體具有雙重供需身份。施教者主體是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又是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需求方;受教者客體是教育資源需求方,同時還是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供給方。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是“有供給無需求”或“有需求無供給”的供需“有無”矛盾。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影響,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主要矛盾也從過去供需的“有無”矛盾轉化為供需的“質量”矛盾,表現(xiàn)為主體不斷提高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與客體不平衡不充分供給之沖突。其中客體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給表現(xiàn)為當代社會既有感人肺腑的道德榜樣,也有令人發(fā)指的缺德行為,可謂是“高風亮節(jié)”與“傷天害理”并存,先進與落后反差巨大。新中國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人們的思想覺悟層次區(qū)別不是很大,改革開放后,多元的思想價值觀造成人們精神水平的差異呈擴大趨勢,所以一直以來,依據人們思想境界的層級差異,思想政治教育也強調因材施教,提倡“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也就是針對社會先進思想、一般思想、落后思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這種分層教育照顧了思想的差異性,在一定時期還是有成效的,但不是長遠之策,這種分層教育無意中恰恰擴大了人們思想的不平衡發(fā)展態(tài)勢,是一種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它不利于社會和諧發(fā)展,也不利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目標。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花大氣力縮小思想領域的差距,實現(xiàn)平衡充分發(fā)展。
三、實踐之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順勢而“變”
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社會主要矛盾是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部分,必須能動反映社會存在,當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點、發(fā)力點當然必須相應改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要求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無論作為意識形態(tài)還是作為一門學科都應該作出積極回應與變革,在“如何培養(yǎng)人”的實踐中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從教育資源、教育理念、教育重心等方面應答新時代的時代條件、主客體需求以及自身的主要矛盾之變,順勢而“變”。
首先,順應時代條件變化,在教育資源上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方向引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既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經驗總結,也是新時代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它包含了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深厚資源: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引領;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提供導向指引;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提供自信底蘊等等。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帶來思想領域多元多樣多變,人們思想的獨立性、差異性越來越突出,一些錯誤思想也伺機而動,企圖占領我國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比如,近年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改頭換面、粉墨登場,具有極大的蠱惑性,有的甚至在群眾中造成了惡劣影響。面對錯綜不定的國內外形勢,最重要的就是凝聚共識,排除干擾,統(tǒng)一行動。我們要以新思想順應新變化、以新理念化解新矛盾、以新戰(zhàn)略勾勒新目標,以新理論教育和引導群眾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攻堅克難,努力解答時代問卷。
其次,回應主客體需求變化,在教育理念上要以尊重與滿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價值標準。新時代社會供需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量質齊升之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需求也隨之提高。到底是以滿足主體的需求為主,還是以滿足客體的需求為主?“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6]給出了答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滿足客體美好生活需要,讓其有所獲、有所得。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可衡量的硬性指標,比如收入水平、住房面積,更有無法測量的內心感受的軟指標,“需要”是一種主觀感受,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容也就不同,而且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的,舊的需要滿足了,可能又會產生新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是永遠無法完全滿足的,只能是無限接近滿足需要。因此,新時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挑戰(zhàn)更大、任務更重。“獲得感”是衡量需要滿足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獲得感”增強說明需要在不斷得到滿足,“獲得感”降低說明需要得不到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升客體的“獲得感”為價值標準。這種“獲得感”是“教育對象對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或過程后獲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對該獲得內容的積極主觀體驗”[7]。客體的主動參與是“獲得感”產生的前提。主體要充分激發(fā)客體的主人翁意識,并盡可能關注和滿足客體的精神利益,讓客體實實在在感到自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受益者,從而積極配合、主動回應。另外,主體還要幫助客體確立合理的心理預期。獲得感與心理預期成反向關系,只有當心理預期與獲得內容匹配相當時,人的獲得感體驗才最強烈。合理心理預期確立的過程,也是客體的辯證思維形成的過程,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獲得感還要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矛盾,要科學設計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內容、創(chuàng)新供給載體、轉換供給形式,改變過去“自言自語”“自說自話”“高深莫測”“高高在上”的話語方式,多用通俗趣味、喜聞樂見、一目了然、簡明扼要的大眾語言,讓群眾聽得懂、學得真、悟得透、干得實。特別是要改變一本正經的說教模式,通過新媒體新手段從生理、心理、思想、行為多個層面刺激客體的感官,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共鳴,激發(fā)他們心理的愉悅、思想的頓悟、行為的體悟,油然而生幸福感、獲得感。
最后,應對自身主要矛盾變化,在教育重心上要著力補齊思想領域的短板。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其教育重心要轉移,要重點解決人們思想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問題,著力縮小先進思想與落后思想的差距,打好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脫貧攻堅戰(zhàn)”,補齊思想領域的短板。一要重點解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上既有道德模范、先進人物這樣的“精神高原”,也有坑蒙拐騙、假惡丑劣那樣的“道德洼地”,而且這種不平衡發(fā)展還有擴大趨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現(xiàn)代化強國都有精神層面共同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必須縮小“先進”與“落后”的差距。過去,我國對“先進”宣傳得多,對“落后”教育不足,導致道德滑坡現(xiàn)象得不到根本扭轉。解決精神領域“落后”的“短板”問題也要精準發(fā)力,不僅要繼續(xù)發(fā)揮先進模范的榜樣示范作用,用先進帶動后進,促進共進,而且要更加關注落后思想的幫助促進工作,點對點、面對面,精準幫教。建立黨員干部、先進模范結對幫助制度,完善“落后幫教”的工作機制。二是要重點解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發(fā)展不充分的問題。生活中人們的物質越來越富裕,精神的焦慮、不安卻在加劇,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反差?歸根到底還是人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沒得到滿足。滿足人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除了有賴于個體的自覺追求外,還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指導、激勵和保障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指導人們用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思考人生、觀察社會,滿足公眾安全、快樂、幸福的心理需求;引導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公眾富國強民、天下大治、人際和諧的價值需求;倡導人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滋養(yǎng)心靈,滿足公眾向上向善、摒棄落后文化的精神需求。
四、理論之思: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需以“不變”應“萬變”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依然屬于供需矛盾,并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未改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規(guī)律都沒有變,特別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核的本質、原則、方針等應穩(wěn)定不變,需以“不變”應“萬變”,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上必須堅持既定方向,否則會動搖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
首先,堅持本質不變。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教育的內容如何變更,教育的理念如何改變,教育的方式手段如何創(chuàng)新,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體沒有改變,還是同一階級、同一政黨,那么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不會變。筆者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政治信仰教育”這一觀點[8]。統(tǒng)治階級通過這種教育活動,用其政治思想觀點改造教育對象,使其政治主張成為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倡導政治信仰的擁護者和踐行者,其實質就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方向性。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執(zhí)政年代,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之教育本質始終未改。就新時代而言,雖然社會主要矛盾有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觀條件與過去相比也明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務于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完成“新使命”“新任務”大局,側重于宣傳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歸根到底仍然是堅定信仰、筑牢信念,這一點是不可動搖的。
其次,堅持原則不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需求會因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但只要主客體本身沒有改變,依據教育規(guī)律而確定的教育活動的基本原則就不會輕易改變,仍然必須堅持方向、激勵、民主和滲透等原則。一是方向性原則不變。施教主體的階級歸屬明確了“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是其方向原則的根本依據。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維持統(tǒng)治秩序。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把穩(wěn)既定政治方向,立足“四個服務”,實現(xiàn)“兩個鞏固”。二是激勵性原則不變。馬克思的需要學說是教育激勵原則的根據。新時代人民需求的變化恰恰反映了需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時刻關切人民需求變化,運用物質和精神的激勵手段來滿足受教育者變化了的需求。三是民主性原則不變。民主原則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對象,以勢壓人、脫離群眾的工作作風是解決不了群眾的思想問題的,要平等待人、以誠待人,縮短與群眾的心理距離,群眾才會打消顧慮,說真話、講實情,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贏得民心、收到實效。四是滲透性原則不變。人的思想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漸進性過程,要打“持久戰(zhàn)”,而且更多的要通過無意識的非強制性的隱性教育手段慢慢熏陶和滲透,降低受教育者反感和戒備心理,盡可能地運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增強受教育者的愉悅感。把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內容滲透于日常生活細節(jié),使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會潛移默化成言行遵循,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們的錯誤思想和陋習。
最后,堅持方針不變。新時代解決思想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問題,縮小先進與落后思想的差距,尤其是做落后思想轉化的工作,必須正確貫徹疏導方針。黨成立初期就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采取了民主、說服、批評教育的方法,1929年古田會議上把這種方法明確為思想政治教育之疏導方針。1981年《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首次以黨的文獻方式把疏導方針確定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針。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革故鼎新,打破利益藩籬,引起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在思想領域也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特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更加艱巨,面對形形色色的錯誤與落后思想,要堅持疏導方針,不能簡單粗暴、堵塞壓制,要把疏和導結合起來,既疏通又引導,堅持說服教育,循循善誘,反對圍攻、運動式批評。對于錯誤落后思想一方面要態(tài)度鮮明、批評指正,絕不躲躲閃閃、含含糊糊;一方面又要注意情緒疏導、心理疏導和矛盾疏導,當他們的情緒得到疏解、訴求得到反饋,心情就會舒暢,抵觸心理就會消解,道理就講得通、聽得進,思想的疙瘩就容易解開,因感激而產生的羞愧心理就容易引發(fā)他們的自省、反思,進而作出行為的調整。這正是思想轉變的過程。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要矛盾相伴相行、密切關聯(lián)。社會主要矛盾改變引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內外環(huán)境之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上應順勢而為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加尊重與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fā)力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動力支撐。從供給側來說,解決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問題主要通過轉換發(fā)展理念、轉變發(fā)展方式走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十九大的相關發(fā)展戰(zhàn)略就是針對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提出的,貫徹落實十九大戰(zhàn)略部署需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引導、發(fā)動、鼓勁的理論支撐功能。從需求側來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黨和政府全部工作的歸宿,當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依據。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用“十個更”從教育、工作、收入、保障等方面概括了美好生活的內涵,主要覆蓋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通過學習和宣傳工作,凝心聚力、統(tǒng)一意志,激發(fā)社會活力,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動力。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從教育資源、理念、重心等方面順應時代之變,這是發(fā)展性、靈活性、針對性的表現(xiàn)。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或者意識形態(tài),必須有其固守的價值本質和原則立場,這是穩(wěn)定性、根本性、方向性的要求。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不是根本性質的變化,在“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等問題上必須辯證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不能一味求變、求創(chuàng)新,而放棄了應該繼承和堅持的本質、原則、方針等根本?!白儭笔墙^對的、永恒的,“變”中有“不變”;“不變”是相對的、暫時的,“不變”之中有“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變”與“不變”中妥善處理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永益.問題與思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論壇,2018(2)∶71.
[2]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21.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61.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2.
[7] 程仕波,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7)∶22.
[8] 王孝如,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政治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3.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