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
摘? 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棟梁之才,是家庭、社會、學校共同期待和共同參與的課題。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起著主要的引領作用。常言道:父母修,子女正,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教育好孩子,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更是生命中最美麗的一段經歷。本文筆者通過梳理家庭教育的誤區(qū),為廣大家長提供了幾種教育方法。
關鍵詞:家庭教育? 潛移默化? 教育誤區(qū)? 方法途徑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長輩對下一代實施的綜合性教育,它既是基礎教育又是終生教育。常言道:父母修,子女正,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教育好孩子,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更是生命中最美麗的一段經歷。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起著奠基作用,不僅直接影響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優(yōu)劣、國家民族的興衰。那么,家庭如何發(fā)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呢?本文就此問題略陳己見。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一)對孩子期望過高
在當前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一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將來能勝任各方面的工作。為了孩子的前途,犧牲所有節(jié)假日和雙休日,傾注家庭的全部財力,忙得不可開交,如請家教、買樂器、參加各種補習班和各類特長班等,盡力為孩子“充電”。不惜剝奪了孩子參加社會活動,走入大自然、參與實踐,關心社會與他人的權利和機會。有的家長因為種種的原因,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遺憾”,用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二)不當?shù)慕逃绞?/p>
部分家長在學業(yè)上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子女的容錯性較低。對孩子不是采取說服、引導、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而是憑自己的感覺,一旦孩子達不到預期目標或出現(xiàn)失誤、差錯,有的家長就動輒訓斥,甚至打罵,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說謊、作弊、自卑、怯懦等心理問題隨之產生。
(三)不良的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言傳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方法與途徑。父母良好的言行舉止,會使孩子終生受益;而不良的言行,將使孩子終生受損,甚至會斷送孩子的前程,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事例。
(四)過分溺愛
現(xiàn)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庭,“頂在頭上怕摔,捧在手上怕碰,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存在于很多父母當中,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要怎樣就怎樣。不會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甚至全無是非觀念,致使相當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懶惰、貪圖享受等不良品性。
(五)放任自流
“樹大自直”、“順其自然”是部分家長因為自身價值觀的認同而采取的一種教育方法。其實,在情感上,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中的點點滴滴。有的父母更多的是因為忙于事業(yè)而無暇顧及孩子,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子女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等人。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徑
采取科學的方法途徑,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沒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態(tài)度,再好的初衷,也只能是抽象的東西。因此,講究好的方法和途徑,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根本點。我們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重視和睦家庭氛圍的營造,做孩子的榜樣
家庭是一個港灣,為人父母,應該精心為孩子營造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溫馨環(huán)境。許多事例證明,寬松、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緊張、專制、惡劣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性格、品德、能力正常發(fā)展的極大障礙。家長對孩子的幻想、調皮和一些看似幼稚的問題也要多加鼓勵、引導,幫助孩子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因此,父母應處理好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孩子沐浴在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氛圍中,父母要把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傳授給孩子,從而培養(yǎng)孩子活潑、進取、勇敢、堅定的性格,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孩子真正明白:要想成才,先要學會做人。
(二)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現(xiàn)在有個別家長對孩子采取的是棍棒或責罵式的教育方式,只考慮自己的意愿,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雖然他們都知道孩子們存在差異,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可是有些做父母的,當孩子一旦做錯事,常常會橫眉怒目、大發(fā)雷霆,有時還要痛打孩子一頓。實際上,“打”只能暫時把孩子馴服,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所采取的態(tài)度是至關重要的,它好似一把犁刀的兩面:既可以掘出生命的新水源,也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傷疤。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自我控制,千萬不能“出言不遜”,一定要把握好“嚴”的尺度和方式,不要將孩子作為發(fā)泄自己情緒的對象。要知道孩子正是在不斷糾正缺點或不足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為人父母如果只單純愛孩子或為了使孩子“就范”而進行“棍棒教育”,那是非常錯誤的。我們要在關心、體貼的同時,客觀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講究方法,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學會賞識孩子
賞識教育就是賞識孩子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孩子的行為。賞識教育主要是賞識孩子的行為過程,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幫助孩子獲得自我價值感、發(fā)展自尊、自信的動力基礎,是讓孩子積極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徑。我們要賞識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一點點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老師永遠是他的堅強后盾。
(四)給孩子需要的東西
為人父母不要急于評論其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以免最后發(fā)現(xiàn)也許你還沒有他們做得好。一個家庭看似正確的東西對于另一個家庭來說,也許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們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個性,絕不能讓孩子模仿其他孩子,應該讓他們首先成為自己,幫助他們去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無論他們最終選擇了什么道路,只要是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我們都要去支持。要記住,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他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做父母的也有不同的要求與習慣。只要不存在虐待與冷淡孩子,我們就不要去評價別人的教養(yǎng)方式。
(五)經常和孩子交流
理解孩子,常和孩子交流是家庭心理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聰明的家長從來不會對自己的孩子指手畫腳,而是給孩子一定的空間。那些總想把孩子的言行框進自己設想的規(guī)范,“不行”“不準”“不應該”的父母,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拉長了彼此的距離。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渴望與自己的父母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平等地爭辯,而不是家長固執(zhí)地“獨裁”或不聞不問,冷漠處之。因此,家長應經常騰出時間來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目前的需要與興趣,與孩子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每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總把孩子看成是平等的個體,是理解、尊重、信任的對象,而不是普通意義上“保護傘”下的孩童。把教育建立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情感的交融,事理的溝通分析,讓孩子自覺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
有位哲人曾說:“說服人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真理的力量,一種是人格的力量”。作為一名家長,不僅要為孩子身體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要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作為家長,一定要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及其他方面的理論知識,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為人父母還要特別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性格特征的特有魅力,使孩子從父母的“鏡子”里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彌補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驛站,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無限的,家長的語言和行為將對孩子的心理、性格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和睦民主的家庭、心理健康的家長會使孩子終生受益,能使他們養(yǎng)成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健全品質,這是學校教育不能完全給予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慢慢地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是一生中最為美麗的一段經歷。我們應該感謝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了無限歡樂與反思。我陪伴他成長,他陪伴我變老。對孩子的教育,是為人父母首當其沖的責任和義務。時光飛逝,孩子很快就會長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無數(shù)個或精彩或教訓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將這些最珍貴的記憶儲存起來,慢慢回味。與孩子共處的時光其實很短暫,為人父母,請好好珍惜人生中這段最美麗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