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剛
摘要:1.“小先生制”培養(yǎng)策略路線圖:老師教——鏡頭前的小老師——小組的小老師——全班的小老師。2.學生先做后講是“小先生制”有效運用的保障。3.課堂練習“小先生制”的五條建議。
關鍵詞:“小先生制”;課堂練習;培養(yǎng)策略
“小先生制”是20世紀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的制度,提出讓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即知即傳入”,把學到的知識隨時傳授給周圍的人。當代著名教育家馮恩洪院長提倡:“學生讀過的不教;和學生爭話語權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不教;學生相互之間能教會的不教?!睂Ρ劝l(fā)現(xiàn),陶行知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對于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來說依然受用。
在國內,課堂上推行小老師制雖已有一些積極地探索,但是缺少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當老師的培養(yǎng)策略的實踐研究。課堂練習小老師不能局限于組織教學,更不能成了優(yōu)等生的表演平臺,需要有合理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小先生制”培養(yǎng)策略路線圖
培養(yǎng)路線遵循以下路徑:老師教——鏡頭前的小老師——小組的小老師——全班的小老師。
老師教:小先生需要經(jīng)過先模仿再創(chuàng)新這樣的過程,老師有效地教是小先生制的前提。小先生怎么教,就像老師那樣教。老師教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對課堂進行外延,教師微課是“小先生制”的助推器。我的做法是根據(jù)當天課堂教學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板書,錄制一節(jié)微課,與家長、學生共享。一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當天所學知識,二是給學生示范如何當小老師,樹立一個榜樣。
鏡頭前的小老師:這是小先生培養(yǎng)的第二步。小先生的培養(yǎng)是需要過程的,不能操之過急。貿然讓學生站到講臺上,往往取得不了我們預期的效果。鏡頭前的小老師就為學生有效表達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既可以及時看到每位學生當“小先生”的情況,又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一舉兩得!在每周無作業(yè)日那天,我會布置相關小視頻的實踐作業(yè),從優(yōu)點、不足、建議三方面及時予以評價,收集優(yōu)秀小視頻制作成某個知識點的合集,分享到班級群里,極大調動了當小老師的積極性,效果非常好。
小組的小老師:這是路線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是從鏡頭前過渡到講臺的橋梁。當學生完成練習題目后,先在小組中說一說,一是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二是鍛煉了表達能力,三是可以在小組內互動交流,查漏補缺。每當小組小老師們交流時,我就積極參與到其中,轉換自身角色,認真傾聽,適當引導、質疑、評價,生進師退。
全班的小老師:這是我們最終的培養(yǎng)目標。課堂練習的“小先生制”既不是簡單地學生說明他是怎么教,更不僅僅是課堂練習的組織者,是需要將兩者相結合,及時思維的碰撞,也是鍛煉學生信息意識的平臺。我們要讓后進生收獲肯定,去呵護他們上進之心;中等生要收獲激勵,通過勤于反思去促使他們學習力的提升;優(yōu)等生要收獲思考,嘗試把這類學生當做研究生來培養(yǎng),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證明、嘗試與檢驗,達到樂善好學的目的。
二、學生先做后講是“小先生制”有效運用的保障
課堂練習先做后講,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發(fā)現(xiàn)、總結、提煉學生問題,在小先生代授時就圍繞這些關鍵問題陪伴學生學習。
課堂練習“小先生制”是需要建立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這樣臺上的小老師和臺下的學生才有交流的基礎。為了避免臺上小老師講得津津有味,臺下的其他同學卻不知所云,這就需要在學生均完成練習后進行互動交流。臺上小老師需要說明白“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得?”臺下的同學關注“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經(jīng)過對比,我發(fā)現(xiàn)(或知道)了什么?!边@個過程應是這樣的流程:學生做~小先生講~互動交流。
三、課堂練習“小先生制”的五條建議
(一)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平時教學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常用的就是“2W+H”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只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問題意識,在互動交流時就能很好地質疑。
(二)生進師退,老師一定要抑制住想說得沖動,這一點也是最難的。學生能說清的,咱們不說;學生已經(jīng)解決的,咱們不重復;學生能想到的,咱們不張口。盡量在課堂上給小老師留足思考、表達的空間和時間。
(三)老師要善于捕捉,注意把控內容和節(jié)奏。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并不是甩手掌柜,相反,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要善于傾聽,積極捕捉正面的教學素材,及時把控好內容和節(jié)奏,做好質疑、引導、評價,既不要讓課堂陷入無謂的爭辯,也不能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把握好介入的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四)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后進生~關注是否正確解決了問題,互動交流時以賞識為主;
中等生~一是關注是否解決了問題,二看表達是否清晰,三看能否解答同學的質疑;互動交流時以激勵為主。
優(yōu)等生~經(jīng)歷模仿——創(chuàng)新的過程,不是對對老師講得內容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有發(fā)現(xiàn);互動交流時以是否讓學困生聽得懂學得會為主。評價時關注解題策略和思維的深度。
(五)家校同心育英才。家庭教育不應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是學校教育的合作者,“小先生”需要家長的有力支撐。事實證明,家長非常支持“小先生”!既能看到孩子對當天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又能陪伴孩子學習,一舉三得!
總之,“小先生制”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有效運用的研究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力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平等、和諧且有利于生成的環(huán)境,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外在因素,以便于為內在因素服務。采用“小先生”這種行而有效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樂學、好學。課堂評價是一大亮點,采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多種評價方式,導向生成。
參考文獻:
[1]讓.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2] (荷)弗賴登塔爾.作為教育任務的數(shù)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4]余文森.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J]. 全球教育展望,2018,(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