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祝?!分黝}新解

2019-08-07 00:56李興和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關鍵詞:魯四封建禮教祝福

李興和

魯迅小說《祝?!肥侵袊膶W史上的名篇,是中學語文教材必修課程的傳統(tǒng)篇目。它從一個啟蒙知識分子“我”的視角,以倒敘的手法,追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祥林嫂悲劇的一生。然而,關于這篇經(jīng)典小說的主題討論,其常見或比較主流的概括是:祥林嫂的悲劇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尤其是魯迅的摯友許壽裳先生有一段被人們廣泛引用的話:“《祝?!访鑼懸粋€舊社會中的女犧牲者,極其深刻,使知人世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更是使許多學者或教者把“小說的主題在于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奉為圭臬。著名學者錢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樣死的?》一文中認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學所崇奉的舊禮教迫害死的”[1]就是明證。當然,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非人教版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莫屬。人教版教科書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就是一種暗示:有人說,祥林嫂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有人說,祥林嫂是被魯四老爺之類極端冷酷的人“殺”死的;也有人說是柳媽的一席話葬送了祥林嫂。分班或分組討論: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與教科書配套使用的《教師教學用書》也是類似的表述:小說通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鋒芒直指造成其悲劇的社會環(huán)境和封建倫理道德。很顯然,視《祝福》的主題為“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盡管語言表述有所差異,但表達意思大同小異)幾乎成為了學術界和中學語文教學的普遍共識和定論。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形象以及《祝?!返闹黝}呢?或者說祥林嫂的形象與《祝?!返闹黝}還有沒有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的空間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課程學習要求”部分明確指出:“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边@就為探討和理解文學文本主旨提供了基本遵循。事實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應該是,作者常常隱藏在作品人物的背后,借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要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和主旨,就不能忽視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古人所謂“以意逆志”就是這個意思。作品塑造的形象正是“意”之要素,是解讀作品表達情感和主旨的關鍵所在?!蹲8!返闹行娜宋锖椭饕录窍榱稚┖退谋瘎∪松S谑?,《祝?!返闹黝},自然只能通過對祥林嫂及其悲劇人生的認真研讀,才能找到正確的理解。在上述關于《祝?!分黝}的理解中,僅以“封建思想”“封建禮教”而論,這是一個較為籠統(tǒng)的概念,其中確有糟粕,但也有精華,不能籠而統(tǒng)之地全盤否定。說祥林嫂“深受封建禮教迫害”也比較抽象,是指她受到封建禮教的道德原則束縛,還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的迫害?僅就“思想”而論,她是受到封建“宗法思想”、封建“等級思想”,還是封建“倫理思想”的迫害?如果是某一個方面,那又是指其中的哪一個具體內(nèi)容?具體到祥林嫂,其“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在她身上又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難道說,作為第一次“死了當家人”的祥林嫂在婆婆準備轉賣改嫁時的抗婚等反叛行為只能夠單一地理解為是恪守“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封建倫理道德?那樣的話,作為封建倫理思想與傳統(tǒng)道德的“三綱五?!薄榱稚┑钠牌攀怯袡嗵幹孟榱稚┑?,或者說祥林嫂的轉賣改嫁是符合封建族權思想的,不就與之矛盾了嗎?由此可見,既然不能明確指出祥林嫂到底受到怎樣的迫害,那就難以給人們更為準確、更為具體的印象,只會使人們從概念到概念,是一種庸俗社會學批判思維的反映。難怪在教學《祝?!返恼n堂上,學生對這一抽象、籠統(tǒng)的教師直接“規(guī)定”和“灌輸”的作品的主題概括往往稀里糊涂,甚至曾經(jīng)有學生問老師:古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是“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祝?!芬彩恰芭蟹饨ǘY教制度”,那么,兩篇課文的內(nèi)容不是一樣了嗎?教師只好敷衍了事。

其實,對待文學文本人物形象的如此認識,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作品主題的真實把握,影響人們對作品的多元、個性化解讀,實質上是無視人們的閱讀體驗和情感積蓄,剝奪了人們發(fā)現(xiàn)和建構作品意義的權利。那么,祥林嫂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她到底是怎樣“死”的?從她身上到底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通過自由的閱讀,深入的體悟,人們是完全能夠“讀”出來的。比如,小說開頭敘寫祥林嫂臨死之前,腦子里產(chǎn)生的對于鬼神觀念的“疑惑”——“這里的人們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應該看作是祥林嫂此時此刻矛盾心理的生動而深刻的反映,我們分明地感到,作為啟蒙知識分子的“我”“怎樣回答她好呢”?如果回答“有”,那就意味著她便能和自己“死掉的一家人見面”,當然,“恐怖”的是她將遭受迷信的柳媽對她講述的陰間懲罰;如果回答“無”,那就意味著她將不會遭受柳媽對她講述的陰間懲罰,同樣,她也就不能和自己“死掉的一家人見面”:由此可見,“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這個看上去十分簡易的問題,卻一直十分矛盾地折磨和摧殘著祥林嫂的精神世界,使她進退兩難,細思極恐。

如果說小說開始關于魂靈有無的“疑惑”問題是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產(chǎn)生的困惑和糾結的話,那么,《祝福》中關于祥林嫂被迫轉賣改嫁的情節(jié)則是作者貌似無意地借助衛(wèi)老婆子之口說出“抗婚”緣由,實則有意又巧妙地通過衛(wèi)老婆子的最佳視角揭示出把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逼向深淵直至祥林嫂最后窒息而死的真正元兇,應該是祥林嫂一生都背負著的矛盾而沉重的精神壓力,使她恐懼無比。具體地說,小說中對于祥林嫂的“抗婚”行為,所謂“鬧”得“真出格”,“實在鬧得利害”,衛(wèi)老婆子給出的解釋是:“大家還都說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边@里,“在念書人家做過事”,顯然是指祥林嫂第一次“死了當家人”后被“做中人的衛(wèi)老婆子”帶到魯鎮(zhèn)魯四老爺家做過短工,其言下之意,祥林嫂的“抗婚”是深受魯四老爺思想的影響,或者說是魯四老爺思想熏陶的結果,即“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信守“從一而終”。既然如此,那么問題就來了,魯四老爺是恪守封建倫理綱常的,主張“三綱五?!保褪恰霸诩覐母?,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換言之,“婦者,服也”,婦女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只有服從認命,不能有自己的選擇,就是說,這時“夫”家的代表——祥林嫂的婆婆是有權處置祥林嫂的,祥林嫂的轉賣改嫁是符合封建族權思想的。這樣的話,衛(wèi)老婆子的說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嗎?很顯然,這里的描寫與其說是衛(wèi)老婆子的前后矛盾,倒不如說是作者精心的藝術構思,它在實質上正好巧妙地詮釋了祥林嫂精神世界和行為準則的深層矛盾。就是說,祥林嫂“抗婚”確是遵奉了“從一而終”的婦道,但同時卻違背了“三綱五?!钡膫惱?如果不“抗婚”,則是恪守了“三綱五?!钡膫惱恚诌`背了“從一而終”的婦道:她無論如何行事都是錯誤的。顯而易見,這種矛盾而又沉重的雙重壓力與上述祥林嫂關于人死后魂靈有無的“疑惑”是如出一轍、一脈相承的,這就充分說明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極端虛偽,使人不由得想到莊子的寓言故事“一只空船”:船主人之所以發(fā)怒,不是因為對面駛來一只小船,而是船主人想當然地、先入為主地認定對面船上有人,殊不知,原來竟是一只“虛”船和“偽”船,根本就沒有任何人在船上,純粹是自己嚇唬自己。由此看來,歷來為封建統(tǒng)治地位辯護的所謂鬼神宗教迷信,其根本要義,說穿了無非就是胡編亂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虛假的什么你前世的罪孽,憑空應許給你來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個現(xiàn)世的馴羊,一任他們剪毛剝皮,至死而無怨。祥林嫂當然不可能抗拒、背叛這“從來如此”、世代相傳的鬼神迷信和倫理觀念?!摹耙苫蟆痹谂R死之前才會產(chǎn)生,她的“抗婚”在改嫁之時才會出現(xiàn)。

總之,祥林嫂從當初的轉賣改嫁直至最后的悲慘死去,其悲劇人生一直都是處在極端矛盾的精神摧殘和精神痛苦之中,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這種悲劇的根源與其籠統(tǒng)地、大而化之地理解成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倒不如更為準確、具體地解讀為小說語言文字背后所揭示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極端虛偽性和欺騙性。換言之,目前常見又主流的認知把《祝?!返闹黝}概括為“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是一回事,而準確、具體地把小說的主題概括成“揭露封建禮教的虛偽性和極端欺騙性”又是另外一回事。至于小說改編成電影后,導演創(chuàng)造性地增添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檻。對此,一些觀眾覺得不可思議,認為是電影改編過程中的一處敗筆——深受封建傳統(tǒng)思想與傳統(tǒng)道德摧殘的祥林嫂怎么可能向封建神權挑戰(zhàn)呢?也就是說,這種“怒砍”行為會不會破壞祥林嫂的整體形象呢?原來,通過整體感知和深刻把握,我們認為,此時的“怒砍”表面看來不可思議,實則是一處妙筆,或曰神來之筆,它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對封建神權由當初的迷信到此時的懷疑,直至內(nèi)心的矛盾開始發(fā)展為行為上的解決矛盾,其與改嫁時的“抗婚”應該是異曲同工,都從不同側面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極端虛偽性,也深刻反映了導演對原作的深度解讀和創(chuàng)造運用,形象說明了導演對魯迅筆下祥林嫂形象本質特征的獨到領悟和精辟見解,完全可以說,非大手筆導演是不可能達此深度的——繼承并發(fā)展了魯迅小說一貫具有的鮮明的啟蒙主義思想,“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2],或者說,給作品留一些“亮色”。

要正確、全面地理解《祝福》的主題,其實還有一個人物形象不能不對其進行解析,那就是小說中的魯四老爺。在作者筆下,魯四老爺實際是魯鎮(zhèn)地方的真正統(tǒng)治者,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儼然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化身,然而,在小說為數(shù)不多的幾處描寫中,我們能夠感到他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和傳統(tǒng)道德的忠誠捍衛(wèi)者嗎?恰恰相反,小說通過開始的書房描寫和后來的六處(計57個字)的語言描寫,畫龍點睛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正是一個道貌岸然、極端虛偽、言行矛盾的面目可憎的丑惡形象,生動地詮釋了魯四老爺正是從精神上摧毀祥林嫂存在價值的典型代表。

首先,我們走進“四叔的書房”,給人的感覺與其美其名曰“書房”,不如說是堆放雜物的破屋子:一個大“壽”字,還是拓本;一副對聯(lián),還脫落一邊;僅有的三本書,還有一部“似乎未必完全”。顯然,這樣的先生恐怕連什么是“理學”都未必知道。由此可見,魯迅在這里是用了大尺度漫畫的形式、絕妙諷刺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了魯四老爺徒有虛名、道貌岸然的丑惡嘴臉。其次,我們再認真研讀文本中魯四老爺為數(shù)不多的六處(計57個字)個性化語言描寫。其中“可惡”“然而”這兩個詞語,先后卻出現(xiàn)了三處,而且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那么,魯四老爺說誰“可惡”?“然而”后面他又想說什么?經(jīng)過研討、分析,我們認為魯四老爺是說祥林嫂的婆婆“可惡”,因為她竟敢?guī)藖頁屩v理學的老監(jiān)生家的傭人;衛(wèi)老婆子“可惡”,她既介紹人來做工,卻又帶人來搶人;祥林嫂“可惡”,她竟敢私自跑出來,還守不守婦道?“然而”語氣急轉直下,句中的省略號不言自明:“然而”祥林嫂不應該自己逃出來;“然而”祥林嫂的婆婆有權處置自己的兒媳,她帶人捆走自己的兒媳是符合禮義規(guī)定的;“然而”祥林嫂的婆婆是為了維護封建族權和封建家長專制制度的,只不過方式方法上與“禮不合而已”。由此可見,他對祥林嫂的婆婆捆走祥林嫂的行為是完全支持的。這就奠定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同時也曲折地反映了他既反對搶人,又要極力維護封建族權的矛盾心理,從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極端虛偽與冷酷。當然,“可惡”后的感嘆號明確表示了魯四老爺內(nèi)心的氣憤和不滿,同樣諷刺了他言行不一、虛偽與冷酷的性格特征,因為前面“書房”里的對聯(lián)“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指的是待人接物要通情達理,心平氣和,這是封建理學家所宣揚的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標準。尤其是祥林嫂最后被掃地出門,窮困而死,他也要詛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這就更加強烈地諷刺了一個連死人也不寬容的他怎么可能“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綜上,通過對小說中心人物祥林嫂和重要人物魯四老爺人物形象的深度剖析,顯而易見,小說把批判的鋒芒直指造成祥林嫂悲劇人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和殘酷性,這似乎才更加符合作品的整體實際和作者一貫主張的“改造國民精神”的主題。至于小說中常為人忽視、實則大有深意的“我”,在作者筆下其實也是一個“矛盾體”。把握了“我”作為啟蒙主義知識分子形象,同樣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說整體的主題意蘊。應該承認,“我”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對魯鎮(zhèn)那個沉悶、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非常憤懣,對魯四老爺十分憎惡,“談話總是不投機的了”,“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與此同時,“我”又是小說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人,“我”的忽說有鬼神忽說沒有,吞吞吐吐嚅嚅其詞的都是建立在對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擔心上,充分表現(xiàn)出“我”之心地善良。這是問題的一方面,但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我們同樣看到,正是這前后矛盾、“說不清”的“答話”才使一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需要救助的祥林嫂徹底崩潰,正如“我”“預感”的“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會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果然不出所料,“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由此看來,生活的邏輯竟然如此顛倒!動機與效果竟是如此大相徑庭!對于祥林嫂的身世之悲與精神之苦,“我”之有心同情,卻無力挽救,這不正好深刻表現(xiàn)出在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禁錮著整個社會思想的情況下,少數(shù)啟蒙知識分子那種欲救拔而不能的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嗎?!當然,作者譴責的筆觸同樣指向了祥林嫂周圍其他一大群“并非惡意”的有名無名的群眾,從某些方面深刻揭示了他們?nèi)宋镄蜗蟮拿苄院推垓_性,強烈諷刺了他們的虛偽和迷信。比如,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鎮(zhèn)時,盡管“四叔皺了皺眉,四嬸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討厭她是一個寡婦。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皺眉,將她留下了”,但當祥林嫂遭遇再嫁,唯一的兒子又被狼吃掉,大伯來收屋,生活無著的她第二次來到魯家,準備參加祭祀時,“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分明是想到:這種人雖可憐,但是“傷風敗俗”,祭祀不能讓她沾手,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這就充分反映出四嬸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開始自覺不自覺地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觀念審視、責備、折磨祥林嫂,使她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而對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魯鎮(zhèn)的女人們開始倒是“陪出許多眼淚來”,算是有些同情心,甚至“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但是當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鮮時,她們就“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煩厭得頭痛”了,這是什么樣的心理呢?明顯是拿祥林嫂的傷心事當作她們無聊生活的調劑罷了。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文中的柳媽,她是個“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但是,她對待祥林嫂卻沒有與人為善。她對祥林嫂的再嫁不以為然,認為祥林嫂“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否則,像她這樣再嫁過的人,到了陰間地獄,會因為有過兩個男人而被閻羅大王鋸成兩半。這就對祥林嫂最后的精神崩潰給了毀滅性的一擊。這就生動說明,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封建思想道德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虛偽的形式存在于廣大民眾頭腦之中的,它們編織成一個嚴密的網(wǎng),將祥林嫂捆綁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

參考文獻:

[1]錢谷融.祥林嫂是怎么死的?[J].華東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增刊.

[2]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A].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從2017年9月到如今,全國大規(guī)模全覆蓋使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就快一年了,在使用的過程中,越發(fā)感覺到這套教材“經(jīng)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此外還適當兼顧時代性”選材標準的精確性。在具體執(zhí)教的過程中,也明顯地感覺到“統(tǒng)編版”教材對某些原作的部分情節(jié)和內(nèi)容進行了適當?shù)母膭樱鴮@部分改動的內(nèi)容,說到底,并非顯示編者的“高明”,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另外,對原作某些顯然不規(guī)范的詞句(不是指文學性的表達),也進行了必要的改動。

但是,同樣我們也發(fā)現(xiàn),還有不少值得我們商榷的內(nèi)容,是否應該成為以后修訂時修改的地方,我想就統(tǒng)編版七年級教材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大方之家的認可。

一、為凸顯主題,可對部分情節(jié)進行修改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莫頓·亨特寫的一篇散文,原名《懸崖上的一課》,主要寫小亨特體弱怯懦,一次他跟隨伙伴攀登懸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來。杰利引著亨特的父親找到了他,通過父親的鼓勵他終于得以脫險。

作者通過在自己身上發(fā)生的一件事寫出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掉,就解決了一個大困難。

但是,當我在執(zhí)教這一課的時候,就有孩子問我:老師,別的孩子都爬上了崖頂,如果“我”也能爬上崖頂,這樣不是更能凸顯文章的主題,更能表現(xiàn)小亨特自強不息的精神嗎?!

是的,我們始終認為: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發(fā)現(xiàn)問題總比解決問題來得重要。至于這些孩子的提問,其實我在備課的時候就已經(jīng)想到了這樣的問題。

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我”之所以不能爬上山頂,固然與懸崖的高和險有關,但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的身體造成的。因為文中多處提到了“我”體弱多病,細心閱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記著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是直接交待了的,“我”“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驚肉跳”“幾乎暈倒”以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側面暗示。

但是原作如此處理,是否妥當,真的很值得我們?nèi)シ此?,因為“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什么就不能繼續(xù)“走一步”,一直“走”到山崖的頂上,然后再下來,繼續(x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旦這樣處理,不是更有教育意義嗎?

還有我們再看另外五個孩子,是杰利最終去把亨特的父親找來的,毋庸置疑,杰利是一個帶有正能量的孩子,因為他最具人情,最富友情,而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對我這樣一個平時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我覺得蠻惡劣的。只要有一點同情心的孩子,都會覺得教材這樣的處理對學生的教育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類似的例子,我們再來看這樣的材料:同樣是身患重病,卻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精神風貌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和《秋天的懷念》中的史鐵生,這樣兩個人在孩子們面前所呈現(xiàn)出來的品格就完全不一樣,所以“保爾”成為全世界青年人的榜樣,史鐵生成為身殘志堅的代名詞。

還有像《植樹的牧羊人》這樣一篇文章,我始終覺得文章這樣安排情節(jié)說服力不夠,文章寫到孤獨的牧羊人在實踐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他深深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于為他人、為后人造福。對牧羊人的執(zhí)著、認真的精神,我們絲毫不懷疑,但是他僅憑一己之力能夠把一片荒蕪的戈壁變成森林,怎么說也說不過去,如果每個人都去種幾棵樹,根本就不需要四十年,一旦如此,我們就能很快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倘若作者這樣安排情節(jié),不是更有說服力嗎?也更有教育意義嗎?而文章中的“我”是個旅人,是牧羊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見證人,正由于“我”的存在使種樹人的事跡具有真實性,甚至產(chǎn)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僅僅是一個過客,甚至連“我”也沒有加入到這項植樹造林的行列中,孤獨的牧羊人不是更顯孤獨嗎?

同樣的例子,《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在處理時就經(jīng)典了,愚公不僅身先士卒,甚至還借全家之力,挖山不止,盡管如此,也絕對不可能將兩座山搬走,而正是由于愚公一家人的堅持,所以最后感動天帝,將兩座山搬走,巧妙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這樣的情節(jié)不僅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凸顯了文章的主旨。

二、為深化立意,可對部分段落進行修改

《貓》是當代作家鄭振鐸于1925年秉承“為人生”而創(chuàng)作的系列作品之一,說是散文也可以,說是小說也行。此文敘述了一個發(fā)生在一家人與三只貓之間的故事,主要通過三次養(yǎng)貓并最終失去貓的故事來一步步演繹作家的心路歷程的變化,通過“貓”的命運來觀照人性的善惡,以對“我”的無情解剖來激起人們向善的力量。

本文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應當善待乃至關愛身邊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時要學會勇敢的反省自我的過失!文章揭示了社會弱勢群體遭遇苦難的悲劇根源!

事實上,文章在敘述了“黃鳥事件”和丑貓的死之后,才終于使“我”和全家人真正認識了這只貓。這只丑貓其實是清白的。而人卻是自私的、糊涂的、殘暴的、誤會傷害了那只可憐的貓,他應該向貓懺悔,應該受到良心的譴責。被賞玩、被利用,最終的命運是走失或者死亡,這就是貓在人類生活中的處境。

很顯然,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應平等對待生命,對人對事不能有偏見,做事也不能主觀臆斷。

鄭振鐸身上那種對新生命的喜悅、對待小動物的友善、對待誤解了小動物而表現(xiàn)出來的自責都是一個普通人身上再普通不過的情感。

但是讓我們感到很意外的是文章最后作者竟然用“至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這樣的段落來結尾,未免有些讓人遺憾。

為什么我說有些讓人遺憾呢?

我們知道,作者寫貓的目的就是借貓來表現(xiàn)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寫出對自己行為的后悔,告訴我們要善待弱小,關愛生命,不要憑借自己的主觀去做。一旦“永不養(yǎng)貓”這樣的主題就無從著落了。反過來問一下,你不養(yǎng)貓,難道人性就能夠回歸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結尾,不僅沒有說服力,反倒覺得前面寫了那么多,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既然如此,我想這樣的結尾在重新修訂時是不是可以作適當?shù)男薷?。在修改的時候不妨可以借鑒楊朔散文的結尾方法。

比如,楊朔在《荔枝蜜》這篇散文中是這樣結尾的: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

這樣的結尾不僅從結構上照應了文章的開頭,起到了“先抑后揚”的作用,強化了“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寫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學習蜜蜂無私奉獻精神的強烈愿望。

既然如此,鄭振鐸的《貓》為什么就不能如此使用呢?雖然不能夠變?yōu)楝F(xiàn)實,但是一樣可以用虛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對人性的尊重和對生命的尊重。

比如: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寫:有一天夜里,我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們家又來了一只貓。

還可以這樣寫:事情總算過去了,一個月后,我們家又養(yǎng)了一只貓。

三、為便于模仿,可對課文結構進行修改

不可否認,能夠入選語文教材的,都應該是經(jīng)典名篇。著名作家梁衡在詮釋經(jīng)典是這樣說過:常讀為經(jīng),常念為典。之所以如此詮釋,就是因為經(jīng)典具有示范性、模仿性。但是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文選式教材時一定要注重借鑒和模仿。

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統(tǒng)編版教材有些課文,不能說不是經(jīng)典,但是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一點模仿的價值也沒有,比如有些文章的結構安排,就很值得商榷。

如七年級下《土地的誓言》這篇散文,作者端木蕻良以“我”對土地的“摯痛的愛”為情感主線,把土地比作母親,賦予土地以人格化的形象,表達了作者為她“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無疑這樣的主題是沒有問題的,感人的力量也是無可爭辯的,但是文章在結構安排上,不知道大家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有沒有關注過這樣的問題,文章只有兩段,不僅執(zhí)教者讀起來覺得不舒服,學生讀起來也一定覺得有問題。因為平時我們在強化寫作結構時總是強調無論是記敘文,還是散文,抑或其他文體,文章不得少于多少段,但是絕對不可能叮囑學生寫兩段。所以這樣的結構模式,如果在修訂這篇課文時是不是可以適當分一下段,哪怕是三段,至少在結構上會好看一些。

又如《鄧稼先》這篇人物傳記,作者楊振寧先生用樸實而生動的語言,從科技發(fā)展史的高度,回憶了自己跟鄧稼先之間情同手足的深厚友情,充分表現(xiàn)了鄧稼先先生的才能、風格、思想和為人。文章所凸顯的思想和內(nèi)容實在無可挑剔,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那就是文章使用了六個小標題?;剡^頭來想一想,這六個小標題列出來的依據(jù)是什么,既有寫人的,又有寫事的,還有寫情感的……似乎六個小標題是六個不同的標準,這就引發(fā)我們?nèi)ニ伎歼@樣一個問題:如果使用小標題,該怎樣去列小標題呢?有沒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其實我們在平時訓練作文時,指導學生列小標題的時候,往往有這樣的要求:你所列出的幾個小標題,必須內(nèi)容和結構相對一致,千萬不要幾個小標題有幾個不同的標準,那就是在文章構思上出現(xiàn)了問題。

還有像楊利偉的《太空一日》,作者用“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擊聲”“歸途如此驚心動魄”這樣幾個小標題,讀者似乎很難找到這幾個小標題的共通點,所以我們在分析課文的時候,也就無從著手。

語文教材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否則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部不至于屢次修改教材,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達到完善教材的效果。作為語文教材建設的一個方面:選文,需要考量教學點的設置、學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學價值、人文價值等多個方面要求,要在眾多維度中平衡、尋找到一篇比較合適的課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然,以上這些內(nèi)容也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說得不到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魯四封建禮教祝福
《祝?!防m(xù)寫2
《家》中的兩種文化沖突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西廂記》和《牡丹亭》之愛情比較
誰是封建禮教的忠實信徒
祥林嫂形象之悲劇性探幽
悍婦
當喜兒遇到魯四
也談魯四老爺
青田县| 雅安市| 榆社县| 南投县| 兴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蓬莱市| 昂仁县| 玉田县| 怀远县| 宁陵县| 徐闻县| 宝鸡市| 务川| 温泉县| 大兴区| 宁阳县| 永兴县| 德保县| 保康县| 北宁市| 前郭尔| 武胜县| 彭泽县| 五台县| 贵南县| 云梦县| 广西| 襄樊市| 喀喇| 沁阳市| 平罗县| 双城市| 弥勒县| 星座| 中阳县| 本溪市| 顺平县| 神池县| 花莲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