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林,林青鴻,沈政偉
近年來,角膜屈光手術后上皮厚度的變化受到廣泛關注,在以往的研究中,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后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增加和屈光回退有相關性[1]。除了中央角膜厚度,三維超高頻超聲檢查證實[2],術后中央及周邊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不完全一致,呈透鏡狀。在我們的研究中采用了RTVue-OCT眼前節(jié)相干光斷層掃描儀(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RTVue-OCT),測量飛秒激光小切口基質(zhì)透鏡取出術(small incision lamellar extraction,SMILE)后角膜中央和周邊部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并探討這種變化與治療等效球鏡度、切削深度、有效光區(qū)的相關性。
1.1對象采用回顧性研究。收集2017-08/11在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行SMILE手術的近視或近視合并近視散光患者61例61眼,其中男24例24眼,女37例37眼,平均年齡為25.05±5.88(17~44)歲;統(tǒng)一選取右眼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術前平均球鏡度-4.86±1.75(-1.00~-8.50)DS,平均柱鏡度為-0.91±0.85(0~-3.50)DC;術中角膜切削深度平均值86.25±26.42(47~142)μm;前節(jié)OCT測量術前角膜最薄點厚度平均值為532.61±19.33(497~597)μm;平均有效光區(qū)為6.32±0.36(6.0~6.8)mm。手術由同一名有經(jīng)驗的術者完成,術程順利,無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納入的患者均自愿要求手術,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1)年齡滿18周歲;(2)角膜透明,無云翳斑翳等;(3)球鏡度≤-9.00DS,柱鏡度≤-5.00DC,術后角膜帽下基質(zhì)≥280μm。患者術后復查6mo,均未發(fā)現(xiàn)上皮植入、角膜混濁及角膜膨隆等并發(fā)癥。排除標準:(1)有眼部活動性疾病;(2)有眼部外傷史或手術史;(3)確診有自身免疫性或結(jié)締組織疾??;(4)有精神疾患者;(5)既往有眼部手術史的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測量方法由同一個檢查人員在患者術前、術后1wk,1、6mo應用頻域眼前節(jié)OCT(RTVue)測量角膜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檢查時要求患者自然睜開雙眼盯住指示燈,檢查者對焦瞳孔中心,采用Pachymetry+CPwr模式掃描,其掃描直徑6mm,包括8條子午線,每條包含1024次軸向掃描并重復5次。采用設備內(nèi)置的軟件自動處理掃描的結(jié)果,同時顯示角膜上17個區(qū)域的角膜總厚度和上皮厚度,分別是中央2mm直徑(中央?yún)^(qū))、2~5mm范圍的8個區(qū)域(旁中央?yún)^(qū))以及5~6mm范圍的8個區(qū)域(周邊區(qū))。每次檢查每只眼共測量3次,取平均值;旁中央?yún)^(qū)和周邊區(qū)分別計算8個區(qū)域的平均值,最后計算每眼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周邊區(qū)3個區(qū)域的平均角膜上皮厚度。
1.2.2手術方式及術后用藥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醫(yī)生實施手術。使用VisuMax飛秒激光系統(tǒng),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點眼2次,開瞼器撐開眼瞼,要求患者注視上方綠色閃爍燈,移動圓弧形負壓吸引環(huán)緩慢下降,對準角膜面,當壓平角膜水印居中,啟動負壓,聽到“suction on”的設備提示音后,踩下腳踏啟動激光行雙層掃描制作角膜基質(zhì)層透鏡及120°方位2mm長度微小切口,角膜帽厚度在110~130μm;應用透鏡分離器先后分離小切口及透鏡的上下表面,再用透鏡鑷夾取出透鏡。術后使用3g/L氧氟沙星滴眼液7d,每日4次;1g/L氟米龍滴眼液每日4次,每周遞減1次,共點4wk;1g/L玻璃酸鈉滴眼液,每日4次,點1mo。
時間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周邊區(qū)術前53.81±3.5253.52±3.8553.95±3.45術后1wk54.35±3.5455.12±2.5654.05±2.96術后1mo56.52±2.6255.92±3.4555.63±3.45術后6mo58.26±4.8257.16±3.7556.97±2.46
時間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周邊區(qū)術后1wk1.87±3.451.26±3.420.71±2.84術后1mo2.03±3.751.85±3.100.73±2.93術后6mo4.02±4.043.05±3.362.86±3.34
2.1術后角膜上皮厚度變化患者術眼術前、術后1wk,1、6mo的角膜上皮中央?yún)^(qū)(直徑2mm)、旁中央?yún)^(qū)(2~5mm)及周邊區(qū)(5~6mm)角膜上皮厚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時間=6.97,P時間<0.01;F組間=4.86,P組間=0.02)。三個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組間和時間無交互作用(F組間×時間=1.17,P組間×時間=0.32)。術前3個區(qū)域的角膜上皮厚度兩兩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wk,1mo復查,中央?yún)^(qū)和周邊區(qū)角膜上皮厚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央?yún)^(qū)和旁中央?yún)^(qū)角膜上皮厚度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201、0.405)。術后6mo不同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兩兩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和周邊區(qū)三組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角膜上皮厚度比較,LSD-t法兩兩比較示各組術后角膜上皮厚度均較術前增厚,術后1mo均較術后1wk增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央?yún)^(qū)和旁中央?yún)^(qū)的角膜上皮厚度在術后1、6mo兩個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周邊區(qū)的角膜上皮厚度在術后1、6mo兩個時間點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23),見表1。術后3個復查時間點,三個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值見表2,三個區(qū)域的變化值隨復診時間延長而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變化值從角膜中央?yún)^(qū)到周邊區(qū)呈現(xiàn)遞減的趨勢,即角膜上皮增厚的形態(tài)呈凸透鏡的形態(tài)。
2.2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各參數(shù)的相關性SMILE術后1wk,1、6mo在中央?yún)^(qū)和旁中央?yún)^(qū),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切削深度均呈正相關,在術后6mo時相關性最顯著(r=0.665,P<0.01;r=0.585,P<0.01)。3次復查,在周邊區(qū)的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切削深度均無明顯相關性,見表3。SMILE術后中央?yún)^(qū)和旁中央?yún)^(qū)的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在術后1wk,1、6mo均與等效球鏡度均呈正相關,即術前等效球鏡度越高,術后角膜上皮增厚值越大;在術后6mo時,這種相關性最明顯(r=0.638,P<0.01;r=0.587,P<0.01),而術后周邊區(qū)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等效球鏡度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4。SMILE術后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和周邊區(qū)的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在術后1wk,1、6mo與術中設計的有效光區(qū)均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5。
表3 術后不同時間不同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切削深度相關系數(shù)r值(P值)
時間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周邊區(qū)術后1wk0.345(0.020)0.418(0.007)0.120(0.514)術后1mo0.542(0.001)0.435(0.005)-0.025(0.745)術后6mo0.665(<0.01)0.585(<0.01)0.173(0.352)
表4 術后不同時間不同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等效球鏡度相關系數(shù)
r值(P值)
表5 術后不同時間不同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有效光區(qū)相關系數(shù)r值(P值)
時間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周邊區(qū)術后1wk0.473(0.074)0.494(0.146)0.268(0.529)術后1mo0.564(0.053)0.583(0.093)0.275(0.833)術后6mo0.529(0.084)0.647(0.183)0.268(0.426)
目前臨床上能夠準確測量人眼角膜上皮厚度且重復性好的設備較少[3]。主要有超高頻超聲測厚儀(very high-frequency digital ultrasound,VHF)、活體共聚焦顯微鏡(invivoconfocal microscopy,IVCM)以及OCT等,VHF和IVCM是屬于接觸式的檢查,只有前節(jié)OCT是非接觸式。其包括時域和傅里葉頻域兩類,目前已有很多研究[3-4]證實,傅里葉頻域OCT掃描組織深度更深,且有更高的掃描速度和更高的分辨率,同時內(nèi)置軟件自動計算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并將6mm直徑范圍內(nèi)角膜細分為17個區(qū)域。本研究即通過RTvue眼前節(jié)OCT測量SMILE術后不同區(qū)域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及研究其與手術參數(shù)的相關性。以往采用各類眼前節(jié)設備對飛秒激光輔助制瓣的LASIK(FS-LASIK)以及PRK術后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研究已經(jīng)證實中央?yún)^(qū)角膜上皮在術后趨向于增厚[4-8]。而對于SMILE術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研究則較少,本研究中,術后中央?yún)^(qū)、旁中央?yún)^(qū)和周邊區(qū)角膜上皮厚度均有增厚;如表2所示,同一區(qū)域的角膜上皮,術后復查時間越長,增厚值越大;中央?yún)^(qū)增厚最明顯,旁中央?yún)^(qū)次之,周邊區(qū)增厚最少,說明其角膜上皮重塑的模式為凸透鏡式增厚,即從中央?yún)^(qū)向周邊區(qū)增厚值逐漸遞減,這與SMILE術中取出的凸透鏡形態(tài)相符,根據(jù)Ryu等[9]的研究,如果角膜基質(zhì)出現(xiàn)形態(tài)不規(guī)則,角膜上皮層可以重塑以形成光滑、對稱的角膜表面,維持其光學功能。在SMILE手術中,角膜基質(zhì)透鏡取出后,角膜表面曲率變低,可能是角膜上皮增厚的主要原因,此外術中上皮與基質(zhì)的損傷愈合反應也可能參與上皮增厚的過程。我們觀察到的SMILE術后角膜上皮重塑的這一規(guī)律和Reinstein等[7]應用VHF測量的LASIK術后角膜直徑10mm范圍內(nèi)上皮厚度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即角膜上皮厚度增厚以中央?yún)^(qū)最多,周邊區(qū)較少,呈透鏡式。Reinstein等[6]的另一個研究表明,中央角膜上皮增厚幅度在術后不同時期占比不同,術后1d占22%,術后1d~1mo占58%,術后1~3mo占20%,3mo后上皮厚度即保持穩(wěn)定,該研究隨訪至術后1a。
SMILE術后角膜上皮厚度的變化值在中央?yún)^(qū)和旁中央?yún)^(qū)與切削深度及等效球鏡度呈正相關,而在周邊區(qū)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與這兩個指標無明顯相關性,這是由于術前的等效球鏡度越高,術中切削的角膜深度越大,而在周邊區(qū)屬于SMILE手術角膜基質(zhì)透鏡最薄的區(qū)域,多數(shù)設定為10~15μm,與術前等效球鏡度無關,故與術后角膜上皮的增厚相關性不強,這也證實了之前推測的術后角膜上皮增厚的主要機制是角膜基質(zhì)的形態(tài)改變,而角膜上皮和基質(zhì)的損傷修復所起的作用較少。術中設計的有效光區(qū)與術后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值無相關性,我們認為這是由于手術醫(yī)師對于有效光區(qū)的設定并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術前屈光度較小的患者趨向于使用較大光學區(qū)(6.5~6.8mm),而實際術中切削量增大不明顯;對于大多數(shù)符合手術適應證的患者使用6.5mm的光區(qū),但如果角膜帽下剩余基質(zhì)低于300μm或切削量大于140μm則縮小光區(qū)(6.0~6.5mm),因此光區(qū)大小與術中切削深度并不呈正相關。Chen等[10]應用眼前節(jié)OCT對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術(PRK)術后角膜上皮厚度變化做的研究認為:術后角膜上皮逐漸增厚,至3mo穩(wěn)定,且術后上皮的增厚與術前矯正的屈光度、術前角膜上皮厚度、有效光區(qū)等參數(shù)相關,而與術后的屈光回退沒有相關性。Anastasios等應用RTvue眼前節(jié)OCT研究飛秒激光輔助制瓣的LASIK手術后不同區(qū)域的角膜上皮厚度增加與術前屈光度呈線性相關[11]。雖然這些研究所探討的手術方式與本研究不同,但是術后角膜上皮厚度變化的相關性與本研究較為接近。因此我們認為各類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后角膜上皮厚度變化規(guī)律是基本一致的。
綜上所述,角膜上皮厚度在SMILE術后發(fā)生重塑,主要表現(xiàn)為角膜上皮的增厚,在角膜切削較多的區(qū)域增厚也較明顯,與術前等效球鏡度正相關,與術中設計的光區(qū)無相關性。這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SMILE術后角膜傷口的愈合機制,優(yōu)化手術參數(shù)的設計尤其是SMILE術后屈光回退行增效手術的設計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隨訪時間6mo,關于SMILE術后長期角膜厚度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