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嵐蘋 李君遙 孟陳欣 皮歡 楊麗琴 張永中
摘 要:本文從奈達文化分類視角出發(fā),從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語言文化、物質文化、宗教文化等角度,對漢學家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蛙》中的文化負載詞進行分析,探討譯者運用哪些翻譯技巧處理文化障礙,使譯本在異域文化語境中得到順利傳播和接受,希望能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關鍵詞:葛浩文;《蛙》;文化負載詞;翻譯技巧
一、引言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正在實施的戰(zhàn)略之一,而中國的文學文化作品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還很不理想,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翻譯問題,而翻譯問題的核心就是中西文化差異引起的西方讀者對中國的文化誤讀,因此,探討和研究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跨文化譯技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以葛浩文的譯本為對象,對源語言文本和譯本進行比較分析,探討譯者對文化負載詞英譯所采取的翻譯技巧,以期對當今中國文化特色詞的外譯實踐有所借鑒和啟迪,從而提升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理解度和傳播接受度。
二、《蛙》的漢英本簡介及奈達的文化分類
(一)《蛙》的漢英本簡介
《蛙》為中國作家莫言的文學作品。小說總體背景是中國計劃生育時期的農(nóng)村地區(qū),講述了鄉(xiāng)村婦產(chǎn)女醫(yī)生姑姑的人生經(jīng)歷,同時也展現(xiàn)了計劃生育背景下新中國改革的艱難歷程。該書是莫言鄉(xiāng)土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說文筆細膩,內(nèi)容樸實,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2014年由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譯版的《蛙》在面向英語國家讀者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對中國本土文化對外傳播有重大影響。葛浩文先生對于莫言作品的翻譯,根據(jù)自身對其作品解讀,做到了“信、達、雅”的傳神翻譯。將《蛙》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給了國外讀者。因此,此譯版本具有研究價值,對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技巧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二)奈達的文化分類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社會制度,因而會形成相應的文化。翻譯被認為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傳播行為,因此對文化的正確認識有助于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和傳播的成功。但文化是非常復雜的概念,至今人們還沒有對文化的概念給出統(tǒng)一的定義,美國翻譯理論與實踐家奈達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的物質實踐和精神信仰的總和。奈達在《語言﹒文化﹒翻譯》一書中把文化因素分為生態(tài)文化,宗教文化,社會文化,語言文化,和物質文化五大類。每種類別的文化以文化負載詞為載體,承載和傳播文化。因為文化負載詞產(chǎn)生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語境中,常常反映特定民族的文化獨特性和異域性,文化負載詞的文化獨特性和異域性使得翻譯者在譯入語的民族語言文化中,有時難以找到對應的詞語或表達,這給翻譯的語言轉換、文化傳譯、讀者的閱讀理解帶來的很大障礙。
因此,以奈達對文化的分類為切入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外漢學家的翻譯作品為研究對象,考察文化負載詞翻譯的技巧顯得非常必要。由于在莫言的《蛙》這部小說中,不存在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因此下面分別從宗教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物資文化負載詞、語言文化負載詞四個方面探討葛浩文英譯《蛙》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技巧。
三、《蛙》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技巧
(一)宗教文化負載詞
宗教文化是指文化中涉及到宗教信仰、封建迷信等成分的詞匯。宗教是社會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由于古時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有大量的“奇異現(xiàn)象”人們無法解釋,于是便有了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神話故事。這是人們對未知的渴望,對神秘的敬畏及崇拜,是一種精神寄托。現(xiàn)代的中國更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有著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儒教等各種不同教派。而莫言的《蛙》以中國的農(nóng)村計劃生育史為背景,而當時的人們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頗深,因此,宗教類的文化負載詞在文中十分的常見。
例1. 現(xiàn)在有人給姑姑起了個外號叫“活閻王”,姑姑感到很光榮。
譯文: People have begun calling me the ‘Living Queen of Hell, and I couldnt be prouder.
分析:閻王”是我國民間道教信仰的鬼神。他既是鬼又是神,統(tǒng)治著陰曹地府,主要工作是管理生靈的陰壽和陽壽,可以掌管三界萬物生死存亡。這里的“活閻王”是用來形容姑姑的兇狠,人人都因計劃生育的事怕她,卻又因她高超的接生醫(yī)術而不得不敬佩她。“閻王”這個詞是中國文化所特有,英語世界的國家中以信仰基督教為主,在語言文化中沒有“閻王”這個對應的表達,因此,葛浩文在這里用了文化替換的翻譯技巧,在充分理解了“閻王”在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意思,和原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后,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將“活閻王”譯為“Living Queen of Hell”。由于這里的“活閻王”是用來形容“姑姑”的,譯者將“王”譯為了“Queen”而不是“King”。使得譯文能為譯入話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利于譯文的文化交際和傳播。
例2. 為什么人類的始祖叫女媧。
譯文:And why is the ancestor of humans called Nü wa?
分析:在上古神話中,女媧是創(chuàng)造萬物,補天救世的女神,其至純至善長期為世人所崇敬贊頌,在世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慈悲形象。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流傳至今。這個神話人物是中國文化所特有,在英語國家不存在這樣的神話人物,無對應詞。因此,葛浩文在這里采用了音譯技巧,簡潔明了。如果譯者能在Nü wa這個音譯名后加上解釋性的注釋,或在頁腳進行加注闡釋女媧這個女神,更能使英語世界的讀者理解這個女神,有利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例3:我本鐵拐仙,引領玉犬下凡塵,送子娘娘是我姑,派我到此來化緣。施我小錢換貴子,騎馬游街換狀元。
譯文:Iron-Crutch Li, came to the human world with a heavenly jade dog. My aunt the Fertility Goddess has sent me here to beg for alms. Your charity will reward you with a son, who will ride the streets as scholar number one.
分析:鐵拐仙,又名“鐵拐李”是中國民間傳說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同易于外國讀者理解原文的所要表達的含義。同上例一樣,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神話人物,英語世界的國家中沒有這個神話人物。譯者在這里運用直譯加音譯的技巧將“鐵拐仙”直譯為“Iron-Crutch Li”保留了原文的語言形式和形象,使譯文更生動直觀,極富異國情調(diào),若能在頁腳對“Iron-Crutch Li”進行文化上的闡釋解釋,則更有利于讀者的閱讀理解和接受,更利于傳播中國文化。同樣, 原文中的“送子娘娘”又稱注生娘娘,是中國民間道教所信仰的掌管生子的神。英語世界國家沒有這個神話人物,作者通過意譯技巧將“送子娘娘”譯為the Fertility Goddess。fertility有肥沃,繁殖力的意思。這里用”fertility”來表達“送子”,易于目標語讀者理解譯文的內(nèi)涵。
(二)社會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是與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非物質文化,如習俗、價值觀、活動、歷史、文學以及藝術等,不同的地域, 民族或群體有著不同的特征。
例1:那時候,父親說,院子里那些看熱鬧的人中,五官油腔滑調(diào)地唱起了電影地道戰(zhàn)的插曲。
譯文:Right about then, Father said, Wuguan, who was part of the crowd, began glibly singing lines from the song ‘Tunnel Warfare.
分析:“地道戰(zhàn)”是一種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日英雄們利用地道來對付外國侵略者的作戰(zhàn)方式,這種作戰(zhàn)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是中國抗擊日本侵越的獨特方式,是一個文化負載詞。在這句中漢學家葛浩文運用直譯技巧,將“地道戰(zhàn)”直接翻譯為”Tunnel Warfare”,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中華北地域軍民在地道里作戰(zhàn)的方式,給讀者以直觀的感覺,譯者若能在譯文的頁腳對Tunnel Warfare作進一步闡釋,則更易于讀者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2:外縣,“黑孩子”多著呢。
譯文:Other counties are rife with ‘bootleg kids.
分析:此處的“黑孩子”是指在80年代,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生育,許多家庭為了生男孩,就會出現(xiàn)超生現(xiàn)象,而那些超生的孩子由于沒有戶口在當時就被稱為“黑孩子”。在戶口上本沒有登記的所謂黑孩子就是文化負載詞,在中國社會文化中是指不能想享受免費九年制教育及醫(yī)療等福利待遇的孩子,這種稱呼是中國社會文化所特有的,英語世界國家不存計劃生育,孩子出生后也不存在上戶口的事。在目的語中沒有類似的對應表達詞語,因此,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運用意譯的翻譯技巧,根據(jù)自己對中國社會文化這一名稱的理解,將“黑孩子”譯為“bootleg kids”也就是“不符合法律法規(guī)而生的小孩”,易于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例3:從古到今,衙門口,朝南開。
譯文:Since olden days, the yamen, the official residence, has always faced south.
分析:原文句中的單詞“衙門””,是指舊時稱官署,相當于現(xiàn)在的政權機構的辦事場所,在中國社會文化中,這是一個中國特有的文化負載詞。葛浩文在此處對“衙門”的翻譯使用了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先將“衙門”用音譯的方法譯為“yamen”,保留了原語發(fā)音,并且簡短,方便讀者閱讀。在其后用加注法(the official residence)對其進行解釋,更易于讀者理解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意義。
例4:不設大鼓老百姓怎么擊鼓鳴冤?
譯文:Without drums how are the common people supposed to announce their complaints?
分析:原文中擊鼓鳴冤指舊時百姓到縣衙門前擊打一面特定的鼓報案陳述案情,這一典故來源于北宋名臣包拯所創(chuàng)的擊鼓鳴冤之制,屬于中國特定時期的一種特定文化現(xiàn)象。譯者葛浩文在這里用了“people use the drum to announce complaints”解釋這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這種釋義技巧更方便了譯語讀者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有效的傳達了中國文化中這樣具有特色的現(xiàn)象。
(三)物質文化負載詞
由于世界各地間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所以在最基本的吃穿用住方面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物質產(chǎn)品,而這些都是文化的載體。物質文化負載詞就是不同文化里的一些獨具文化內(nèi)涵的物質產(chǎn)品。
例1:他們也被我們吸引住了。老王揮舞著扁擔轟趕我們。
譯文:We got their attention, as Old Wang tried to shoo us away with his shoulder pole.
分析:扁擔是中國鄉(xiāng)村里農(nóng)民用來承重的一種勞動工具,呈細長條狀,由木頭或竹子等材料構成,它以人的一邊肩膀為支點,兩邊平衡受力,充分運用了人體肩部和腰部的力量,緩解了承重人肩膀的酸痛。這是屬于中國文化中特有詞語,在英語中沒有與之照應的詞語,這就出現(xiàn)了文化空缺的現(xiàn)象。葛浩文在這里運用了意譯技巧將其翻譯成“shoulder pole”,便于譯語讀者想象出扁擔的功能和使用扁擔時的形象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原文詞語文化特色。
例2:許司令說了,用八人大轎抬不來,就用繩子給老子捆來,先兵后禮,老子擺大宴請他。
譯文:Commander Xu said if an eight-man sedan chair wont do the trick, hed hogtie him and take him under escort to a banquet in his honor.
分析:轎子在中國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交通工具之一。由于中國古代等級森嚴,不同等級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統(tǒng)治者規(guī)定兩個人抬的轎子稱為“二人小轎”,四個人抬的轎子稱為“四人小轎”;八個人以上抬的則稱之為大轎,如“八抬大轎”等等。葛浩文將“八人大轎”用直譯的技巧將其翻譯成“eight-man sedan chair”,以描述功能的方式進行翻譯,為目的語讀者搭建了文化的橋梁,從而更好的了解物質文化詞。
例3:連炕都給掀了,怕王膽在炕洞里藏著呢。
譯文:They even broke open the kang to see if maybe Wang Dan was hiding inside.
分析:中國北方冬季溫度極低,人們的供暖工具主要是“炕”,它一般由磚塊砌成,內(nèi)部中空與煙囪和鍋灶相連通,是一種可以用來燒火取暖的床,這種體現(xiàn)中國北方特色的文化詞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于是譯者在這里采用音譯技巧將其翻譯成“kang”還原其中國特色,若能對“炕”加上解釋性語句則更能使目的語讀者了解異國的物質文化特色。
(四)語言文化負載詞
語言是文化最顯著的載體,世界共有七大語系,在其分支之下又有著上百種不同的語言。有些語言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消逝,可是中國的漢語卻歷久彌新,而漢語中諺語,歇后語這些獨具特色的民間表達作為文化負載詞便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
例1:素材實在太多了,我感到有點像“狗咬泰山——無處下嘴”。
譯文:Theres just so much material I feel a bit like the dog that wants to bite Mount Tai, but doesnt know where to start.
分析: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中國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具文化特色的語言形式,歇后語。歇后語與謎語類似,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給出謎面,第二部給出謎底,形象生動的傳達了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意思。而這里的這句歇后語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束手無策”的感覺,葛浩文在這里將“狗”“泰山”“下嘴”用直譯翻譯出來,忠實原文,向目的語讀者傳遞了中華文化中語言的獨特魅力。
例2:考上大學就休妻,這不是陳世美嗎?
譯文:Hes a latter-day Chen Shimei, the storybook character who deserted his wife when he became a high official.
分析:陳世美這一人物出自中國的戲曲《鍘美案》,他在戲里考中了狀元,但是考中之后卻始亂終棄,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去做了駙馬。此后陳世美一詞就用來形容地位提升后喜新厭舊變心的丈夫。這個詞是典型的文化負載詞,如果目的語讀者不了解這個詞的相關背景,讀到這的時候很可能會覺得一頭霧水。為了便于他們理解,譯者在這里采用加注的方法(who deserted his wife when he became a high official),簡要概括了陳世美的故事,讓讀者快速掌握了陳世美一詞的含義,更利于讀者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葛浩文英譯莫言《蛙》中文化負載詞英譯技巧的簡要探析,讓我們明白,在翻譯實踐中,葛浩文時刻具有中英文化差異意識,為了更好地傳達原作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作者獨特的藝術情懷,他采用了直譯,意譯,釋義,文化替換,音譯加注等翻譯技巧,使譯本跨越文化障礙,在海外得到了廣泛傳播并被廣大讀者所接受。在眾多海外翻譯家中,漢學家葛浩文翻譯的現(xiàn)當代中文小說數(shù)量最多,他翻譯的《蛙》為以后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實踐提供了方向。承載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需靈活變通的翻譯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力,讓英語世界的讀者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Howard Goldblatt(trans.).Frog[Z].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15.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12.
[5] 張曉梅.關聯(lián)理論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莫言《蛙》葛浩文譯本為例[J].呂梁學院學報,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