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媛
【摘要】對話理論要求教師加強與幼兒的平等對話,尊重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自我表達?!皩υ挕辈痪窒抻趲熒鷮υ挘€包括生生對話、幼兒與自己的對話、幼兒與物之間的對話。對話理論宣傳幼兒本位的教育理念,但具體如何尊重幼兒的主體性,教師該如何與幼兒對話仍然是個難題。本文基于筆者的一線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言傳意會、文本有情、知文達理、奇思妙想四個方面,分析對話理論視角下幼兒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策略,以彰顯閱讀的藝術性、人文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
【關鍵詞】幼兒;對話理論;閱讀習慣;師幼互動
幼兒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對幼兒進行傾心引導和訓練、同時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對話理論要求教師加強與幼兒的平等對話,尊重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自我表達。下面筆者將從四個方面探究分析對話理論視角下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習慣。
一、言傳意會,初現(xiàn)閱讀的藝術性
高品質(zhì)的文學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有些內(nèi)容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因此,基于對話理論理念下的幼兒閱讀就要尊重閱讀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尊重幼兒與文本之間獨特的個性“對話”。
首先,教師要將對話與自主閱讀有機結(jié)合,鼓勵幼兒自主閱讀繪本。閱讀繪本是幼兒通過圖畫與文字了解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以及自然界進行接觸對話和互相作用的過程。一般而言,適用于幼兒閱讀的繪本難度不高,幼兒可以通過自主閱讀基本理解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是幼兒在學校中最親密最信賴的人,在幼兒與外部社會的聯(lián)系與互動之間扮演中介作用。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幼兒的平等對話,尊重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與自我表達。教師要重視對幼兒自主閱讀過程的觀察,加深對其個性的了解,明白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和幼兒溝通對話,實現(xiàn)隱形的教育功能。但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并非忽略與幼兒的對話。例如,在閱讀《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繪本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勞拉那么討厭吃番茄,最后為什么吃了呢?”來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帶著問題進入故事中,提高幼兒閱讀的興趣和專注度。
另外,圖片、音樂、視頻等相比文字能夠更加直接地喚起幼兒情感的火花。因為幼兒的閱讀模式仍然是以具象感官為主,有效地利用輔助閱讀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例如,繪本《小公雞和小鴨子》講述了兩個不同物種的小動物之間的友情,教師要引導幼兒欣賞繪本中的插圖,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和友誼的珍貴,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學會熱愛生命、團結(jié)友愛、取長補短;要通過對話引導幼兒觀察插圖中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嘴、腳的差別來幫助理解文中兩者互助的故事情節(jié)。
二、文本有情,體現(xiàn)閱讀的人文性
閱讀是對幼兒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yǎng)與啟發(fā),沒有情感上的觸動、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幼兒閱讀的理解就是膚淺且片面的,而且難以做到“融會貫通”。所以在與幼兒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情動情,通過啟發(fā)幼兒的情感來培養(yǎng)幼兒的共情能力,從而增強閱讀的人文性。同時,以情動情的過程既要與閱讀的內(nèi)容緊密相連,又要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傻乎乎”是一個疊詞,在原文中“傻乎乎”一詞的用法與“傻”的感情色彩大不相同。在與幼兒的對話中教師可以將這兩個詞對比,引導幼兒體會兩者的不同之處:
師:“傻乎乎”和“傻”各給你們什么樣的感覺呀?它們兩者有什么不同之處嗎?幼:“傻乎乎”給人一種可愛的感覺,“傻”有一種令人討厭的感覺。師(出示動畫人物“懶羊羊”的圖片):大家認識這只羊嗎?幼:懶羊羊。師:和“傻乎乎”一樣,“懶洋洋”也是一個疊詞,你們還能想到相似的詞語嗎?幼:胖乎乎、圓溜溜、綠油油、紅彤彤、黑漆漆……
三、知文達理,凸現(xiàn)閱讀的思想性
情理不分家,閱讀既是對幼兒情感上的感染,也是對幼兒思想上的啟發(fā)。師幼對話既要重視對幼兒的情感熏陶,也要注重對幼兒的思維啟發(fā),要加強對幼兒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教師要依據(jù)對話理論,在合適的環(huán)節(jié)對幼兒進行點撥、引導和升華。對話理論的觀點強調(diào)幼兒的主體性、自主性,因此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主動理解能力,加強對幼兒思維的啟發(fā)。
例如,在繪本《烏鴉喝水》的閱讀中,教師在幼兒已經(jīng)基本理解了“漸漸”這個詞的意思后,可以通過對比與對照的手法再進一步深入對話,繼續(xù)詢問“瓶子中的水在隨著石子的掉入漸漸地升高,此處為什么要用‘漸漸’這個詞呢?如果我們?nèi)サ簟疂u漸’會怎么樣呢?”對于幼兒而言,對比、對照類的問題還是較難的,因此教師要注意循序漸進地展開對話。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對話問題:“烏鴉在喝水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它是如何解決困難的?”這種對話設置難度較低,涉及簡單的推理和尋找信息的技能,可以調(diào)動幼兒進行積極思考。
四、奇思妙想,凸顯閱讀的趣味性
幼兒的學習首先從模仿開始。繪本的語言短小、整體充滿韻律感,非常適合幼兒進行模仿。例如,在《和甘伯伯去游河》繪本中,甘伯伯先后接待了九個乘客,對每個乘客說的話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教師通過提問“想像一下上來的是一只小鳥,假如你是甘伯伯,你會怎么說呢”,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性,學習使用“但是”“只要”等表示轉(zhuǎn)折的詞來進行模仿。
繪本故事情節(jié)生動,里面充滿了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對此,教師可以調(diào)動幼兒的想象力,引導幼兒充滿創(chuàng)意地進行聯(lián)想,同時在對話中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幻想,以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指導。例如,在《好餓的小蛇》繪本中,一條饑腸轆轆的小蛇遇到了一只香蕉,它會吃嗎?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聯(lián)想:
師:你們看,小蛇在很餓的時候遇到了一只大香蕉,你們猜小蛇接下來會怎么做?生1:一口把香蕉吞下去。生2:我覺得他不會吃香蕉,蛇只吃肉的。生3:但是它很餓,很餓的時候小動物什么都會吃的。師:你們的想法都非常好,我們再翻到下一頁看看小蛇到底怎么樣了。
不同的幼兒對此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教師在對話的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的對話氛圍,鼓勵幼兒勇于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設置單一的、標準化的對話與評價模式。
總之,在幼兒早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中,對話理論要求教師要學會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感受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從幼兒成長而來,幼兒時期的記憶也許已經(jīng)模糊不清,但我們要注意時刻觀察幼兒、關心幼兒,注意感受幼兒的情緒,加強與幼兒的交流和互動。只有以幼兒為本,將教師的角色由主導者轉(zhuǎn)化為引導者,加強師幼對話,才能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吳海燕.尋找繪本的另一種價值[J].教學探索,2014.
[2]鄭國民,謝錫金.提升幼兒閱讀能力到世界前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李玲華.幼兒園繪本教學策略與快樂閱讀[J].經(jīng)驗交流,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