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義良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要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歷史材料的教學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識、能力、意識和價值觀。所以,能夠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去提升能力,去形成歷史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才是建構學科素養(yǎng)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史料教學;學科素養(yǎng);學習興趣
引言:
傅斯年先生曾說:“史學便是史料學?!比祟悓v史的認識離不開歷史材料,從歷史知識的本質而言,歷史材料是我們通往過去的媒介,它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實際上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我們就是“透過材料”來認識歷史的。歷史敘述必有所據(jù),而這“言之所據(jù)”即由史料所提供。高中歷史課堂要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歷史材料的教學更是不可或缺。
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其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識、能力、意識和價值觀。這其中,知識是基礎,特別對于歷史學科而言,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史實之上,而從歷史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準確而有實效。歷史知識從何而來?除了閱讀、分析史料外,恐怕沒有更權威、更準確的途徑。
當然,對于學科素養(yǎng)的建構,只有準確地獲取歷史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從歷史素養(yǎng)建構的高度來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后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所以,能夠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去提升能力,去形成歷史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才是建構學科素養(yǎng)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明清之際思想家的觀點進步,既然反對傳統(tǒng)思想,可又完全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這樣一個深奧難懂的概念,完全可以通過史料來解讀,讓學生自己分析從而形成結論。
例如王夫之。教材中王夫之是以哲學家的形象出現(xiàn)的,但教材在總結時又強調(diào)他的思想也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繼承,這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因此,可以先提供第一段史料:
“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p>
學生通過閱讀這段材料,可以看出王夫之在政治上的理念是反對復古守舊,認為制度應該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以教材的哲學觀點聯(lián)系王夫之的政治觀點,可以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原來王夫之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實際是對政治理念的一種提升概括。在此基礎上,再給出第二段材料:
“天無可分,地無可割。王者雖天之子,天地豈得而私之,而敢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為己土乎?”
學生閱讀完這句話,會產(chǎn)生一個很直觀的印象,原來王夫之和黃宗羲一樣,也在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君主并不應擁有天下啊!到此為止,不需要教師過多地講解,學生已經(jīng)可以清晰地理解王夫之的政治觀點。在學生有了初步認知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拋出問題:為何王夫之的思想依舊屬于儒學的范疇?學生單憑教材提供的信息是很難思考出答案的,因此還需要教師提供相關史料:
“原于天之仁,則不可無父子;原于天之義,則不可無君臣。均是人而戴之為君,尊親于父,則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勢為從違而不知恥,生人之道蔑矣?!?/p>
“廉以潔己:廉正奉公,純潔守己。慈以愛民:慈善為懷,以愛百姓?!?/p>
“治天下以道,未聞以法也。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為路也?!?/p>
筆者提供了三小段材料。從第一段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夫之限制君權的學說是建立在“尊君”的基礎上的,如果等級制度錯亂,君臣關系顛倒,必然會導致國家動亂。第二段材料突出表現(xiàn)了儒家傳統(tǒng)的仁愛觀念。而第三段材料,王夫之強調(diào)治理國家要用“道”而不是“法”,君主要以道德禮儀教導人民,要為民眾指明應該遵循的道路,這依舊是儒家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學生在讀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連貫性的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明清之際的思想家與先秦儒學的繼承關系,從而用歷史的思維來看待問題。
三部分的材料表達了三個主題,層層推進。第一部分基于教材內(nèi)容強化學生的認知,第二部分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知識;第三部分通過歷史的思考,前后貫通,形成歷史知識的遷移和本單元內(nèi)容的融合,并在閱讀分析史料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解析史料的能力。讓史料說話,培養(yǎng)學生感悟歷史的能力,是實現(xiàn)“教師教一樣的歷史”向“學生學不同的歷史”轉變的重要途徑。
從王夫之思想教學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一個梯度建構的過程。相較于政治、經(jīng)濟史,思想史的內(nèi)容本就顯得枯燥難懂。特別是明清之際的這幾位思想家,完全屬于一個非常時期的特殊人物。從他們至死不食清朝俸祿的抉擇來看,他們的思想意識基本停留在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層面,其根本出發(fā)點還是悼念明亡而期復明,所以,思想縱使進步也依舊逃脫不了儒學的藩籬。如此難度的內(nèi)容,沒有一個全面的、連貫的歷史思維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只有依據(jù)史料的步步呈現(xiàn),剝繭抽絲的分析,加上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從歷史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
結束語:
由此可見,通過相關典籍、筆記等材料構建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也需要通過材料探索途徑,增強論從史出的歷史感;亦可通過材料學習,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學會運用材料作為證據(jù)解決歷史問題,提高應用能力,學會用歷史的觀點、方法和立場,全面、客觀并發(fā)展地認識、評價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及其規(guī)律,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指導實踐活動?!?/p>
參考文獻:
[1]夏文華,李亞南.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探究——以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55-56.
[2]陳耿義.基于史料實證的問題情境教學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