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敏
摘? ? 要:思辨,是將探究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是智慧生成的必由之路。結合《道德與法治》“探究與分享”欄目中是否支持衣冠不整者進入公共圖書館的問題,闡述充分思辨、深入探究的具體引領過程,旨在啟發(fā)師生舉一反三,更加廣泛地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思辨把探究引向深入。
關鍵詞:思辨;探究;思維品質;道德與法治
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直指“科學精神”核心素養(yǎng)中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培養(yǎng)思辨力是形成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是促進學生走向“思想人生”的必然需求。[1]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非常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每冊教材都設置了大量“探究與分享”欄目,呈現多種類型。其中,思維拓展型內容設計關注沖突、矛盾、困境等,問題設計具有思辨性,鼓勵真實的對話、辯論。此類型“探究與分享”為培育學生思辨力提供了豐富的活動資源。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讓學生思考辨析,可以讓問題更透徹,使探究更深入,是順應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呼應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現實訴求。
以八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一框第2個“探究與分享”(第34頁)為例,情境的呈現、問題的剖析、活動的升華等都留給筆者很多思考。
某市圖書館規(guī)定,衣冠不整者不得進館讀書。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讀者甲:圖書館是社會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可以進館閱讀。
讀者乙:圖書館是文明學習的場所,衣冠不整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
讀者丙:穿著是個人的自由,圖書館不應該規(guī)定讀者的著裝。
你如何看待以上觀點?
作為公共資源的公共圖書館,對衣冠不整者是否可以進館讀書的爭議,教材提供了三種觀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感受,加以辨析、選擇。讀者甲的觀點忽略了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不能保證每個進館的人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讀者乙的觀點抓住“尊重”,提出文明學習的場所,為了尊重其他讀者不允許衣冠不整者進入,符合社會公德要求;讀者丙的觀點沒想到有些人素質低,存在著故意穿奇裝異服或擾亂秩序的隱患。教材及教參都歸結到讀者乙的觀點:相互尊重是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讀書,充分體現了管理者強調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尊重的理念,包括對他人人格、權利的尊重,在尊重的氛圍中,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不允許衣冠不整者入館讀書,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能夠促進社會生活和諧融洽,減少社會摩擦。
問題到此結束了嗎?這樣處理是不是有些簡單化?探究圍繞“尊重”主題,得到這樣高度一致一邊倒的結論,似乎略顯武斷。其實,讀者甲的觀點抓住了圖書館的公共性質、社會資源、公有公用,當然每個需要的人都可以進館閱讀,這是基本常識。讀者乙的觀點尊重了其他讀者,但對渴望讀書學習的衣冠不整者就意味著不公平。讀者丙的觀點抓住“自由”,提出圖書館不應該以著裝限制讀者進入,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有觀點可以分成兩類:贊同衣冠不整者進入和不贊同衣冠不整者進入。究竟允許還是不允許衣冠不整者入館更能體現社會文明進步,本身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牽扯的因素很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之分。兩種做法都有社會原型,多數圖書館堅持“衣冠不整,禁止入內”的原則,而杭州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深圳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一直“給弱者以陽光”“儒者、丐者一律歡迎”。孰是孰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何把探究引向深入,是筆者著力思索的。
支持衣冠不整者進館的理由,大致集中在4個關鍵詞。
其一,平等。
圖書館是公共場所,公共場所是開放的、包容的、大眾化的,人人生而平等,應一視同仁,不該有貧富貴賤之分。當一個在街頭行乞的人走進圖書館,他就不再是乞丐的身份,他是一個社會的人,是一位讀者,應該受到與其他讀者同樣的對待。在圖書館里,只有讀者,沒有乞丐,因為他進館的目的是讀書不是行乞,不能因為眼前的人衣冠不整或邋遢而產生排斥感或進行驅逐。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對所有社會成員都平等相待。
其二,自由。
進入圖書館多出于精神需求,追求自由、生存發(fā)展是每個公民擁有的權利。乞丐、拾荒者衣冠不整,因為他們窮,少文化,難免會有一些改變命運的想法,他們也有求知的權利。允許他們進入,是為低收入者開啟一扇知識的大門,他們可以在這里找到一個提升自己的空間,還可激發(fā)底層民眾奮發(fā)向上、努力擺脫貧困的希望??恐R改變命運,靠學習提升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迎接新的生存方式,他們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企業(yè)家、藝術工作者。公共圖書館到底誰能進?是生活已經富足了的市民,還是衣食無著的乞丐?公共圖書館到底該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是讓有學識、有知識的人更加有學識,還是讓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同樣能夠看到希望?值得深思。
其三,友善。
圖書館是文化的象征。整潔的閱覽室、干凈的桌凳只是文化的表象,是外殼;只有對人的關照,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懷和包容,才是文化本身。關注人文精神,看重人性化服務,很多時候,正是這些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理念支撐著文化的發(fā)展。底層民眾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望,關注弱勢群體,不能忽視他們的文化需求。社會呼喚人文關懷,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我們要學會與所有人相處,尊重、寬容、理解、互助,每個人都有責任關心幫助弱勢人群。讓世界充滿愛,讓人間遍地溫暖,關愛弱勢群體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冷冰冰的規(guī)定并不能喚起人們陋習的改變,友善卻能喚起行動的自覺。杭州圖書館允許流浪漢進入后,這些人反而很自覺地將自己的東西放在門口。
其四,和諧。
“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曾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文學大師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圖書館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費開放,不啻一輪明亮的太陽讓乞丐和拾荒者在得到溫暖的同時,也凈化其心靈。圖書館若想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就必須具備“底層意識”,關注并服務于底層民眾。普通讀者能夠和乞丐同室閱讀,那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那是一種值得贊賞的風度和美德。關愛弱勢群體是全社會的責任,有了人際關系的和諧,才進而能有人與社會的和諧。而社會氛圍良好,團結穩(wěn)定才能實現。行為傳遞和諧的理念和價值觀,所有讀者都會被這種和諧的環(huán)境所改變。
不支持衣冠不整者進館的理由,也大致集中在4個關鍵詞。
其一,規(guī)則。
圖書館是公共場所,當然有其規(guī)章制度。不能什么人都進來,譬如要懂得文明禮貌,著裝要整潔,不能赤膊穿拖鞋進入,禁止喧嘩、吸煙、進食等,規(guī)定“衣冠不整者禁止進入”自有一番道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規(guī)則就是要人人遵守的,否則也就失去了規(guī)則的意義。禁止不是針對某些類別的人,而是針對某些類別的行為。衣冠不整是對公共場所規(guī)則的漠視,允許他們進入后,自然會給其他讀者一些不必要的暗示:原來這樣的著裝也可以進來,一旦效仿,負面影響蔓延,圖書館將成何體統?況且,規(guī)則破壞容易,再恢復則非常難。零門檻并非無規(guī)則,對衣冠不整者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是管理層次的提升,體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其二,公德。
圖書館是公眾閱讀場所,不論貧富,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公共意識,遵守公共衛(wèi)生、公共道德。每個進館的人都是為了獲得知識、獲得精神提升,所有人都有權利來這里學習。但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有權利共享公共圖書,同時有義務衣冠整齊,并愛護圖書,保持室內干凈的環(huán)境與安靜的秩序等。杭州市圖書館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圖書館對這些特殊讀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當然,這些規(guī)定適用于所有讀者,因為這牽扯到所有讀者的利益,即使一位衣著體面的讀者走進圖書館,如果雙手骯臟的話,也有洗干凈手再閱讀的義務。這項要求館內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耳濡目染的時間長了,誰都會先自覺洗手再閱讀,這是公德心的體現。
其三,敬畏。
圖書館是神圣的地方,每個讀者都應該心存敬畏。對知識、對書籍、對這里的環(huán)境,這是最基本的態(tài)度。衣冠不整不見得態(tài)度不端正,但外人看來的確有些不敬的嫌疑。我們也許可以為自己的衣冠不整找出一萬個理由——時間不允許、生活節(jié)奏快、勞動環(huán)境差、經濟拮據、洗漱不便等等,種種借口的背后實際都是對自己重視不夠,太過放縱自己。一個在自己心目中都沒有分量的人,誰還會看得起呢?當衣冠不整有礙觀瞻被嫌棄時想想:一個是光鮮亮麗的自己,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另一個是不修邊幅、污跡斑斑的自我,生活在被垃圾包裹的世界里,你會選擇哪一個?
其四,尊重。
圖書館因為對知識尊重,進而人人彬彬有禮,人與人相互尊重。尊重不是體現在口頭上,公共場合的著裝整齊、個體衛(wèi)生、言行舉止文明才是對別人的尊重。有人說圖書館是大雅之堂,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入閱讀,就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試想一想:在圖書館安靜讀書時,一個衣衫襤褸、滿身異味的人坐在身旁,加上各種異常的舉動,你還能讀得下去嗎?
綜上所述,支持衣冠不整者進館,把立足點放在了“公平”二字上,是平等對待所有需求者的要求;不支持衣冠不整者進館,把立足點放在了“公德”二字上,是對公共場所文明禮儀的呼喚。二者其實并不矛盾,都是社會進步的體現?,F實生活中,我們既追求公德,也追求公平,二者不可偏廢。在通往文明進步的路上,不妨以“公德優(yōu)先,兼顧公平”平衡二者權重,更符合實際。這不是中庸之道,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進圖書館,還是普遍要求衣冠整潔,有對知識、對他人的起碼尊重,有對書籍的起碼敬畏,遵規(guī)則,守公德。當然,對暫時無力達到要求者也要保持一顆寬容之心,平等友善對待,維護公平正義與和諧。
思維拓展型“探究與分享”,情境與問題呈現要體現足夠的開放性,多角度發(fā)散,力求突破線性思維、平面思維,在感悟中反思,在質疑中完善,在矯正中超越,使思維多元立體生發(fā)。其前提是明確問題的爭議焦點所在,認清本質,抓住各方關鍵詞,討論交流,甚至爭辯交鋒,觀點闡述的精準性、邏輯性,反駁的針對性、敏銳性等都得到全面展現。問題設計不可太僵化死板,預留彈性余地,在知識延展處、兩難抉擇處發(fā)問,由淺入深,兼具梯度感和層次感。另外,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激發(fā)興趣,對拓展辯證空間、理性思維、條理表述都大有裨益。思辨中鼓勵、點撥,也是把探究引向深入的重要著力點。教師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觀點,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把握本質,提升認識。最后的總結提煉不是分出勝負,而是去偽存真,消除疑惑與模糊,把客觀合理的觀點進行概括整合,對社會生活實踐有指導意義。
思辨,閃耀著哲理光輝,是將探究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是智慧生成的必由之路?!疤骄颗c分享”滲透和利用思辨,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具有廣闊的前景。思辨到位,探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唐鳳林.思辨力: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刻[J].江蘇教育研究,2015(12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