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穎
【摘要】由于應試的要求,當今小學語文教育一定程度上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結果而逐漸忽視了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價值。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全面釋放學生的學習力,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過程價值,探索語文教學中促發(fā)“荷花定律”的策略,使語文教學的過程價值體現(xiàn)出應有的高度。
【關鍵詞】過程價值 課堂生成 “荷花定律”
由于應試的要求、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當今小學語文教學一定程度上片面地追求教育的結果而逐漸忽視了教學活動的過程價值。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全面釋放學生的學習力,從而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過程價值,本文基于“荷花定律”和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的要求,探索語文教學中促發(fā)“荷花定律”的策略,使語文教學的過程價值體現(xiàn)出應有的高度。
一、定義語文教學中的“荷花定律”
“荷花定律”作為一個著名的哲學定律,也被稱為“三十天定律”,原指荷花的開放過程第一天開放一小部分,到第三十天整池的荷花都開了,但到二十九天的時候只開了半池,直到最后一天才會開滿池,最后一天的增長速度等于前二十九天的總和。這個著名的哲學定律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到達一定的度,達到臨界點時就會產生結構的突變。
其實,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荷花開放的過程一樣,當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到達一定的度,才能在運用與表達中游刃有余地使用語言和文字。因此,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盡顯到位,學生的每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每一份積累都很重要,只有關注過程和方法,最后才能實現(xiàn)學生學習效能的全面提高。
二、當下語文教學中“荷花定律”的缺憾
有些場景教師們一定不陌生:一個班級中,舉手回答的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都是冷眼旁觀者;小組合作學習時,有的同學搶著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有的同學還是坐在那一言不發(fā);當一個同學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根本不認真傾聽這名同學的回答要點,依然自顧自回答。還有一些課堂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教師的教學目標單一,教師的提問沒有讓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提高,學生是圍繞教師的設定在回答,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長遠來看,將造成課堂低效、學生學習力低下、思維能力不足的惡果。
三、語文教學中促發(fā)“荷花定律”的策略
要實現(xiàn)完整的教學價值,必須充分把握教學的過程價值。促發(fā)“荷花定律”的發(fā)生必須從學習過程中研究兒童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達到師生共同參與、師生、生生有效互動、學生主動參與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滿池荷花的開放。
1.積累——指向“自然生長式”的過程
人的語言學習是一種積累的過程,語言的學習建立在語言積累的基礎上。從兒童時期開始,我們要求學生熟讀背誦,這是最好的積累方式,將優(yōu)美的語言材料熟記于心,在大腦中儲備豐富的語言模式,有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語感。兒童在生活環(huán)境中自然而然地獲得語言是很重要的語言習得方式,這種積累式的學習是“荷花定律”中的自然生長。
(1)積累語言材料,豐富語言模式
在自然生長中,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由不懂到懂、由沒有感受到有一定的體驗,由膚淺的思考到深入的思考的成長過程。在自然生長的過程里,兒童擁有大量的閱讀時間和空間,能夠自由交流、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和認識,能夠品味、揣摩、鑒賞、運用語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根據學生的現(xiàn)狀設定教學目標,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自然成長。
如筆者執(zhí)教的同課異構,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課,課文是典型的文包詩體裁。我把教學重點定在“品詩意、悟詩情”,通過提供一系列語言情境的框架,使學生逐步走進詩境,走進獨在異鄉(xiāng)的王維的內心,教學內容的選擇深入淺出,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這類課文的興趣,最后聯(lián)系學生,將千年的思鄉(xiāng)之情連接起來。
(2)夯實基礎閱讀,彰顯語文本色
新課標推行以來,許多教師講究“以讀代講”, 課堂上書聲瑯瑯,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夯實閱讀基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很難揣摩文章所要表達的含義,對詞句的表達效果也一知半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要做的是彰顯語文的本色。做好基礎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從而得到能力的提升。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感悟,學生自己讀課文,思考字詞的含義,體驗文章的主旨,不論是語言還是知識、情感都得到積累。這種積累是在字詞句語言積累的基礎上逐步能夠讀段學篇,指向習作表達,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然生長”。
2.集聚——指向“合作跨越式”的過程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綜合性學科,除了能夠積累、習得知識,還能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加強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體驗、操作領悟、合作交流,使學生不再用單一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不再是被動、消極的接受者,而是課堂積極的參與者。
(1)開展合作學習,點燃思維火花
探究性學習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合作互助式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常運用在教學中的小組合作。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學校也倡導進行合作學習的改革。筆者執(zhí)教的班級連續(xù)三年進行合作學習,從剛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流于形式而找不到合適的模式,發(fā)展到如今幾乎每一節(jié)課都有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習慣于小組合作,更樂于小組合作,思維碰撞的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激活了每個學生的閱讀思維。
(2)創(chuàng)新群文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是將幾篇或者幾本同類的文章以特定的方式進行組合,并指導學生進行課內或者課外閱讀,使學生在同類文章的對比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蘇教版《開天辟地》一課的教學,特級教師蔣軍晶教學的《創(chuàng)世神話》,一節(jié)課里讓學生讀了7篇精挑細選的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閱讀量的大提升也帶來了學生對未知、神秘的好奇心極大的滿足,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大跨越。學生實踐性的學習,師生共同參與體驗,在探索學習中發(fā)展個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學會創(chuàng)新。這種集聚思維火花、實現(xiàn)合作學習的方式就是促發(fā)“荷花定律”生成的“合作跨越式”過程。
3.轉化——指向“生長突變式”的過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越來越被突出強調。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本來就應該是開放、多元的,學生可以對文本產生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質疑,應該允許學生有獨特的閱讀感受,接受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1)閱讀“批判式”,顛覆閱讀狀態(tài)
批判式閱讀教學過程包括:提取重要信息、分析文本結構、評估作者觀點和論證,這樣的閱讀過程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內容,掌握各部分之間的起承轉合關系,最終形成學生對作者觀點的判斷和評價。批判式閱讀需要學生學會質疑,這不僅顛覆了閱讀的狀態(tài),更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判斷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迅速掌握文本核心,大大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2)依托“互聯(lián)網”,重構閱讀范式
飛速發(fā)展的網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頭換面”。視頻、動畫、音頻、資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在學生學習方式的“突變”中,教師能做的就是抓住時代契機,優(yōu)化學習過程,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彰顯出網絡背景下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碑斘覀兛吹綕M池荷花盡顯芳華,也該回頭想想荷花綻放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價值存在于過程,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價值。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不斷提升、發(fā)展,不斷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在不斷提高的語文學習力中,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尹靜.語文教學內容課堂創(chuàng)生過程的問題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09.
[2]王玉娟.建立“過程觀”提高語文素養(yǎng)[J].成才之路,2009(11).
[3]劉偉,郭海云.批判性閱讀教學模式實驗研究[J].外語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