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枝
【摘要】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教師需要把控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數學素養(yǎng)。針對學生個體的數學學習發(fā)展情況,制訂個性化教學方案,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成績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實施分層教學即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結構,給予學生恰當的教育以及指導,以更好地突破教學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的現象。
【關鍵詞】中學數學;分層教學;教學目標;教學措施
分層教學的依據學生存在的差異,將課程依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作業(yè)布置、課外輔導四大分類制訂的教學方案。分層教學的意義是讓每位學生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將數學的學習上升到更好的空間,使每位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到舒適并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具有向導性和目的性。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把握每位學生的進度,將每位學生的情況單拎出來,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得到有效的進步。
每位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向也不同,籠統(tǒng)的教學方案不適于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數學課程之前,應先明了每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態(tài),然后依據學生的狀態(tài),將每位學生的教學方案細化,細致到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促使學生能順應自己的數學學習特點將數學思維及數學成績提高。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謹邏輯的基礎科學,其廣泛應用涵蓋方方面面,同時在各科的學習中均有聯系。因此,教師在考慮到數學學科的性質之時,應當再對每位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邏輯天賦及學習狀態(tài)進行綜合分配。分配基礎有三層:一層是數學基礎知識扎實且思維活躍的學生;二層是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思維轉動較快的學生;三層是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數學學習不在狀態(tài)的學生。教師應當依據這樣的事實情況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發(fā)展定制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
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實行層次教學,層次教學是充分依據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階段式教學的手段[1]。具體可分為三段階梯式教學:該方式不僅適用于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而且適用于每位學生數學學習的階梯式成長。
第一階梯式是基礎教學,是課本中基礎概念的學習。數學課本中的公式、概念都是數學學習中的“地基”,地基的牢固代表著樓層的高度與穩(wěn)健程度。這一階梯適用于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數學學習不在狀態(tài)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再針對這類學生的個體情況,細化不同的教學方案。
第二階梯式雖有一定的地基基礎,卻不夠扎實,因此影響樓層的高度。這一階梯適用于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思維轉動較快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基礎知識程度的基礎上再進行個體化教學安排。在教學方案制訂中,先使這類學生將未掌握透徹的基礎知識重新透徹掌握,之后在其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數學知識的推導。
第三階梯式是拓展性教學,在地基堅實的基礎上延伸更為廣泛的學習范圍,建起更高的數學樓層。這一階梯適用于數學基礎知識扎實且思維活躍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教師需側重培養(yǎng)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與延伸。
以幾何圖形的教學為例,第一階梯的學生掌握課本中幾何的概念知識與幾何的拆分,同時結合實踐將幾何圖形進行正確的拆解組合,徹底掌握幾何的基礎知識,為后續(xù)的學習過程打下基礎。
第二階梯的學生結合課本滲透幾何圖形的分析,切開幾何的橫截面,分析幾何圖形的構造,將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交叉思考,進而向更為復雜的圖形延伸。
第三階梯的學生在其之上,將幾何的知識點拓展,在測量計算平面圖形的長度時,推導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
三、作業(yè)布置
以三段階梯式為基礎,將作業(yè)的布置量化,讓每位學生都能對當天所學的知識復習鞏固[2]。在傳統(tǒng)的作業(yè)布置中,因是同樣的習題,難易程度分配不均,起不到對知識充分復習鞏固的作用,使基礎不好的學生感到習題過于困難,使基礎不錯的學生認為過易[3]。
由于第一階梯的學生基礎薄弱,教師在布置作業(yè)習題時,應重點布置基礎習題,鞏固第一階梯學生的基礎,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透徹。在學生取得明顯的進步時,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進而往更高的階梯前進。
在考慮到第二階梯學生的基礎程度時,首先加強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其次將同類型習題劃分易中難三個等次,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為透徹,進而使學生能夠自行創(chuàng)造同類題型,令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進度呈階梯式上升。
對于第三階梯的學生,作業(yè)的布置就更加靈活,教師不必拘泥于對基礎習題的重復布置,對難點拓展,以綜合性、靈活性較強的題型為主,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邏輯更加嚴謹,使學生積極地思索、探討,將數學科學本身升華。
四、課外輔導
三段階梯式的輔導是循序漸進的。第一階梯學生的困難點在于基礎把握程度,結合上述的作業(yè)習題,可以清楚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哪一點把握不到位,再將這一點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輔導講解,進而讓學生將基礎鞏固,將知識點掌握。第二階梯學生處于遞進式階段,圍繞知識點進行不同層次的鞏固消化,掌握知識點的本質。教師針對第二階梯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在學生的思維進入死胡同時,給予一定的指點,不僅能將學生的思維打開,而且能拓展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靈活。第三階梯學生主要是拓展,將思維無限延伸,把知識點結合運用到各個領域,讓數學對學生而言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門科學。對此,教師應充分結合數學競賽,在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變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同時,使學生升華數學科學的應用意識。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是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教學差異化。差異化教學不僅是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取進步,更是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將分層教學從目標、內容、作業(yè)、輔導四個方向解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情況,把學生的個體差異化縮小。利用三段階梯式教學,就是依照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將學生的思維極限化,挖掘學生的潛力,突破學生因教師講課的內容與自身知識掌握的不均衡而導致的數學成績提升較慢以及思維固化的現狀,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并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小桃.淺談分層遞進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7(28):58-59.
[2]李會平.關于中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開展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155.
[3]柯桂宏.高中數學分層作業(yè)的“接力導師制”輔導模式與評價機制[J].福建中學數學,2017(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