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彤
摘 ? ?要:語言具有主觀性,能夠表達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立場、意圖等。具有體驗性的隱喻表達同樣具有主觀性特征。文章將漢語語言中的隱喻表達作為分析對象,以“火”為關鍵詞在CCL語料庫中檢索相關語料,分析漢語中隱喻表達的主觀性特性,旨在加深對漢語隱喻本質(zhì)的認知與理解。
關鍵詞:“火”隱喻;漢語;主觀性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11-0044-03
語言的主觀性指人們在使用語言構建話語的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一種“自我”的特性[1]。Finegan綜述了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相關研究與理論,認為對語言主觀性的研究可以大致從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說話人的情感(affect)和說話人的認識三個方面展開[2]。Langacker也將主觀性研究納入“認知語法”體系中,并將其定義為:將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從客觀到主觀的轉(zhuǎn)化[3]。國內(nèi)對于主觀性的研究熱情也逐漸高漲,沈家煊最早在2001年介紹了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認為自然語言中充斥著主觀性。有關“主觀性”的研究在近年來逐漸受到語言學家們的關注與重視,許多語言學家都強調(diào)語言不僅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可以表達言語說話人的觀點、情感、態(tài)度和立場[4]。
本文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以下簡稱CCL語料庫)中對“火”字隱喻的檢索為語料,著重分析漢語隱喻表達的主觀性特征,挖掘隱喻表達的本質(zhì),并加深對其的認識。
一、隱喻的主觀性
主觀性可以被看作是隱喻的基本與必備特征,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認知方式,具有規(guī)約性、系統(tǒng)性、非對稱性和抽象性四個特點[5]。但隱喻還具有主觀性這個特征,正是因為具有體驗性的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認知方法,那么它必然具有說話人的主觀性[6]。
Lakoff認為,隱喻雖然存在于人的概念性映射中,但其意義一定與人的思維有密切的關聯(lián)[7]。隱喻中目標域與始源域之間必定具有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8]。這兩種相似性都脫離不開人類思維中的類比、判斷和推理,因而也都應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感知性。朱煒也同樣認為隱喻離不開認知主體,反映了主體的視角、情感和認識[9]。魏在江從說話人的視角、情感和認識三個方面闡釋與研究了語言主觀性,并認為隱喻可以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各個層面體現(xiàn)主觀性[10]。曹火群也認為隱喻具有主觀性,無論是出于交際的需要,還是追求言語的創(chuàng)新,語言使用者對詞匯語法系統(tǒng)所做出的非一致選擇總是滲透著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意圖和態(tài)度[1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隱喻的表達式不僅承載著概念意義,而且還能表現(xiàn)出話語構建者的主觀態(tài)度和意義。
二、漢語的“火”字隱喻現(xiàn)象
“火”是人類在世界中較為熟知和常用的事物,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與發(fā)展,也會造成經(jīng)濟財產(chǎn)損失、
人員傷亡或自然環(huán)境毀壞。正是因為“火”的這種矛盾特征,與“火”有關的隱喻表達意義也各有不同。本文以
“火”為關鍵詞,在CCL語料庫中進行檢索,由于時間問題僅選取了前1600條中與“火”有關的隱喻表達共192條,繼而根據(jù)主題對其進行了分類:(1)情感;(2)性格、能力;(3)事物;(4)關系。本文將根據(jù)這四個類型,對CCL語料庫中選取的隱喻表達的主觀性進行分析。
(一)“火”隱喻情感
情感隱喻是概念隱喻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對人類情感進行概念化的功能[12]。情感可以被隱喻為事物本
身,同時也可以將事物的特性投射到情感中。在情感隱喻中,“火”的使用多用于表達“愛情”“憤怒”“激動”等情感,例如:
① ……便墮入情網(wǎng),一時間愛火焚燒,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愛情)
② 面對孫中山的怒火,宋教仁仍然堅持己見,兩者僵持不下。(憤怒)
③ 他的心頭燃燒著火一樣的激情。(激動)
例①中的“愛火”表達愛情這一積極感情到了一定的濃烈程度,像火一般熱烈;例②中的“怒火”與例①中的“愛火”類似,但表達的情感不同,表示憤怒這一消極情緒到達了某個高度,憤怒的情感像“火”一樣灼燒人們的神經(jīng),加快其血液循環(huán),使體內(nèi)某種情緒爆發(fā)出來;“火一樣的激情”表示情感像火一樣熱烈,如熱情高漲、興高采烈等。這三類“火”的隱喻表達雖然表現(xiàn)的情感和態(tài)度不同,但“火”隱喻使用規(guī)律類似,都是表示某種情感的熱度增高,程度加強。除了以上情感,“火”還可以隱喻其他情感,如焦急、激情、驚嚇等,如“火急火燎”、“熱火朝天”等情感。
(二)“火”隱喻性格、能力等
“火”除了能表達人的情感之外,還能表現(xiàn)人的性格、能力等因素,體現(xiàn)其程度、強度、速度等特征,例如:
④ 他的脾氣太火爆了。(性格)
⑤ 她火速提筆,一口氣寫了好幾頁,回答了考卷中問的所有問題。(能力)
例④中的“火爆”通??梢杂脕肀硎尽皥雒娲蟆薄ⅰ俺潭葟姟?,但從人的性格角度考慮,“火爆”多數(shù)指的是“脾氣大”、“脾氣暴躁”等性格特征;而例⑤“火速”則多表現(xiàn)人在執(zhí)行某件事情時“速度較快”的能力。通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火”在表達人的性格或能力時,多表示“較強”、“較快”等含義。
(三)“火”隱喻事物
在本體隱喻中,人們可以用具體的實體來隱喻抽象模糊的活動、事件或狀態(tài)。因此,“火”還可以用來隱喻事物,包括事件、過程或情況等。
⑥……成績問題有時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導火索。(事物)
⑦ 如果這件事搞砸了,或者我做得太過火,全上海人都會知道。(程度)
⑧ ……群眾信訪數(shù)量并未有所減少,仍呈現(xiàn)出“如火如荼”的形勢。(情況)
例⑥中的“導火索”表達了“某些造成不好事件的誘因”,表達了一種相對消極的含義,具有貶義色彩;例⑦中的“過火”將“火”隱喻為了某種程度的過界,也是貶義的、消極的;例⑧中的“如火如荼”則較為積極,具有褒義色彩,多用來表現(xiàn)熱烈、旺盛或激烈的氣氛或氣勢。
(四)“火”隱喻關系
“火”的隱喻也可以表達某種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多使用“水火不容”來隱喻對立的、矛盾的、不相容的關系。而“火”作為人類進步的工具,其用途也使得人們萌生了保存和延續(xù)火的想法,這是因為火的產(chǎn)生和燃燒并不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在有助燃因素存在的情況下會保持一定的時間。因此,“火”的隱喻也可以被用來表達“延續(xù)、繼承”等含義。例如:
⑨ ……以致于法律程序與實體法二者處于水火不容的境地。
⑩因為我媽是個獨苗、獨閨女,因為獨閨女就沒法給史家延續(xù)香火……
以“香火”隱喻傳承關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通常會點燃香火以祭祀祖先,目的在于祈求延綿子嗣,祈愿求福。由此,“香火”多被用來表達后繼有人、后代延續(xù)、人丁興旺、振興家族等含義?!跋慊稹钡难永m(xù)隱喻意味著人類的繁衍生息,“香火”的延續(xù)也就是人類的延續(xù)。
三、漢語“火”字隱喻的主觀性
(一)從說話人的情感來看
魏在江認為,隱喻最先表達的是說話人的情感,是一種移情現(xiàn)象。“情感”既有廣義的一面也有狹義的一面,從廣義理解,“情感”既可以表達感情,也可以有態(tài)度、立場、情緒、意圖等含義[13]。Finegan認為“語言亦有心”[14],也就是說,說話人通??梢允褂谜Z言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態(tài)度。
主觀性可以由詞匯、句子或語篇體現(xiàn),是任何完整語篇生成和理解的必要成分。辛斌認為,任何人在對客觀世界和經(jīng)驗進行感知和識解的時候,都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興趣、頭腦中的圖式,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預期等方面[15]。因此,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何種語種、說話人或語境,語言的運用總會多多少少反映出說話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性。
主觀性中說話人情感的表達代表了一種“移情”現(xiàn)象,例如: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掉到西方文明的火坑之中了,已經(jīng)從高點下滑到深淵了?!?/p>
“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
以上兩個例子中的主觀性都是由詞匯傳遞的。例 ? ? ?中的說話人認為西方文明是個“火坑”,并指出西方文明會從高點下滑到深淵。說話人將西方文明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將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滲透到字里行間,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和號召力。在例 ? ? 中,說話人使用“風風火火”這一隱喻在表達送貨人的送貨速度非常快這一含義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說話人對送貨服務的認可和贊揚等主觀性情感。
(二)從說話人的視角來看
沈家煊指出,說話人的視角指的是說話人在使用語言時表現(xiàn)出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角度或敘事的出發(fā)點,通常以隱晦的方式體現(xiàn)在說話人的話語中[16]。
Langacker提到,人們看到、認識及識解的世界并不是“預先定好的”,而是由人們的認識器官建構的,這種建構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現(xiàn)實約束和制約的[17]。也就是說,人們作為認知主體把具有抽象概念的世界轉(zhuǎn)化為相對具體的實體,這種實體在外部世界的體現(xiàn)是由現(xiàn)實因素決定的。錢鐘書也認為:“一物之體,可面面觀,立喻者各取所需,每舉一不及余?!盵18]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人們基于客觀事實來識解和感知客觀世界,不同的一面是因為人們在感知客觀世界時,不可避免地會摻雜自身的主觀認識,這也是造成了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在理解上的異同。同樣,人們對于隱喻表達的使用也能體現(xiàn)出說話人的不同視角,例如:
她察覺到,她的繼母嚴重閃爍著令人不安的小火花……(惡意的想法)
經(jīng)過這次事件,我的心中已不再有火花。(激情、熱情)
這次辯論非常精彩,充滿了某些閃爍的智慧火花。(創(chuàng)新思維)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體現(xiàn)了說話人對于“火花”這一隱喻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就如歷史上許多語言學家對于某些論題抒發(fā)自身主觀的、不同的觀點和感悟一樣,每個說話人對于“火花”一詞的識解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例 ? ? 中的“小火花”指的是繼母的惡意的想法,表現(xiàn)出了在說話人的理解中,“小火花”表現(xiàn)的是相對消極的意義;例 ? ? ?與例 ? ? 中的“火花”在說話人看來則表現(xiàn)的是相對積極的含義,例 ? ? ?中的“火花”指激情、熱情等情感或態(tài)度,例 ? ? 中的“火花”則指創(chuàng)新思維等科學智慧的靈感。由此可以看出,說話人的主觀認識或情感會影響說話人在使用語言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視角。
(三)從說話人的認識來看
語言的主觀性還表現(xiàn)在說話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隱喻具有一種親和功能,話語建構者通過隱喻向話語接受者發(fā)出一條隱含的邀請,接受者則付出額外努力以接受這一邀請,這一“發(fā)送—接受”過程最終形成對某種群體的認可。換句話說,說話人使用隱喻像聽話人傳遞信息,也是將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聽話人共享,聽話人在接受說話人的信息時,也需要將其與自己的認識相結(jié)合加以理解,這一過程最終形成了對某種認識的認可和共識。例如: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請問怎么樣才能從氣勢上壓制住他們?
中國武功最怕走火入魔,應注重內(nèi)功修為,其最高境界在于“無招”,啟發(fā)于傳統(tǒng)道家思想“無為而無不為”。
以上三個例句中,“新官上任三把火”、“薪盡火傳”和“走火入魔”這三個隱喻表達表現(xiàn)了說話人對“火”字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多種理解,這些隱喻的形成都立足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認知層面上,同時也受到了語境的制約。
四、結(jié)論
隱喻具有一定的體驗性,是人類認識和感知客觀世界的方式。隱喻通過語言實現(xiàn),而語言具有主觀性,因而隱喻不僅具有體驗性,也具有主觀性(Lyons,1995)。近年來,語言和隱喻的主觀性研究都受到語言學家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相關研究也逐漸全面和系統(tǒng)。本文就“火”隱喻的主觀性進行了簡要、粗略的分析和闡釋,從說話人的情感、說話人的視角和說話人的認識三個方面對CCL語料庫中檢索的“火”隱喻表達的主觀性做出了初步的論述。由于時間關系,本文僅對CCL語料庫中的前1600條結(jié)果進行了篩選,并沒有進行窮盡式的研究,因而仍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除了“火”隱喻的表達,其他類型的隱喻同樣具有主觀性。隱喻的主觀性可以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各個層面,還可以從隱喻的特征聯(lián)想度、隱喻的原型范疇、隱喻的認知多維性等多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Lyons,J.Semantics[M].Vol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7:739.
[2][14]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C]//.InStein &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 ? t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5.
[3][17]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
[4][1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5]Saeed,J.I.Semantics[M].London:BlackwellPublishers,1997:?305.
[6][10][13]魏在江.隱喻的主觀性與主觀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
[7]Lakoff,G.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is going[J].外國語,2005,(2).
[8]王文斌.再論隱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9]朱煒.隱喻的元功能和話語分析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2).
[11]曹火群.隱喻性表達式的主觀性解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10).
[12]羅曉燕.英漢“嫉妒”情感隱喻的體驗哲學和文化闡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0).
[15]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6.
[18]錢鐘書.管錐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