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審美感知能力培養(yǎng)的新時代大學美育探索

2020-01-02 19:31胡遠遠
美育學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美育教育學生

胡遠遠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體育與公共藝術部,河南 鄭州 450046)

一、高校美育改革的時代背景

“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描述。長期以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一直是黨的重要教育方針,而美育始終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涵。時代在變,要求和任務也在變,高校美育不能裹足不前,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以順應和引領新時代發(fā)展。

高校美育要堅持正確方向,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新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美育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對藝術教育的目標任務、重點環(huán)節(jié)、評價制度、保障制度做出了具體規(guī)定,特別指出“藝術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1]。這是國家政策文件首次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進行明確,并嚴格將其看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2015年,針對美育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視的情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美育改革,到2020年建成中國特色的現代美育體系,并對各學段、各環(huán)節(jié)的美育工作做了具體規(guī)定。其中,特別提到了要“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2018年,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盵3]2019年,為切實提升高校的美育工作,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要“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已將美育視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內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重要途徑,高校美育工作必須要尊重規(guī)律、立足時代、培養(yǎng)新人。

立足當前,回應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物質財富大為豐盛,人類社會由生產為主導轉變?yōu)橐韵M為引導,“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jié)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4]。非但如此,人類的消費層次也逐漸提升,對一種商品不再是單純的物質消費,通過數量占有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視精神消費,特別是“情調”“氛圍”和“夢想”。這種審美消費需求,就導致一種新經濟形態(tài)的出現。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二世與詹姆斯·吉爾摩稱之為“體驗經濟”,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在此基礎上將其命名為“審美經濟”。中國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大審美經濟”,其定義是“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物質價值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tǒng)經濟,而大力倡導和推動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物品與人品、現實與虛擬、生活與藝術、物質性價值與精神性價值、經濟提供物的多樣化與個性化、一切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大審美互動與人格生成等的有機統(tǒng)一”。[5]審美經濟有關理論符合經濟發(fā)展實際,也已成為各國制定經濟發(fā)展政策的重要依據。新經濟類型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新挑戰(zhàn),“要求生產者(包括設計者)是個性全面發(fā)展的人,其應具備的素質不僅包括傳統(tǒng)經濟所要求的技術、技能、專業(yè)特長等等,還應包括感覺的細膩敏銳、情感的真摯豐富、想象的新穎獨特、理解的深刻等等多層次、多側面的心靈豐富性的要求”[6]。這是對勞動者的普遍要求,而不僅僅是對專業(yè)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學校不但要做好藝術學科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還要針對大多數學生加強美育工作,優(yōu)化教育教學手段,使學生不但能抵擋住消費主義的誘惑,享受審美經濟帶來的益處,而且具有創(chuàng)意審美意識、創(chuàng)意審美能力,能夠持續(xù)勝任物質產品的審美賦能和精神產品的創(chuàng)意審美工作。

大學美育還要提前布局,應對未來挑戰(zhàn)。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悄然來臨,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和廣泛應用,將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大數據的產生、芯片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資本的積極介入等是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人工智能已在金融、醫(yī)療、交通、軍事等領域廣泛應用,特別是智能教育產業(yè)也逐步發(fā)展起來。雖然我國仍有許多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但已為人工智能強國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必將較早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是基礎性事業(yè)、先導性工程,應該提前應變、引領發(fā)展。除了要借助智能教育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風口,大力推進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把智能技術做得更好的教育教學工作交給智能技術去做外,還有一點更為重要,那就是要做好培養(yǎng)符合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新型建設者。工業(yè)革命時代,機器的發(fā)明和推廣,使很多以體力為基礎的職業(yè)被淘汰。人工智能時代,許多高智力的職業(yè),也將被機器人承擔,人類將與機器人處于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必須圍繞培養(yǎng)具有“防御機器人能力(robot-proof)”的學生進行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胺烙鶛C器人模式的高等教育不應專注于用極其新穎的事實裝滿學生的大腦。而是讓他們的思維引擎重新適應,用創(chuàng)造性心態(tài)和思維靈活性去矯正,去發(fā)明、發(fā)現或者創(chuàng)造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無論創(chuàng)造何物,都需要足夠多的原創(chuàng)因素,而防止被貼上‘常規(guī)’的標簽,因此受到自動化的威脅?!盵7]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造,人類才能駕馭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創(chuàng)造不僅僅指的是科技創(chuàng)新,還指的是文化創(chuàng)意,以及兩者結合的綜合性創(chuàng)新。審美是人區(qū)別于機器的重要能力,美育是培育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讓人工智能為美育賦能,讓美育為未來新型勞動力賦能,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zhàn)的需要。

大學不再是象牙塔,新時代的大學美育,必須跳出傳統(tǒng)、跳出校門,重新定位自己的地位、使命和任務。應該說,美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促進傳統(tǒng)經濟向審美經濟、體驗經濟轉型意義重大,對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安身立命具有重要價值。

二、大學美育存在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美育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是否具有高質量的供給能力,是必須要厘清的重要問題。雖然說近些年,國家也在不斷地強調美育的重要性,高校也做了一定努力,但是面向未來,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

這種不足表現為美育在高校不受重視,基本教育教學保障水平不高,育人成效不夠明顯。

首先,學校投入不夠。制度供給不足,大部分高校的美育工作缺乏目標,缺乏思路,沒有在學校章程、發(fā)展規(guī)劃、教學制度予以清晰的定位、表述,特別是美育課程,和專業(yè)課、外語課、德育課、體育課地位相差很大,一般均作為通識課程選修課,使美育課程難以體系化地覆蓋全體學生。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美育任課教師更是缺乏,兼任教師占很大比例,專業(yè)學歷、教學水平、研究能力等素質相對較低,很難保證高水平的教學質量。物質條件有限,美育中有很多藝術鑒賞、實踐類課程,對場地、設備、器材等要求比較高,但是目前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導致教學成效大打折扣。

其次,教學內容陳舊落后。中國美育資源極其豐富,但是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開發(fā),進入課堂。大部分高校開設的美育課程主要是基礎理論和藝術鑒賞,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內容不夠貫通。在教材使用方面,一些高校使用的教材,特別是基礎理論類,版本較老、內容陳舊,還有的過于學術化、空洞枯燥,不適合專業(yè)以外學生學習。還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教材質量較差,特別是藝術鑒賞類,這和國家藝術類鑒賞類教材總體質量不高有很大關系。

再次,美育成效難以讓人滿意。雖然高校做出了很多努力、投入了一定資源,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學者通過調查發(fā)現,美育的成效難以令人滿意。石懿、楊德祥發(fā)現,大學生美育觀念淡薄,美育理論知識不足。[8]陳宗章指出,大學生審美認知能力和審美體驗水平偏低,審美價值觀存在功利化和媚俗化傾向,審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審美能力的發(fā)展不全面,審美認知和審美行為之間存在脫節(jié)。[9]賀雯等根據調研結果指出,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情感總平均得分低于人際情感平均得分和生活情感平均得分,水平偏低,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美感均值最低。[10]以上調查僅僅是圍繞大學美育自身展開的,尚沒有對標時下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和未來發(fā)展趨勢。

條件是基礎,如果條件落后自然成效不會明顯。但是條件不是全部,教育理念若落后,即使條件具備了,也達不到預期成效,甚至是背離預期目標更遠。概括地說,當前美育從理念上突出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教育內容學科化,話語體系不健全。在中國的知識體系里,美育并沒有獨立的地位,從屬于交叉學科,哲學、教育學、文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下的相關一級學科。因此,關于美育到底是什么、如何開展,不管是在學術界、政策里,還是在實踐中,都有不同表述、不同旨趣、不同思路??傮w上說,“存在著兩種彼此相關卻有所不同的理論話語,也許可以簡略概括為審美教育話語與藝術教育話語,這兩種話語之間實際上存在著某種緊張”[11]。審美教育話語一般源出于哲學、文藝學、教育學相關學科,一般都比較抽象,形而上意味比較濃厚,偏向解釋基本概念、總結普遍規(guī)律、回答宏觀問題,對于具體現實問題、教學實踐問題往往不太關注。而藝術教育話語一般源出于藝術學相關學科,則比較具體,一般是對某一種藝術的歷史、欣賞和創(chuàng)作進行簡單介紹。兩種話語體系差異巨大、兼容性不高。中國大學的教育教學內容都是以學科知識劃分的。所以美育的課程體系,也由此分為理論和鑒賞兩大類,相關課程的授課也大都有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擔任。兩類話語、兩類課程、兩類教師也就難以融通、交流,使教學活動難以形成整體性、有機性的安排。美育教學內部的這種多聲部特征,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困惑,十分不利于學生融會貫通、構建知識體系。

第二,教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標存在偏差。美育和智育是人類教育的兩個重要領域。兩者的區(qū)別是十分明顯的。智育又可稱為知識教育,主要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增加人的知識量,促進人習得文化知識和技能,也就是提升人的智力水平。而美育又稱審美教育,主要是促進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表現,也就是提升人的審美能力。當然,智育過程中,也會涉及美育的部分要素,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轉化能力,但主要還是依靠概念、邏輯為核心的判斷和推理。同樣,美育需要一定的知識教育作為基礎、作為輔助。但是它絕對不是為了知識而知識,而是靠激情、想象、靈感、實踐,實現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生存。但是當前高校開設的美育課程,不管是開設的美學理論、藝術理論等基礎理論,還是美術鑒賞、音樂鑒賞等藝術鑒賞,都屬于知識教育范疇,大部分時候都是從文字到文字、從概念到概念,最多也是從圖像到圖像。沿著這條道路,學生增長的并不是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而是關于美學的知識、藝術的知識,最多也就是美學、藝術理論水平的提升,或藝術欣賞水平的進步,與情感和個體現實生活的生存沒有很大關系。用知識教育代替美育,把腦力活動當成身心發(fā)展,將學科教學等同于美育實踐,顯然是一種簡單化、誤讀式的操作,背離了美育的本質、初衷和使命,亟待修正。

第三,教育主體單一化,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與美育學科化、智育化的思路一脈相承,同時受高校的管理理念的影響,美育主體出現單一化特征。所謂單主體化,一方面指的是將美育僅看作是某個教學部門的工作,而不是多主體參與的共同事業(yè),忽視了美育的復雜性、系統(tǒng)性等問題;另一方面指的是承擔美育的教師大都是擅長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這其實是將美育僅僅視為一種課堂教育,將知識傳輸的完成視作育人工作的完成,而不是綜合性、立體化的養(yǎng)成教育的理念折射,完全忽視了美育的持久性、有效性等問題。單主體化是一種落后的教育理念,與世界較為先進的共享治理觀念格格不入,與國家倡導的“三全育人”思路也是南轅北轍。在這種理念下,根本無法做強培育,更不能充分發(fā)揮美育的功能,有效對接審美經濟時代的需求、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可見,高校美育工作最大的兩個問題是不受重視和理念錯位。不受重視這個問題可能會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落實和督導,會逐步得到解決。相比較不受重視,理念錯位這個問題更為根本。理念錯了,越受到重視,損失就會越大、成效就會越差。為此,必須重回理論源頭做一番深度討論,重新認識和把握美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和基本規(guī)律,才能在實踐中不迷路、見實效。

三、始于感知的審美活動

實踐中的很多分歧和困惑,源于沒有對理論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和把握。美育的邏輯起點和出發(fā)點到底是什么,是美育實踐中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問題,也是美育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至關重要。美育,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審美教育。大學美育自然是針對大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教育。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態(tài)的根本,就在于其目標在于提升審美能力,其首要的遵循是審美規(guī)律,而不是其他。

美學是研究審美基本規(guī)律的學科,積極吸收美學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升美育的科學性?!懊缹W”的德語表達是sthetisch,源出的意思是“知覺的”。1750年,“美學之父”鮑姆加登出版了sthetica一書。sthetica源于希臘語的動詞aísthesthai,意思是“知覺”。把這個詞翻譯成美學,只是漢語以之表達“知覺”。鮑姆加登并非是要建立一門新學問“知覺學”或者“美學”,而是將其看成“低級的認識論”、理性的鋪墊過渡部分。后來的康德、黑格爾等無不是如此,著重論述基本概念、美的本質等抽象問題。中國的現代美學,也是在吸收借鑒西方美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越來越抽象,與具體的審美活動、藝術實踐越來越遠。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發(fā)現,當前美育教學顯然是受了這種美學傾向的影響,將美育看成是美學(藝術理論)教育而不是審美(知覺)教育,用科研規(guī)律取代了審美規(guī)律,把學生當成專業(yè)人才去培養(yǎng)而不是具有審美能力的人。

鑒于理性的過度擴張,回歸感性正成為一種呼喚。高建平指出:“美學發(fā)展到了今天,已經達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它迫切需要在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梯上回到感性?!盵12]回歸感性,是美學自身發(fā)展邏輯的結果。美育是美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美學的轉向也自然對美育研究產生了影響。有學者深刻指出,“藝術教育感知覺不可教,它只能通過誘導而在感知活動中提升。藝術教育活動的展開離開了對教育對象‘藝術感知覺’的培養(yǎng),就丟到了教育系統(tǒng)中的‘硬核’”[13]。雖然都是回歸,但是內容不一樣。美學回歸的是感知研究,而美育或藝術教育回歸的是“感知力培養(yǎng)”。回歸感性、感知,其本質是回歸常識。這個常識就是,人的身體不僅是新陳代謝等一切生命活動發(fā)生和循環(huán)的“場域”,還是精神活動的寓所、實踐活動的施行者。感知是身體的基礎功能,只要人活著,就會有感知。人類情感、認知、實踐源于身體、起于感知,“構成知覺經驗之上的第二層經驗,就是整個文化世界。而知覺經驗就像是必不可少的根基”[14]。因此,美育也應該重視感知地位,把握感知規(guī)律,推進感知升華。

感知的硬核特性、根基地位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感知有不同類型,不同感知的功能不同。從感官類型來說,有視覺感知、聽覺感知、觸覺感知、運動感知等。按照不同的情境,可分為日常感知、審美感知、宗教感知等。審美感知除了是審美活動的起步環(huán)節(jié)外,還對其他感知有提升、催化、融合的作用。相比較日常知覺,審美知覺具有“完整性”“主動性”“情感性”“強烈性”等特征。所謂“完整性”,指的是知覺先在的具有統(tǒng)合性特征,能迅速使人把握對象的形態(tài)結構、情感基調和直接意蘊;所謂“主動性”指的是主體不是被動地接受刺激,而是積極主動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感受對象;所謂“情感性”指的是主體在感知過程中既會有舒適、疼痛等生理反應,也會有在此基礎之上、在記憶和想象的刺激下形成喜怒哀樂的心理活動;所謂“強烈性”指的是主體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相對強烈,情境相對完整、隔離的條件下,能獲得程度更為強烈的高峰體驗??梢?,審美感知是審美活動的入口處、催化劑,不能繞過或者忽視。因此,美育要高度重視審美感知環(huán)節(jié)、加強審美感知訓練和滋養(yǎng)。

培養(yǎng)審美感知力,不是提升人們對外界刺激的接受力,而是一種與世界的交流能力。中國傳統(tǒng)美學對前者保持了足夠的警惕,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盵15]后者被稱為“感物動情”“神與物游”,具體表現就是“以物觀我”“以我觀物”“物我互現”。在西方美學中,后者被稱為移情能力,或者感同力。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里普斯用移情這個概念描述審美活動的主體情感投射到對象上的現象。周憲認為審美感同力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換位體驗,是一種情感移入的過程,是通過他人的眼睛或心靈來理解他人心態(tài)或情感狀態(tài)的能力”;二是“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的創(chuàng)傷、困境或悲哀”(感同身受);三是“自我認知和反思”。[11]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其價值不僅僅在于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還在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在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人工智能、審美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把美育的航向撥正到審美感知的培養(yǎng)上,彰顯人的比較優(yōu)勢、激發(fā)人的審美感知創(chuàng)造力,可謂恰逢其時、對癥下藥。

如上所述,審美活動起源于審美感知,美育也必然首先是審美感知力的教育。然而,長期以來高校美育不但不受重視,而且違背了審美規(guī)律,忽視了審美感知的重要地位。加強審美感知的培養(yǎng),符合美學研究潮流,有利于恢復美育的勃勃生機,實現美育對其他教育的催化功能,促進美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雙向互動。

四、基于感知場域構建的美育路徑

審美感知體驗,無法通過知識傳授獲得,要想獲得這種體驗,就必須構建一個獨特的場域,促使感知器官和知覺對象發(fā)生循環(huán)往復的彼此敞開、相互吐露關系。這對美育來說就意味著,當前美育必須從知識教育的窠臼中跳出來,各種相關的教育形式、教學手段要依據審美感知規(guī)律進行改造升級,創(chuàng)建“知覺場域”,使學生全身心沉浸于審美情境中,才能展現美育的本真面貌,達到美育的真正實效。

第一,擁抱信息技術,推廣虛擬情境教學。課堂是美育的主渠道。當前美育課程教學方式仍以課堂講授、投影播放音視頻資料為主,雖然能滿足學生對經典作品和審美理論的知識學習需求,但從本質上說,這并非是真正的美育,無法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調動起學生所有的感官知覺、促發(fā)審美活動的產生。然而,要在課堂上構建起的有效的感知場域,需要巨大的人、財、物、空間等教學資源的投入。這是高校望而卻步,將美育異化為知識教育的重要原因。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為解決這個難題帶來契機。虛擬現實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造出虛擬的世界,用戶可通過佩戴相關設備對虛擬世界中的物體進行考察和操作,乃至獲得視、聽、觸覺等直觀而又真實的感知。較之更進一步的是,信息技術已可以創(chuàng)造出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相結合的增強現實世界。目前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已經介入教育教學活動中,但在美育教學中還比較少見。通過這兩種技術可構建美育感知場域。以小提琴曲《梁?!疯b賞為例,可用融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沉浸式、體驗式教學情景,將音樂藝術語言轉化為全息影像,融入更多文化背景信息、提示要素。虛擬情景的創(chuàng)設(特別是將德育的因素融入其中),可使學生通過虛構的場域,體驗和感知個體之外的經驗和世界,從個人生活層面進入廣泛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層面,為其在未來復雜的社會實踐中養(yǎng)成有擔當、有判斷力的品質奠定基礎。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通過運用信息虛擬技術,打破時空界限,擺脫資源限制,彌補教師能力不足,匯聚最優(yōu)質的美育教學要素,必將成為最為主要的美育課堂教學形式。

第二,打破教室墻壁,加強美育資源利用。雖然虛擬情境教學可以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帶來一些類似真實的體驗,但是這些體驗畢竟與真實世界的體驗還是有巨大差異。若僅僅開設這樣的美育課堂,會讓學生喪失對真實世界的體驗能力,無法適應真實世界的發(fā)展。因此,還必須打開教室的圍墻,讓學生欣賞藝術之美、世界之美。比如,可以加大高校藝術展演活動力度,組織更多類似“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活動,讓書本上、圖片里、印象中的藝術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可以開放社會資源,把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作為高校的美育場所;要多引導學生走出人造世界,走進大自然,像古人那樣學會“俯仰觀察”、“養(yǎng)浩然之氣”、營“心中之竹”。這些很多政策中也都有提到,很多高校也都在實踐,但要進一步加大比重,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教學理念,破除現代美學的“靜觀展示”,強化更符合育人規(guī)律的“互動參與”,讓學生多嘗試、多動手,形成勢能更加強大的感知力培育“場域”。

第三,推進知行銜接,開展文創(chuàng)實踐活動。不管是虛擬課堂還是課堂外的各種資源利用,主要功能是提升學生從物到人的欣賞水平,主要是一種精神能力的培養(yǎng)。從人類歷史上看,審美感知不僅與精神世界相關,還與物質世界的改造實踐相互促成、相互轉化,琳瑯滿目的生產工具、日用工藝、藝術作品無不是其見證、無不是其結果。可以說,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活動,是審美感知力和美育成效的最重要確證。若學生的審美感知意象僅僅存在于大腦中,不轉化為身體活動、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行為,人為割裂審美感知與審美想想、欣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關聯(lián),就會造成美育的片面化、膚淺化。應該說,除了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外,當前學生中蘊藏的、活躍審美創(chuàng)造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培育和外化。因此,要積極培育“實踐場域”,支持鼓勵學生開展文藝原創(chuàng)活動,大力培育品牌校園文化藝術項目,組織學生參與文創(chuàng)賽事,使學生的豐沛強烈的感知意象轉化為完整的作品。

第四,瞄準經濟需求,實現作品商品化。學生文創(chuàng)作品,若僅僅局限在校園內,或者僅僅是以志愿服務的形式出現,就不會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產生更廣泛的影響。隨著體驗經濟、審美經濟的到來,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逐步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但是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GDP中的占比太小。高校的美育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培養(yǎng)出更多的審美創(chuàng)意人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納入美育的重要“場域”。一方面,充分發(fā)掘高校與社會的結合部價值,可以通過開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建立企業(yè)孵化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升學生將文創(chuàng)作品、文創(chuàng)項目轉化為市場產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消費需求,減少對校外產品的依賴,應積極購買學生的文創(chuàng)作品,用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形成場域育人、培育場域的良性循環(huán)。這樣就建立了從審美意識、創(chuàng)美實踐到文創(chuàng)產品的美育貫通鏈條,解決美育成效不出腦、出腦不出校、出校找不到的問題,落實了高校要美育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政策要求。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美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發(fā)展階段,要落實好國家教育方針,解決好缺位、虛弱、異化等突出問題,切實提升育人實效。要解決好美育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美育教學改革,就必須放棄美育等于知識教育的觀點和做法,尊重審美基本規(guī)律,強化審美感知的地位,重建美育的“知覺場域”,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能力,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審美作品,引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使美育的價值可見化、效益化。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政府、高校要以審美感知力培養(yǎng)為邏輯起點,加快調整重構美育的標準和要求,加大資源投入力度,使配置重點向實踐端傾斜,美育評價也應從知識教育的窠臼中超脫出來,弱化理論考試,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社會需求適應水平上。這樣,美育的教學才符合規(guī)律,美育的工作才算到位、到底、到邊,美育的成效才會滿足社會需求。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美育體系建設的要求。

猜你喜歡
美育教育學生
國外教育奇趣
論公民美育
題解教育『三問』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趕不走的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生寫話
美育教師
巫山县| 黑龙江省| 波密县| 石林| 福安市| 汝南县| 醴陵市| 繁峙县| 康保县| 遂溪县| 于田县| 敦化市| 西昌市| 措勤县| 安多县| 元阳县| 满城县| 道真| 渝北区| 洛川县| 波密县| 洪江市| 阜阳市| 延长县| 衡东县| 图片| 惠州市| 平陆县| 巫山县| 安新县| 和平县| 乌鲁木齐市| 河东区| 龙江县| 枣庄市| 吴堡县| 塘沽区| 台东市| 昌平区| 丹寨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