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引導大學生群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罢n程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代大學德育人才的創(chuàng)新理念,是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準則。高校教師是實踐“課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實踐者,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力量。要切實加強高校黨委的指導、保障和激勵力度,不斷提高教師立德樹人的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只是依托思想政治課程,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提出課程思政思路,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變了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課程說教,大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教師;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56-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部之前印發(fā)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也再一次強調了課程思政融入本科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堅持正確辦學方向;二是堅持德才兼?zhèn)?三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四是加強課程設置和思想政治專門建設?!罢n程思政”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重要的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一、課程思政概念和意義
“課程思政”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精神,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教育部發(fā)起了教育改革,這必然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師德師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程思政”對提高教師素質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全員教育、全過程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需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程設計要依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符合優(yōu)良的教育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課堂互動要加強重視反饋,吸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多樣化地設計課堂教學,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二、上海高校思政課堂實踐的借鑒意義
第一,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構建一個團結合作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在上海的很多高校,個人教育的教師教育課程不再是一個“自己”,而是學校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教師都被調動參與各種類型的課程,是“所有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的味道,是所有老師初步探索全面參與的“大教育”的模式。
第二,注重調動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積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很系統(tǒng)的工程,既需要國家和地方黨委、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又需要學校具體規(guī)劃,需要師生積極參與。《中國系列》思想政治課程聚焦國家戰(zhàn)略交叉點與學校特點,也高度關注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體驗。
第三,注意思想政治教學的“框架”。人們相對更關心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程的“外圍”部分,即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和輔助技術的重要性。但是,當同樣的教學內容出現(xiàn)不同的教學形式時,教學效果會有所不同?!吨袊盗小匪枷胝握n程的優(yōu)秀教學成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良好的多媒體技術,是值得參考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科目的一線教師。
三、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種類多,管理不集中
一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可選的,有各種各樣的科目和學院。教育管理由各部門主導,各部門有自己的政策,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在總體質量范圍內,沒有溝通,方案的目標僅限于方案本身,沒有擴展。有些課程內容有限,缺乏跨文化、跨專業(yè)和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
(二)教師的專業(yè)相似性高,思政教育水平有差異
在一些意識形態(tài)中,也有一些關于教師專業(yè)和品德的問題。由于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手段落后、過時,學生自由性減少;教師沒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缺乏啟蒙和創(chuàng)新。
(三)學生不夠重視素質教育
由于目前許多大學的素質教育課程都是選修的,這可能導致課程選擇的盲目性。比如一些學生比較關注職業(yè)、行業(yè)和就業(yè)發(fā)展,不夠關注高質量的素質教育課程;還有一些學生雖然選修思政課但是不重視,“低主動性”或“低交互性”出現(xiàn)在課堂上。
四、高校如何更好踐行“課程思政”
(一)素質教育課程要和課程思政教育結合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民族也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傳統(tǒng),留下了很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素質教育課程從小就貫穿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從來沒有落下腳步。思想上,我們要保證教育的傳播和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是一致的,行動上也必須做到無縫對接,讓素質教育課程和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同步發(fā)展,協(xié)同共享,讓課程思政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
(二)搭建平臺,加大教師思政理論的培養(yǎng)力度
教師是負責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所以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自身素養(yǎng)對于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綜合素質教育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貫穿于自己的課程中,所以高校加強教師各方面綜合素質和思政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也顯得尤為重要。高等學校要加強管理,加強培訓,搭建一個學習平臺,加強教師素質能力的培訓。
(三)把思政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積極性
課程思政不僅只是在課堂上,還需要與實踐相結合,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要與人打交道,與事物親身接觸、切身體驗,通過實踐活動來體驗真正的思政教育。高校應舉辦一些以思政教育為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活動,全方位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格局,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方位育人目標。
(四)思政教育也要緊跟時代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容易,所以多樣化的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不斷融合,在融合的同時也有碰撞和沖擊,但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主流價值觀是被世界所接受的。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要立足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立足中國國情,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符合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們樹立文化自信,有遠大理想,追求遠大目標,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
五、結語
課程思想政治一體化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方向。為此,高校教師要從提高課程政治意識和自身政治素養(yǎng)入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把課程政治思想更好地融入課程教學中,為社會主義發(fā)展提供更多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接地氣”[N].國青年報,2017-4-27.
[3]樊麗萍.一批“中國系列”課程彰顯價值引領[N].文匯報,2016-12-7.
[4]任友群等.追尋常態(tài):從生態(tài)視角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J].中國電化教育,2015(1).
[5]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6-12-12.
[6]董少校.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中國教育報,2016-12-02.
[7]高德毅.教師教學教材是加強思政課建設的重中之重[J].中國高等教育,2014(6).
作者簡介:顏甜甜,上海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