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全
【摘要】學科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會讓教學的有效性獲得穩(wěn)步提升。在開展教育系統(tǒng)搭建的過程中,德育教育目標和具體學科教育的緊密聯(lián)系,能讓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對學科進行客觀、真實的看待,并在辯證思想的引入中,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學科教育? 滲透德育?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3-0016-02
在德育教育體系搭建的時候,需要讓學生教師對德育教育內容有良好的認知度,進而才能在做好學科建設的時候,根據(jù)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將德育教育細化到每個具體的教育中。在德育教育中教師擔負重任,學校也要為師生創(chuàng)設德育環(huán)境,并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德育滲透,使教師能在教育過程中有較好的案例列舉,學生也能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品質有提升,最終實現(xiàn)學校教育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育人新目標達成。
一、學科教學滲透德育要求
(一)明確掌握知識與加強德育的關系
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思想狀況、學習目的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工作中應當重視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培養(yǎng),要積極引導學生向著符合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靠攏,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發(fā)展與祖國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以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逐漸形成熱愛科學,積極學習科學知識,使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熱情。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強大的動力,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充分地調動。學科知識便是提高學生思想,提高學生個人素質的重要基礎。同時學生的個人素質在得到提高之后,便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產(chǎn)生反哺作用,使學生表現(xiàn)出更強的積極性。
(二)加強課堂指導,提高學生德育能力
學生思想品德能力的成長需要以良好的學科知識為土壤,將知、情、意行進行統(tǒng)一的發(fā)展。其中“知”所指的便是學生對于思想道德的正確認識,是一個對道德和原理進行有效認知的過程。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智能,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德育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學科教學工作中,必須要在對學生的智能進行培養(yǎng)的同時,給予德育教育足夠的重視,加強對學生德育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學科教學中充分開展德育教育,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才能夠將德育教育推廣開來,使學生的德育能力真正地提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動機與欲望是否強烈,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而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并非是自發(fā)的,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教育的。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以及思想覺悟的提高,都需要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
(三)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德育因素
學科教學當中所應用的教材里包含了科學知識與思想,是這二者的有機結合體。若想將德育知識有效地滲透到學科的教學工作當中,便要以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要對教材展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當中所包含的思想因素,從而有效地將學科知識點與德育知識記性有效結合。
總之,教師應當在學科教學當中重視知識培養(yǎng),提高學生智能。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要將德育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要教育工作上。知識的掌握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xiàn),而德育的成長卻只能通過漫長的培養(yǎng)過程,一點一滴的進行積累。如果教師在學科教學當中沒有將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充分重視起來,沒有實現(xiàn)德育教學的有效開展,那么學生的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將不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長。
二、學科教育滲透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教育的痕跡
有效教育是在不知不覺教育中進行的,在對教師進行培訓的時候要讓教師指導教育,但不要刻意為之,而是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這樣才能在深化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的同時,通過德育教育方法的有效對應,在改善加以對象關系的時候,形成較好的教育合力。在進行教育方法研究的時候不要太過于刻意,要做到“既事明理,接物寓情”,在教學中使用愛心換取愛心,使用信任換取信任,在因勢利導中,不要讓德育教育的痕跡太過明顯,需要注意教育的滲透性與效果。
如,在組織學校各類活動的時候需要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在進行有關地震災害的預防演練中,要讓教師給學生傳達生存能力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需要如何對抗命運,需要如何在自我心理調整的過程中應對困難??梢越M織全體學生觀看有關汶川地震的報道,在從心理上面引導學生的同時,利用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案例對學生開展教育,讓學生能了解到危險到來時要做到冷靜沉著。并通過教育延伸,使學生了解到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積極的克服困難,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在迎難而上的過程中,做到鍥而不舍,努力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戰(zhàn)勝困難。另外,在各類學校活動開設的時候,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設各類與人交往的好機會,如帶領學生參觀社區(qū),去其他小學開展友誼比賽等,學生只有多接觸人,才能多了解人,進而才能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在給予他人尊重的同時,可以積極的幫助他人,在合作的過程中實現(xiàn)成長。
(二)不牽強附會,避免生搬硬套
學科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知識內容的引入。在進行教育教學跟進的時候需要了解到每位教師每節(jié)課授教內容,自然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盡量避免牽強附會,避免在生搬硬套中讓學生產(chǎn)生反感心態(tài)。生搬硬套的硬性滲透中,不要因為德育是教育的首位,就要在每節(jié)課上面都標注了德育的帽子,作為校長就要做好監(jiān)督。學科教育課程設置的時候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不斷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德育教育是柔性教育,學校需要做好相關的環(huán)境建設,在校園內懸掛一些標語,在走廊內設置一些名人故事,在班級內設立讀書角,使學生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受到德育教育。
(三)客觀、公正、尊重事實
學科教育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需要關注客觀性和公正性,在尊重事實的過程中,要對事物做好一分為二的分析。避免在學科教育中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從一種傾向轉向另外一個傾向。在進行教學體系搭建的時候,不太重視德育教育,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時候上綱上線,深挖思想根源,造成學生心理出現(xiàn)問題,這種方式不是德育教育的真正實施方案。要求所有教師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客觀評價社會的時候,增設學生對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方法。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要給學生引入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不但要講授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更要講授當前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在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之際,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在科學技術、文化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在改革開放宣講的時候,要不斷地抵制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侵蝕。通過這些教育內容的引入,學生能為之感覺到振奮,更能為之感覺到憂心,在為國家繁榮富強的發(fā)展作出突出的貢獻。
結束語
學科德育教育目標是小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科教育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等,在意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xiàn)德育教育在各個學科中的滲透,在強化德育具體落實情況的過程中,將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實到具體的實處。
參考文獻:
[1]吳小艷,潘麗,陳宣任.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 2018(08):11-12.
[2]馬芳.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學理論, 2011(13):226-227.
[3]馬蘭,馬富寶.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科技經(jīng)濟導刊, 2016(29):21-22.
[4]肖桃花.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文理導航, 2017(30):86-87.
[5]王玉純.淺談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 20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