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鋒
[摘要]默讀是一種主要的閱讀方式,也是學生重要的閱讀能力。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單元主題,落實語文要素,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品味語言、讀思結(jié)合,既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又掌握默讀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默讀;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13-0025-02
默讀,即不出聲的讀,是一種主要的閱讀方式,也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種能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在閱讀時候運用最多的讀書方法就是默讀。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默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質(zhì)量的高低。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司馬光》《掌聲》《灰雀》《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四篇課文,其中,《司馬光》是一篇文言文,其他幾篇都是傳統(tǒng)的老課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帶著問題默讀”。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把單元語文要素默讀的目標落到實處呢?我們以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一、把握教材編排特點,明確教學目標
(一)緊扣主題.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美好的品質(zhì)”,單元的課文都反映出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教材選編的文本,既有名人又有普通的少年兒童,既有古代文學家也有近代革命家。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單元主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司馬光的冷靜機智,感受因為有了教師和同學的鼓勵而變得自信陽光的英子形象,感受呵護兒童的列寧形象和呵護小灰雀的小男孩形象,感受對工作認真負責、勇于為革命奉獻自己的白求恩形象。這些人物的美好形象,可以給學生帶來溫暖與力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
(二)學習默讀,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在二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jīng)接觸到了默讀,知道了默讀就是不出聲的讀。到了三年級,教材在這一單元主題中再次提出默讀的要求,這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是對學生已有默讀能力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在這個單元的課文中,默讀主要是通過課后練習和課前的閱讀提示提出的,著重要求學生能夠通過默讀學會在讀中思考句子或者段落的意思,具體如表
從本單元課后習題對學生的默讀要求來看,不同的課文對學生默讀的要求與側(cè)重點有所區(qū)別,教師應依據(jù)不同的默讀要求,采取相應策略來指導學生默讀。
除了課后習題中明確的默讀訓練目標之外,教師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隱含信息,歷練學生的默讀能力。如,《司馬光》一課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谶@一要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再借助注釋把故事講一講,以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
(三)依托教材,感受文本的語言特點
在本單元中,《司馬光》是一篇小古文,文章語言淺顯易懂,故事內(nèi)容學生大都耳熟能詳,因此對初學小古文的學生來說,感受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語言特點是學習的重點。這篇課文作為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消除畏難情緒,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是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過度的分析講解,或者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課文注釋,而應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理解課文語言,以避免教學目標的越位,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二、圍繞默讀要求,落實語文要素
(一)在默讀中比較,理解課文內(nèi)容
比較,是語文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閱讀中,學生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只要一比較他們就清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在默讀中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如,在《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領(lǐng)學生從陣地環(huán)境的變化與白求恩大夫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表二)。 在默讀中,學生圈畫并找出相關(guān)語言進行對比,真切地感受到不管環(huán)境多么惡劣,白求恩都在為傷員做手術(shù),依然是那樣有條不紊、意志堅定。這樣,使白求恩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形象躍然紙上。
(二)在默讀中品味,初識文言文
《司馬光》作為學生首次接觸到的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不拔高,不降低,引領(lǐng)學生學習體會。那對初學者來說,文言文到底該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教師要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在讀中理解。課后習題一要求學生學會斷句,并能夠背誦課文?;谶@個目標要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停頓人手,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如,“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樣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韻味十足,深受學生喜愛。其次,教師要抓住文中的動詞引領(lǐng)學生展開想象。如,“持”“擊”兩個動詞,將一個沉著、冷靜、機智,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的司馬光形象表現(xiàn)出來。文中還有許多動詞都特別值得我們品味。教師要善于通過這些動詞來引領(lǐng)學生大膽想象,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講故事的目標任務。
(三)默讀思考結(jié)合,體味語言特色
在語文教學中,默讀與思考相結(jié)合,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更好地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讀中思考,讀思結(jié)合,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語言的魅力。
如,在《掌聲》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領(lǐng)學生通過對動作、神態(tài)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情,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師的啟發(fā)與鼓勵下,有的學生畫出了“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這一段描寫,并感受到了英子自卑、不自信、害怕等心情……在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以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默讀來感受英子的心情變化。只有用心品味,才能感受到文本語言的精粹。
綜上所述,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單元的目標,把語文要素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默讀中比較、思考、品味等,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