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思政教師要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堅持幸福教育理念,增強德育工作的自覺性和使命感,善用敘事策略,在辨析中強化價值引領,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舞臺相結合,從而增強思政課程德育的實效性,實現(xiàn)教與學的雙重幸福。
【關鍵詞】學科育人;思政課;德育方法;幸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7-0012-03
【作者簡介】錢秋燕,江蘇省江都中學(江蘇揚州,225200)教師,高級教師。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教改背景下區(qū)域推進幸福教育的實踐研究”(FHB120486)、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前瞻性重大項目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區(qū)域實踐探索”(D/2020/02/3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等統(tǒng)稱為德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思政課教師“要圍繞課程目標,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但在一些思政課堂上,我們常??吹竭@樣的景象: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要愛國?為什么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請把書打開,把課本“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一起讀一遍。學生一臉平靜,按照教師的要求齊聲朗讀。這種簡單說教、灌輸的方式無視學生的道德基礎及自主道德建構,甚至將德育中的講解、說理等方式推向強制灌輸的深淵,很難取得較好的德育效果。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了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于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筆者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會講話精神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思政課實施德育的方法。
思政課最重要的意義,是培根鑄魂。作為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傳遞信念、價值、追求。“打動學生要先錘煉自己”,“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想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思政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有信仰的人,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
湖北省武漢市解放中學思政教師吳又存,從教26年來,把立德樹人的任務貫穿于課堂教學,把初中思政課上成了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他每到新學期都會鄭重地上好“開學第一課”,采用情境表演、小組討論、今日說法等方式,把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個活生生或發(fā)人深省的案例搬進課堂;他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課前5分鐘時政演講”,學生走上講臺公開演講、點評……這些活動不僅讓學生“身在校園,心系天下”,也增強了學生理性判斷、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因此,要發(fā)揮思政課的德育功能,思政教師必須要增強德育自覺性,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存在著兩種本質不同的思維模式:例證性思維和敘事性思維。長期以來,很多德育的內容和方法側重于例證性思維和抽象道德觀念的灌輸,其弊端是使德育疏離于學生的心理世界,凌駕于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嚴格的邏輯推理演繹的例證性思維相對,敘事性思維側重于生活化、意義化、情境化的描述,易于發(fā)掘學生內心深處對真實世界的體驗和感悟。
《一堂好課》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在一堂以“愛國”為主題的思政課堂上,主講人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沒有照本宣科式地講授,他首先介紹了一個令學生感興趣且有故事的人物基辛格先生,并以他和基辛格之間的故事為基礎,在學生的腦海中重構了兩次歷史事件:1972年基辛格隨尼克松訪華時車隊車輛眾多,導致他當天上班遲到;2015年的一次會議中,基辛格因為此事特向他鞠躬道歉。在課上,金一南說:“如果我的背后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個崛起的民族,基辛格會不會訪華?我會不會參加這次會談?在那一刻,我感覺到這絕不是我個人的榮譽,而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復興、崛起!”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金一南教授運用敘事思維方式來組織這堂思政課的策略可稱為“敘事策略”。“敘事策略”的運用有利于故事穿越時空走近學生,自然而然地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從而潛移默化地觸碰了學生的心靈。
新中國有70年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不乏“中國好故事”。但思政課教師若僅把歷程、成就、經驗看成事實性存在,靠外在的“強輸硬灌”是不能讓學生真懂真信的。我們必須從史和事、道和魂、理和路的角度,善用“敘事策略”,講好“中國故事”,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同,才能讓思政課德育的價值及長久生命力體現(xiàn)出來。
當下中學生正處于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面對各種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信息,如何幫助這些正處于“人生拔穗期”的中學生理性面對,并做出正確選擇,是每個思政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盁舨粨懿涣?,理不辯不明?!敝挥性谧鹬刂袑W生思想活動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特點的前提下,引導他們步入開放的、辨析式的學習路徑,才能幫助他們理性面對不同觀點。
例如:幾位改變中國發(fā)展“軌跡”的老人,他們2017年去世之后,媒體、社會的反應讓人震驚。網上的報道信息中,有關任新民先生僅有914篇,董萬瑞先生僅有712篇;而一位女歌星,其報道有981萬篇,某男歌星更多達6700多萬篇!面對這一現(xiàn)象,思政教師可以開展“時代需要英雄還是娛樂明星”的辯論,可討論的議題有:你的偶像是誰;你為什么崇拜他;為什么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會得到人民的欣賞;誰才是真正的時代英雄等。教師在引導辨析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下列步驟:一是發(fā)現(xiàn)差異。從學生對明星和英雄的不同認識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判斷結果與他人的判斷結果的區(qū)別。二是表達認識。鼓勵每個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說明不同觀點及理由。三是做出判斷。在交流與傾聽中,比較不同的觀點,發(fā)現(xiàn)哪些觀點更具合理性,哪些可以求同存異,哪些能達成共識,哪些需要糾偏。四是價值選擇。結合辨析過程進行反思,在正確的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教師必須于學生“情感的偏頗處”“兩難問題的思考處”選擇合適范例,讓學生親歷辨析、分析的過程,并做出判斷,最終引領學生認同、堅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自主辨析、教師評價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師生在探究中共同成長。這樣的課堂無疑是幸福的課堂。
《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議題式教學,鼓勵思想政治教學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走進實踐。因此,思政學科德育的實施范圍不能僅局限于學科教學的課堂上,而應該走出教室,邁進社會實踐的大課堂,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舞臺相結合。
2019年1月12日,在江蘇省兩會開幕前,一群中學生通過“模擬政協(xié)”提交了4份“提案”:整治“保健食品騙老”問題;建議做實家庭醫(yī)生簽約服務;規(guī)范早教機構管理體制;建設露天工作者休息點。這些“提案”關注的都是熱點話題,學生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問題,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受到了政協(xié)委員的點贊。學生們在接受采訪時吐露心聲:“通過這次活動,我從心底感受到我身上承擔的責任”,“對待社會上的問題我能夠冷靜思考,而不是做暴躁的看客,有了為天下事發(fā)聲的意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從實踐中來,理論也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德育實踐的內核是“體驗”。學生只有在社會參與中學習、體驗,才會獲得觸及心靈的真實感受,他們才會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熱情,他們才會有“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的責任擔當。
作為思政教師,必須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fā),將學科內容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相互促進,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促使他們將德育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保證思政學科德育的完整性與實效性。
總之,要實現(xiàn)德育課程的育人功能,思政教師在增強德育自覺的基礎上,要積極主動地講求德育策略,實現(xiàn)價值引領,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這既是立德樹人的工作要求,也是每個思政教師成就職業(yè)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課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