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霞
【摘要】我國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其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得其心理也受到影響,很容易在該時期做出一些偏激或違法行為,因此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十分必要。只是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落后性,使得教學過程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這阻礙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文就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學習主動性?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8-0023-02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我國初中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通過該教學工作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對于學生品格的養(yǎng)成是十分重要的。近幾年我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由于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十分落后,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教學過程過于枯燥,這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我國實行教育改革以后,提出教學工作中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要求初中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必須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道德與法治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關系
作為一名初中生,當他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時,才真正的符合新時代對于三好學生的要求和標準。道德與法治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學生錯誤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擁有更高、更好的人生道路,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和技能,是為了將來進入社會后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受到道德和法治的教育時,不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那么在進入社會后有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思想政治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具備愛國敬業(yè)、尊師重道、熱愛生活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可以主動去學習這門課程的核心目標符合道德與法治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老師可以借助這門學科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導,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讓學生可以在真情實感中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的升華,從而可以實現(xiàn)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述每一件案例時,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只是知識,同時也是在逐漸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含義,明白知識的重要性,明白我們無論在做什么時都會需要知識的力量。進一步理解我們中學生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為將來儲備知識打好夯實的基礎,從而產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落后
目前我國很多初中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其本身仍然堅持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而忽略了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和個人道德品質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只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劃重點,進行枯燥的背誦,卻沒有考慮學生在該過程中的道德品質是否能夠得到熏陶,教學過程過于枯燥,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
2.教學方法單一
我國大部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都只是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然后幫助學生畫重點,讓學生反復背誦,以這種方式讓學生吸收法治方面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十分單一和枯燥,大部分學生都會逐漸喪失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只是進行了知識的背誦,卻沒有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教學的有效性并不高。
3.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缺乏與實際的聯(lián)系
中學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與傳統(tǒng)美德,是學生將來身處社會,或者目前在學校對待老師、在家對待家長為人處世的準則,因此相對于書面知識來說,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應重視實踐。但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會對教學產生影響,教師只重視書本內容、課標要求,而忽略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與接納。教師也沒有真正的聯(lián)系實際,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實踐教學,忽略了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效果,貫穿整個課堂的都是枯燥的書面知識,難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4.“重分輕德”的觀念并沒有徹底根除
“重分輕德”一直以來是教育改革重視的問題,因此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目的是為了通過政策改革,讓學校和老師更加重視學生個人品德的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在此基礎上加強成績管理。但是由于“重分輕德”存在了太長時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相關制度體系也并沒有完全落實,導致目前“重分輕德”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這不僅影響了對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影響學習主動性。
5.教學氛圍有所欠缺
中學生正處在從小學知識難度到高中難度的過渡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既不涉及難懂的知識,又是對中學所學知識的深化,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良好的課堂氛圍的關鍵科目。但是由于教師對自己所授科目沒有深刻的認識,加之教學方法不當、學生調皮,導致課堂氛圍并不樂觀,影響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策略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我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教師也需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相對比較淺顯,其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教師完全可以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案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就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比如初中的學生大都處于青春期,其心理上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而這些都會直接體現(xiàn)在情緒和行為上,只是很多學生自身并沒有意識到,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觀察,舉一些比較常見的例子,讓學生對其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就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入青春期情緒和行為管理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普遍提高。
2.豐富教學方式
我國很多初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之所以學習興趣不高,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過程十分枯燥,所以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要豐富課堂教學的方式。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來學習知識,或者利用多媒體來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氛圍,這樣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些愛國主義的宣傳片,或者是播放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視頻,這種視頻的形式能夠帶給學生更加強烈的沖擊,可以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
教師想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主動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在該環(huán)境中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學習。所以要求教師積極改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距離,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實際學習情況,然后在教學時就可以因材施教,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很多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其自身的權益可能已經被侵害,但是自身并沒有意識到,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權利與法律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維權,這樣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4.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的環(huán)境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很多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是因為其學習環(huán)境比較被動,所以學生無法在其中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因此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主動學習。比如教師就可以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選擇一個相關的實際案例,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者學生也可以發(fā)表個人的意見和觀點,讓學生暢所欲言,而教師則需要在該過程中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適當?shù)狞c評,以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法治觀念。另外,教師還需要改進評價的方式,不僅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和表現(xiàn)情況進行評價,還需要多帶領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課外活動,通過實踐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也可以激發(fā)其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在進行“責任與義務”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想要讓學生了解權利和義務無處不在,就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外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或者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觀察,而學生就可以在實踐和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著一定規(guī)律的,比如人們在過馬路時都會遵循紅燈停綠燈行的規(guī)則,人們在上公交車時會推崇自覺排隊而厭惡插隊的行為,在超市購物時必須排隊結賬。人們在這些生活小事中的相關行為,都是與權利和義務相關的,通過對其的總結,學生就可以了解權利與義務真的無處不在。
5.與當下熱點相結合,調動學生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是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連的,所以在進行課程備課時,老師就可以適當?shù)倪x擇添加一些當下時政熱點或受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焦點話題等均可,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只有它不再強迫學生死記硬背,不再局限于條條框框,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們只有充分把握學生所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將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有機結合,強化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鼓勵他們大膽標新立異。在和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要充分把握方向,以便更好地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
6.強化問題導向,引導同學自主探索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憑借精心的課程設計,增強課程引導,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問題,引導同學自主探索,充分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舉例來說,當我們學習到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公平正義的守護》一文時,老師就可以圍繞如何守護公平正義這一話題展開教學,以實際案例進行輔助,引導同學們深入探討,既可以對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也可以以自身現(xiàn)實經歷進行討論分析,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價值觀。除此之外,待教學結束以后,老師還需要對教學效果加以評價和指導,對同學的具體表現(xiàn)情況予以不同評價,幫助同學及時了解自身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大都比較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也比較落后,這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過于枯燥和乏味,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教學質量不高,這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現(xiàn)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豐富教學方式和創(chuàng)設主動的教學環(huán)境,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后曉貞.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111-112.
[2]楊占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19(13):91.
[3]劉年勇.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J].中國農村教育,2019(09):10.
[4]熊書玲.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分析[J].農家參謀,2018(2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