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剛
摘 要:語境是歷史事件所處的真實狀態(tài),其價值在于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對歷史評價的認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從語境入手,將講授的知識置于真實、理性、情感、史實語境中,以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及人物的解讀,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語境”價值;作用
語境,通俗來講是說話的環(huán)境。在歷史學科中,語境是一種教學方法,是將歷史知識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中,以還原歷史事件的本來面貌,以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根源,以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挖掘新語境,以為歷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以促進學生深入解讀歷史,以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感和綜合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還原歷史事實
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還原歷史史實是最基本的原則,一旦史實歪曲,任何對歷史事件的解釋都是虛假的。所以在創(chuàng)設語境時,要以真實為第一原則,用真實的資料帶領學生走入歷史事件,以實現(xiàn)學生對歷史的正確理解和評價。
如在進行《鴉片戰(zhàn)爭》講授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中對鴉片的描述的史料。書中寫了關于鴉片對中國的危害,作者黃爵滋也提倡禁煙。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林則徐在《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中對英國富強的認識偏見,使學生了解,即使是林則徐也沒跳出歷史的局限,足以見當時的清朝的自居。通過正向和反向的真實史實的呈現(xiàn),可以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語境,對學生理解和評價歷史有促進作用。
二、創(chuàng)設理性語境,啟發(fā)學生思考
高中歷史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有理解、有智慧、有文化、有情感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并不是通過歷史勾起人們的悲壯、憤怒的情緒。在中國發(fā)展的數(shù)千年里,繁榮與落寞并存,并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中國的近代發(fā)展史是屈辱史,讓中華民族積蓄了滿腔的怒火,并將這種怒火轉化為復興的動力。這就是中華人民理性的選擇,而不是帶著狹隘的偏見進行不正確的抗爭。
近年的“釣魚島”問題使中日關系緊張,一些帶著狹隘民族主義的人在別有用心的人的挑撥下失去理智,甚至對在中國的日本制造的汽車進行暴力行為。而高中歷史教學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突破狹隘的民族情緒,彰顯理智開放的民族思想,從理性角度進行問題分析,以使學生對事件進行正確思考和正確處理。又如在《抗日戰(zhàn)爭》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史實引導學生理解戰(zhàn)爭發(fā)生的真實原因及中國為了抗戰(zhàn)付出的學生的代價。但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利用理性進行歷史的理解和回顧,梳理和歸納中日建交后兩國的友好往來,并從多個視角進行日本挑釁原因的分析,以理性角度進行思考和進行有力的反擊,以體現(xiàn)中華兒女的從容性。
三、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培養(yǎng)學生國家情懷
中國的歷史是充滿人文情懷的發(fā)展史。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進行簡單講授,而不進行人文情懷的分析,會使學生在解讀歷史時失去語境的價值。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包括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語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或資料的人文素材,通過情感感受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過程,以完善歷史解釋。
如在“五四運動”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口號資料:“邳縣(今徐州邳州市)各界在縣公共體育場召開萬人大會,提出力爭青島,廢除密約,懲辦國賊等口號……”讓學生在中分析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并解釋在五四運動期間,社會各界挺身而出的勇氣,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創(chuàng)設史實語境,詮釋歷史的真實意義
史實語境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講授知識所涉及的資料運用不同觀點和歷史史實進行解釋和評判。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解釋是建立在對歷史深入研究和認知基礎之上的,可以多角度提示歷史真相,實現(xiàn)對歷史重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歷史事件研究的素養(yǎng),以深化學生對史實的全面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歷史人物孫中山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關于孫中山的史料,以構建史學語境,幫助學生客觀了解的評價孫中山。材料一,《申報》1925年3月12日關于孫中山的記載(具體材料略),材料二,胡錦濤在2006年孫中山誕辰140周年講授節(jié)選(材料略)。通過史實材料的呈現(xiàn),使學生明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從現(xiàn)代化史觀語境來看,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xiàn)代化都做出過巨大貢獻;從社會史觀語境來看,他倡導的“剪發(fā)辮”“改稱呼”等表明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從全球史觀語境來看,孫中山通過參與國際性活動成為有影響的政治家。
總之,歷史是對人類過去進行的歷史事件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可以為人們了解過去和決策未來提供參考。歷史如同哲學、藝術等,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發(fā)生的歷史永遠不可能重新再現(xiàn)。語境可以有效還原大部分歷史史實,以使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等。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語境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真實語境、理性、情感、史實語境的構建,通過史料的介入,使學生在語境中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辯證思考,幫助學生對遙遠的歷史進行正確的評判,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鄧京力.語境與歷史之間——作為解釋模式與方法論前提的歷史語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13(2).
[2]李劍鳴.歷史語境、史學語境與史料的解讀[J].史學集刊,2007(9).
[3]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6).
[4]楊德志.談“語境”價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功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1).
[5]冼新巧.“語境”價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現(xiàn)代交際,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