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科鋒
摘 要:一年級是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合理選擇,把控節(jié)奏,逐步培養(yǎng)觀察、抽象和歸納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一年級;加減法教學;建立模型
引言:
對于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教學,一直是愛恨交加百感交集:因為10以內的加減法對他們來說幾乎是小菜一碟,幾乎每一屆的一年級學生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都會感覺良好,看起來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容易,這樣的輕松和容易卻讓人忍不住思考,我們的一年級數學僅僅是“3+2=5”嗎?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需要多一點大膽嘗試,還可以借助模型思想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學習。
數學建模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其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探究以主動獲取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 。一年級是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學中如何滲透模型思想,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建模能力,保護好他們剛剛萌芽的對于數學強烈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識模型思想,激活最近發(fā)展區(qū)——猶如故人歸
一般而言,數學模型就是為了某種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像、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表達式[2]。就義務教育階段而言,主要有兩種數學模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或者轉化為現實問題,一個是總量模型,一個是路程模型[3]。
選擇合適的背景材料,激活學生已有認知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引起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的興趣,同時充分挖掘與模型有關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感到親切、真實,生動、有趣,具有可操作性。兼顧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多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在執(zhí)教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時《5以內加法》中:
師:仔細觀察,樹上幾只松鼠?又來了幾個?
生:樹上有3個松鼠,后來又來了2只,一共有5只。
師:表達清晰,聲音洪亮!誰還能像這樣完整的說一說。
生:本來有3只小松鼠,又來了2只,一共有5只。
師:很好!你知道怎樣列式嗎?
生1:3+2=5。
生2:3+2=5,這個在幼兒園都學過了,好簡單!
師:的確很簡單,那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要用3+2=5嗎?
生搖搖頭,說不出話了。
師:桌上有3本書,又加了2本,一共是幾本?
花壇里有3個小朋友,又來2個小朋友,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你還能像這樣說一說嗎?
生1:桌上有3杯牛奶,又端來2杯,一共是5杯。
生2:文具盒里有3支鉛筆,又放進2支,一共是5支。
……
面對一年級學生,對于“3+2=5”這個在幼兒園都已經知道答案的算式,他們幾乎是一點沒有挑戰(zhàn)性,甚至是聽不下去的。如果依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教學,不能將一組數字轉化為模型,轉化為動態(tài)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身邊的有形物質,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就成了數字灌輸的過程,學生在被動記憶的過程中,無法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再會建模魅力,留足教學空白——新聲喜盡聞
學生的思維是跳躍性的、不穩(wěn)定的,也是不同于成人的思維方式,因此要把控節(jié)奏,留給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時間。這是數學課堂中特別值得注意的,總是擔心學生說不出來,總是急匆匆的幫他們說下去,何不耐心一點,等待一下,靜待花開。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時《5以內的減法》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用5個圓片代替5個小朋友,走了2個小朋友,自己擺一擺。
師:除了用圓片擺,還可以用畫圓圈的方式,走了2個可以怎么表示?
生發(fā)表意見后歸納:對,可以畫虛線,畫斜線,畫方框,今天我們先用畫斜線的方式表示走了2個(板書:5-2=3)。
師:誰來說一說這里的5是是什么意思?2和3呢?..…
師:5杯牛奶,喝了2杯,還剩3杯。也可以用5-2=3。誰還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
生1:5支粉筆,用掉了2支,還剩3支。
生2:5只小貓,走了2只,還剩3只。
生3:5架飛機,飛走了2架,還剩3架
……
師:你還能像這樣說說其他的5以內減法的算式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在《5以內的減法》教學中,通過充分鼓勵學生完整表述和交流,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問題,讓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訓練,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來思考問題貫穿始終。特別是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特別感興趣的15分鐘左右,而且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讓他們有目的的支配自己的有意注意,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巧用模型重構,促發(fā)深度學習——悠然心獨喜
當然,數學建模不是萬能鑰匙,需要有針對性的用來服務于課堂教學,避免出為了建模而建模。需要結合數學建模的角度,建構完成之后,需要將它返回現實問題中去,重新檢驗它與現實問題之間的契合度,更好的幫助學生初步體驗模型思想。
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練習二第1題,想加算減為學習退位減法提供了一個更加便利的方式。
師:出示5+6=□ 4+9=□ 3+8=口
11-5=□13-4=□11-3=口
? 11-6=□13-9=□11-8=口
仔細觀察,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題目中,第二個減法算式的被減數就是第一個算式的答案。
生2:這是想加算減,只要知道一道加法算式,就可以知道寫出另外的減法算式。
同學們樂此不疲,津津樂道。
師:那你們能照樣子再寫出幾組嗎?
生1:3+9=1212-3=912-9=3
生2:5+8=1313-5=813-8=5
生3:我還能寫出一道更難的!
20+19=39 39-20=19 39-19=20
師:厲害,那如果我告訴你79+20=119,119-79=? ?119-20=? 你會嗎?
生高高的舉起了手,漲紅了臉,喊著我會我會!1000我都會!……
這樣的嘗試再寫,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在觀察中分析,一步步的形成表象,并在仿寫中初步建立模型,思考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之間的關聯,緊接著老師提高了難度,搬出了沒學過的難題,學生都能迎刃而解,模型的啟發(fā)和幫助讓他們興趣高漲,普遍感覺數學特別有意思,自己有成就感,寫出了沒有學過的算式,甚至覺得數學這么簡單,這就為退位減法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對學生“模型”意識的培養(yǎng),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學生可以多結合生活實例對學生進行“模型意識”的滲透,中、高年級則可以明確引導學生關注數學學習中“模型”的存在,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日記,記錄生活中發(fā)生的實例與數學知識的關聯,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引導學生數形結合,整體思辨,更好的發(fā)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數學學習只有深入到“模型”、“建?!钡囊饬x上,才是一種真正的數學學習[4]。數學模型建立過程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將模型思想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合理選擇,把控節(jié)奏,通過建模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加充滿期待,為深度學習和后續(xù)學習奠基。
參考文獻:
[1] 王晶.小學數學教學中模型思想的構建[J],讀與寫雜志,2018(5):57-58
[2] 彭亮,徐文彬:《例析模型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年7月,第四期。
[3]史寧中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例》,《中小學管理》2017年第1期,第35-37頁。
[4]許衛(wèi)兵《磨·?!つАW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12(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