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麗
英語教學不僅是英語知識的教學,也是英語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fā),利用教師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理論知識、教學經驗,實施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英語學習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變革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策略,以適應由重知識傳授轉向學生發(fā)展,由重教師“教”轉向學生“學”,由結果轉向過程,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由單一評價轉向多元評價的教學目標。
Krashen認為教師話語作為語言輸入的重要部分,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Chaudron認為教師話語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使用的口頭語言,往往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進行調整和修飾。為了使教師反饋更加有效,教師要關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意義的互動,進而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與文化意識的發(fā)展。長期以來,大學英語課堂教師反饋語存在很多問題,如表揚反饋自動化、教師提問簡單化、教師糾錯直接化等。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師需要調整自己的反饋話語,提高教師話語的質量及教師反饋的有效性。
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以改進、提高學習。從學生角度來講,他們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反饋以確認自己的回答??隙ǚ答佉部梢源_認信息,增強學生的表達欲望,有助于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課堂中教師最常用的肯定反饋就是“yes”“right”“ok”等,這種反饋過于簡單化、單一化,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不到真正的提升作用。
表揚是大學英語課堂常用的一種反饋形式。表揚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聽課中發(fā)現,很多教師習慣性使用good,very good等簡答語言對學生做出反饋,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都會說:Good,very good,或you are so clever。這樣的表揚過于自動化,過于虛假,沒有誠意。正如Nunan所說,教師所提供的大多數反饋都由于太隨意、太普通而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Nunan,1991)。這樣的反饋也缺乏真誠,沒有針對性。同時,這些習慣性的、重復的單一表揚也會使學生對教師反饋感到倦怠,難以激發(fā)積極的語言輸出。
Sinclair和Coulthard(1975)認為回合(exchange)是師生課堂互動的基本單位,由三個話步(move)組成(即IRF),反饋話步標志著一個話輪的結束。提問是IRF(即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的第一步,教師如何提問,決定了學生的回答,而教師的再一次反饋則引發(fā)下一輪的互動模式。教師在提問時,可以提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所謂展示性問題,通常會有標準答案,教師事先知道答案,提問只是了解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參考性問題的答案是確定的,學生無需過多加工與思考。相反,參考性問題答案是不確定的,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發(fā)揮,強調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也注重多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課堂中,為了節(jié)省時間,教師的問題多偏向于展示性問題,而這類問題不能誘發(fā)更多的課堂互動和學生的語言輸出,遠遠達不到新課標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要求。
是否糾錯,何時糾錯,怎樣糾錯,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Krashen(1982)指出教師應盡量避免糾正學習者的錯誤。但也有一些學者如Schmidt&Frota(1986)相反卻認為學習者的錯誤必須及時得到糾正。在英語課堂中,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語言訓練是簡單模仿,替換練習,糾正學生的發(fā)音和語法錯誤是有必要的,但很多教師會選擇直接糾錯,不注意方式方法,有的甚至反復打斷學生回答,這會使學生感到挫敗,不敢回答問題。
教師常用的肯定話語為“yes,right,you are right,ok”等。為了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活躍,為良好的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可理解性輸入,肯定話語要豐富,不要總是重復。教師在使用“yes,right,you are right,ok”等的同時,可以使用“You've got it.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或“what,how”引導的感嘆句子,例如:“What an excellent answer!You really impressed me a lot!”還可以用到其他一些句子,如“That's perfectly right.”或“That's justwhat Iwas looking for.”或“I really appreciate it.”或“That's just the point.I enjoy your pronunciation.”或“Exactly.You did very well.”等。
對于表揚在教師反饋中的作用,我們已經有了充分了解,表揚是對學生答案的肯定,是對學生付出的肯定,也是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的有效工具。常用的表揚有good,very good,但Nunan(1991)認為這樣的反饋最終能否對學生產生效果令人懷疑。為了使反饋更為有效,教師可以隨著學生語言知識的增加,使表揚更加多樣化、更加具體、更有意義,這對課堂互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使用“excellent,wonderful,brilliant,good job,awesome,perfect”等不同詞匯表達肯定,還可以使用“I'm proud of you.What an excellent answer!Good thinking!I've never seen anyone do it better!You're really improving!You are getting better everyday”等更為具體的表揚方式。這樣學生便會受到鼓舞,表達欲望更加強烈,從而促進課堂互動。
教師提問是IRF課堂互動基本模式中的第一個話步,它對R話步及F話步起著決定性作用。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是外語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兩種問題。兩種提問方式側重不同,誘發(fā)的效果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如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檢查課文細節(jié)理解時,可以多使用展示性問題。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語言知識,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最直接的一種手段。而在課堂導入時,小組討論時,總結內容時,可以多提參考性問題,誘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與討論,因為參考性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是為了尋求未知的信息而提,學生回答時可各抒己見,自由發(fā)揮,由于答案是多樣的,不是固定的,所以教師反饋的內容也更為豐富,師生互動更加有意義。比如:“Why do you like English?How do you understand this sentence?”教師也可以使用問題鏈來提問,就是針對同一問題,層層遞進,使推動話輪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英語思維,促進課堂互動與學生的語言輸出,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是否糾錯、何時糾錯、怎樣糾錯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Krashen(1982)指出教師應盡量避免糾正學習者的錯誤。但也有一些學者如Schmidt&Frota(1986)相反卻認為學習者的錯誤必須及時得到糾正。事實上,是否糾錯、怎樣糾錯主要取決于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具體的學生。如教學內容就是講授詞匯發(fā)音,某個語法點,那當學生出現明顯錯誤時,為了節(jié)省時間,為了糾正更加明確。即時、直接糾錯是最便捷的一種反饋方式。當教學內容是談論某個話題,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表達時,那么觀點、有異議的溝通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教師不必刻意糾正學生的每個錯誤,而是引導、鼓勵學生盡可能開口說話,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表揚、啟發(fā)、請求澄清、元語言等反饋方式。此外,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反饋也要注意形式。一般那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鼓勵表揚,而直接糾錯可能會讓他們更加受挫,不敢開口。遇到學生回答錯誤時,多用啟發(fā)、請求澄清、升調重復等形式協(xié)商的方式來促進課互動。啟發(fā),是指老師在學生不能回答問題時或回答錯誤時,通過提供一些信息,或是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或是參與到討論中來。課堂觀察發(fā)現,啟發(f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有效促進課堂互動。請求澄清,作為一種隱性糾錯,老師間接提醒學生答案不夠正確,但并沒有直接指出來。請求澄清使學生有更多時間重新組織自己的答案。升調重復,是指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用升調重復一下答案。升調重復既提醒學生注意到自己的錯誤,也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修正自己的錯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當學生的錯誤時語音或是語法這些簡單錯誤時,學生可以立即意識到并且修正,因此并不能促進課堂互動。但當教師重復的是有實質內容的錯誤,比如說觀點、理解方面的不同意見時,可以促進學生參與,影響課堂互動。此外,在糾錯反饋時,可以遵守Leech按照格賴斯合作原則方式制定的禮貌語言的準則,及Brown&Levinson的禮貌理論來指導教師的反饋話語。在反饋時做到:①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②寬宏準則(generositymaxim)。③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表達對他人的貶損。④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a.盡量減少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和。b.盡量增加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同情。此外,Brown&Levinson禮貌理論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們的交際是理性的、有效的和有目的的。同時,他們的禮貌理論也被稱為面子理論。所以,教師在糾錯反饋時要盡可能保護學生的面子,使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保持較強的學習動機。以上理論和準則在教師反饋語中的應用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互動中來。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課互動,從真正意義上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和諧、友好的氣氛中學好英語,教師要做到:使教師肯定話語多樣化;表揚不要自動化、單一化;教師在提問時多提參考性問題,少提展示性問題;在使用顯性糾錯時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此外,教師還應時時反省自己的反饋話語,做到因材反饋、因人而異。由于各種反饋形式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而是相互聯系的,教師在反饋時可以同時使用兩種或是多種。不為了反饋而反饋,而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使用各種反饋話語,使課堂互動內容更為豐富,進而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