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麗
【摘要】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國家近些年大力扶持農村經濟,多媒體也悄然走進農村小學校園,但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仍然有所欠缺。文章正是以此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信息技術背景下培養(yǎng)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具體策略,旨在改善農村小學生閱讀現狀。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地區(qū);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是在農村地區(qū),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并不容樂觀。盡管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經濟,對農村小學教育也頒布了大量的優(yōu)惠政策,但是學生的閱讀情況并沒有就此得到較大改善。為了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教師需要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讓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落實。
一、創(chuàng)設信息環(huán)境,建立閱讀習慣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改革、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農村地區(qū)的小學教育迎來了重大的變化。國家不僅給農村小學教育頒布大量的優(yōu)惠政策,而且給農村小學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設施,便于學習使用。針對小學語文,為了改善學生的閱讀現狀,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教師需要借助信息設施創(chuàng)設信息環(huán)境,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得到全面優(yōu)化。通過信息技術,從不同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書籍產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后,教師為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童話》這本名著。這本書中有一則非常著名的故事《丑小鴨》,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迪斯尼動畫,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感受安徒生童話的魅力。然后讓學生閱讀原文,比較動畫和文字這兩種形式在展現同一素材時的異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當文字經過視頻化的處理,會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文字也能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對《丑小鴨》這則故事的印象會趨于深刻。針對《安徒生童話》這部名著,教師可以如法炮制,讓學生順利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案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特殊的閱讀氛圍。因為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較差,對課外閱讀普遍沒有興趣。在早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習慣,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
二、利用信息資源,輔助課外閱讀
在農村地區(qū)開展課外閱讀,并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農村地區(qū)的教育設施不如城市,圖書資源較少,學生很難有充足的書籍進行閱讀。盡管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扶持力度,但是并沒有真正改善教育質量。多媒體在城市“遍地開花”,農村地區(qū)卻只能見到“星星之火”。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課外閱讀質量,教師需要積極利用信息資源,用學校的信息設施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打開一扇窗口。
例如在教學《猴王出世》這篇課文后,教師為學生引入《西游記》這部名著。盡管很多小學生聽過《西游記》的大名,也在電視上看到過《西游記》的動畫片,但是真正閱讀名著是另一回事。因為名著是用文字的形式展現西游故事,和視頻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農村地區(qū)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普遍不高,在閱讀《西游記》原著時更是困難重重。所以,教師更需要利用信息技術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教師選擇《西游記》原著中精彩的篇章在課堂上呈現,用具體的文章素材作示范。然后,將電視劇《西游記》相關的片段制作成課件在課上播放。當學生從動態(tài)的角度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將原著的內容通過課件呈現,讓學生快速閱讀,標記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接著,圍繞具體的素材進行框架的梳理,同時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如生字詞、古今異義詞、段落概括、歷史典故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借助信息資源,學生掌握了具體的閱讀方法,也為后面的課外閱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案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教師選擇從學校的信息設施入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打開一片廣闊的閱讀世界。教師利用課件、視頻豐富閱讀課堂,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被驟然激發(fā),也為學生今后的課外閱讀定下基調。
三、布置閱讀任務,培養(yǎng)閱讀興趣
在互聯網時代,微信是每個人手機里必不可少的應用程序。不管是城市地區(qū)還是農村地區(qū),智能手機是每個成年人的標配。這意味著教師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又多了一條重要的信息教育渠道——微信。微信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育的有效鏈接,讓課外閱讀和課上教學巧妙融合。在農村地區(qū)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既然課外閱讀如此重要,教師就需要積極利用微信這一平臺為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推送各種閱讀信息資源,讓學生隨時隨地獲取閱讀材料。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以后,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解下,初步了解了三國故事。但是這篇文章只從側面展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只讓學生初步領略了三國人物的精彩,可是三國的故事豈止一篇《草船借箭》可以道盡?三國中精彩的人物更數之不盡。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信平臺打造在線教育課堂,同時讓學生關注相應的課外閱讀公眾號,讓學生在公眾號中獲取具體的閱讀資源。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平臺為學生推送更多的閱讀資料,對三國時代的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并為學生設計具體的閱讀任務:“同學們,草船借箭的故事,讓我們第一次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在三國故事里還有很多更厲害的角色與人物等待我們去發(fā)掘。下面請大家仔細閱讀《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書籍,去感受更多的精彩!”“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諸葛亮、曹操、劉備、孫權、周瑜各自具備怎樣的形象?和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教師帶著一定目的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就會加深學生對書籍的印象。
案例中,教師借助微信這一公眾平臺,向學生推送名著信息,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利用微信得到更多的課外閱讀資料,這是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開展課外閱讀的重要渠道,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四、利用微課資源,實現閱讀拓展
微信除了公眾號,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比如,教師還可以利用其社交功能,輔助學生的課外閱讀。在微信上,教師既可以自由創(chuàng)建微信群,也可以群發(fā)消息,向學生推送圖片、視頻、語音等資源,有利于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書籍信息。而微課作為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同樣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在農村地區(qū),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黑板教學,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教師如果重視微課,將課外閱讀的內容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資源推送給學生,必然會帶來良好的輔助效果。
例如在教學《紅樓春趣》這篇課文后,有不少學生對紅樓故事產生了深入的憧憬。但是學生手邊的圖書資源較少,也不知道到哪里可以收集到相關的資源,這可以成為教師輔助的關鍵。比如,教師可以制作以《紅樓夢》為主題的一系列微課視頻。在第一集中,教師可以對《紅樓夢》書名的由來進行簡單的介紹,用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進行知識點的闡釋。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教師的工作難度,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掌握《紅樓夢》原著的相關知識。到了第二集,教師可以將《紅樓夢》不同版本及其演變進行介紹,同樣可以用5~8分鐘的時間完成??傊?,借助微課視頻,教師可以隨心所欲處理《紅樓夢》這部原著。教師希望學生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就可以利用微課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視頻,然后借助微信的推送功能發(fā)給學生,便于學生在課后進行觀看。利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輕松完成《紅樓夢》閱讀,還能掌握大量的延伸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案例中,微課成為開展課外閱讀的神器。在以往的概念中,微課只會以單集的方式出現在課堂上。但是,對于農村地區(qū)的教師而言,不妨將微課作為一個延伸的窗口,用多個微課視頻輔助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樣就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五、運用思維導圖,掌握閱讀方法
思維導圖是信息化背景下的產物,逐漸為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但是在農村地區(qū),很少有教師具有相應的意識,愿意從思維導圖的角度進行課外閱讀輔助。事實上,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而且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直觀化、立體化、條理化與系統化,可謂優(yōu)勢多多。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概括課外閱讀的精髓,梳理學生的閱讀思路,在學生日后復習時也能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由此可見,教師應積極利用思維導圖。
例如,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后,教師在課堂中推薦《史記》這部史學著作。如果讓學生直接閱讀這部書,不僅不會有良好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恐懼,因為《史記》包羅萬象,涉及眾多人物、眾多歷史事件。即便讓一個成年人閱讀《史記》也有困難,何況是小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從《史記》中抽出精彩的篇章,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閱讀方法。比如,《破釜沉舟》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寫出了項羽勇猛、孤注一擲的性格特征。在學習這篇文本時,教師借助思維導圖一步步引導學生的閱讀思維。首先,用幾個關鍵詞指引學生,分別是“人物、事件、表現”,這三個詞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本的情節(jié)。然后繼續(xù)完善思維導圖,再次出現“評價、感受”兩個關鍵詞,讓學生寫出對這一事件的分析與體會。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用科學的辦法“吃”透了一篇文本,這個辦法在學生今后閱讀其他書籍時會起到絕佳的作用。
思維導圖是重要的信息媒介,更是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武器。在農村地區(qū),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思維導圖的重要性。事實上,思維導圖對訓練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掌握閱讀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可謂好處極多。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對提高農村地區(qū)小學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五個角度提出了五種建議方案,并結合具體的實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旨在改善農村地區(qū)課外閱讀質量,讓閱讀伴學生而行。
【參考文獻】
[1]呂楚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研究[J].中華少年,2020(16):17-18.
[2]章治國.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20(4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