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百義,劉 歆
(山東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巨大綜合和艱難創(chuàng)造,是馬克思實現(xiàn)哲學革命的秘密所在和其新哲學世界觀的真正誕生地,蘊含著以哲學、經濟和社會為主題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這些思想對新時代建設生態(tài)文明、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手稿》的基礎性哲學術語與核心概念,“感性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形成的“對象性關系”是貫穿于《手稿》中的一條邏輯主線,為我們窺透潛蟄在《手稿》中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提供了一條寶貴線索。
《手稿》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哲學上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肯定和確證了“感性對象性”原則,這意味著人和自然都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 那么“對象性”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這里,要切實把握“對象性”的核心內涵,就必須以“對象”為邏輯起點,因為任何一個“對象性的存在物”都無法脫離“對象”而獨立存在。 正如馬克思指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保?]210自然從時間或物理的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本原性存在”,具有相對于人而言的優(yōu)先存在性和本原地位,所以人的存在高度依賴于自然存在;自然從道德或價值的意義上來說又是一種“對象性存在”,人具有相對于自然而言的價值主體性,所以自然的屬人的存在通過人的存在來確立。 概括來說,人與自然構成一種相互制約、彼此交融、協(xié)同共進的統(tǒng)一關系。 不以感性的外部世界為對象而肯定和確證自身存在的人,就是“抽象的人”;不以人的存在為對象而肯定和確證自身存在的自然界,就是“虛假的自然界”。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保?]210但如此言說的“對象關系”具有重新滑向人與自然實在性的前康德唯物主義的危險,再度陷入人與自然“主客二元對立”的理論困境。 因此,要把“對象關系”上升為“對象性關系”,把自然界由“人類無限獲取物質資料的客體”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 那么,“對象性關系”又意味著什么?它可以被簡要地概括為兩個哲學命題,即“主體必然與其發(fā)生本質關系的那個對象,不外是這個主體固有而又客觀的本質”[2]29;“沒有了對象,人就成了無”[2]29。 從根本上來說,作為費爾巴哈批判宗教和思辨哲學的基本線索,“感性對象性”原則是費爾巴哈所能達到的本質理論高度與核心理論基點,對馬克思發(fā)動哲學革命和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具有本質影響,同時也彰顯出人與人、人與自然雙重維度上的“原初關聯(lián)”。 一方面,從人與人的維度出發(fā),費爾巴哈基本運用“你”和“我”的專業(yè)術語來論述人與人之間的“對象性關系”。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互為本質或根據的存在關系,這種關系表現(xiàn)在“你”之外的“我”并不是與“你”相對并反過來支配“你”的力量,而是“你”本質力量的肯定與確證,“你”從“我”的身上看到的是“你”的本質,即“你”是“我”的本質力量的一種“對象性存在”,“我”也是“你”的本質力量的一種“對象性存在”。 另一方面,從人與自然的維度來看,費爾巴哈強調:“人的本質在對象中顯現(xiàn)出來:對象是他的公開的本質,是他的真正的、客觀的‘我’?!保?]30作為與人發(fā)生關系的對象,自然界就是人本身,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和確證;作為與自然界發(fā)生關系的對象,人是人的自然界,是自然界固有而又客觀的本質。 “感性對象性”原則并不局限于“對象關系”的表層,而是創(chuàng)生出本質的“對象性關系”。 當然,這是一種超越社會現(xiàn)實的“對象性關系”,這種抽象的關系具有存在的非法性。
“對象性關系”并不局限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淺層境域,馬克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其拓展到太陽與植物關系的深層境域。 太陽是植物不可或缺并肯定和確證其生命的對象,正如植物是太陽喚醒自身生命力量和表征太陽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對象。 在這里,馬克思高度贊揚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并深刻闡發(fā)了“對象性關系”的核心內涵。 一方面,自然界在“對象性關系”的本質境域中主要表現(xiàn)為“感性”的自然界?!叭说母杏X、激情等等……是對本質(自然)的真正本體論的肯定。”[1]242在馬克思的文本語境中,“感性”的自然界在本體論的境域中被理解為現(xiàn)實的人的對象性活動的產物。 如果我們對“感性”的自然界的理解受制于認識論境域或者人類學意義,那么“感性”的自然界就成為“懸擱”于人類社會歷史之外的孤獨存在,變成人類無限獲取物質資料的客體。 另一方面,“感性”意味著“對象性”。 “感性”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是對“感性”的人本身的另外一種表達。 “直接的感性自然界……直接是另一個對它來說感性地存在著的人?!保?]194而“感性”的人也能夠借助于“感性”的自然界直觀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實現(xiàn)自己的本質力量。
馬克思高度贊揚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因為這一原則不僅針對思辨唯心主義,而且超越了以往舊唯物主義,從整體上改變了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體概念,實現(xiàn)了對近代抽象哲學的總體超越。 馬克思在此基礎上作出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界的本質”[1]193等重大論斷。 但他也運用隱晦的方式委婉地批評了費爾巴哈的致命缺陷——無法根本解決外部自然界如何從自在自然演化為人化自然,變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性存在”這一重大問題。 “但是,費爾巴哈沒有走的一步,必定會有人走的?!保?]馬克思強調:“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1]162即言之,“感性活動”是現(xiàn)實的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區(qū)分的根本標志,是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得以成立的現(xiàn)實依據。
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實質上源自一種“對象性活動”,即人類的勞動。 這是因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196。 在馬克思的哲學視野中,費爾巴哈忽略了黑格爾否定性辯證法的“活動”原則,因而他訴諸直觀的知識原則來把握“對象性關系”,這就導致他的哲學由于缺乏歷史維度而變得軟弱無力和空疏貧乏;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最偉大之處在于把“實體即主體”作為哲學的根本原則。 在論證“實體即主體”的過程中,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xiàn)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1]205,即他把勞動視作“對象性關系”得以成立的基本根據。
但馬克思強調:“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保?]205換言之,黑格爾語境中的勞動是從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體活動”發(fā)展而來的純粹的自我意識活動,這就意味著黑格爾本質上又瓦解了“對象性關系”。 這是因為:一方面,黑格爾提出了“對象化”的哲學范疇?!皩ο蠡弊鳛榫褶q證發(fā)展的必須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指自我意識外化設定“物性”的運動過程。 他認為,自我意識外化、對象化為自然界,而此時的自然界并非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自然界,這就意味著外化、對象化的自然界是“思想的異在”,是抽象思維所設定的外在性存在。 另一方面,黑格爾從“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這一預設前提出發(fā),分析指出自然界對自我意識來說是一種障礙,是自我意識異化的產物,進而推導出要揚棄這種障礙和異化、重新占有異化了人的對象性本質就面臨著揚棄異化同時具有揚棄對象性的意義,最終導致“感性”的人成為“非對象性的存在物”。 因此,“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自然界不過是成為這個隱蔽的非現(xiàn)實的人和這個非現(xiàn)實的自然界的謂語和象征?!保?]218在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境域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絕對精神自身內部純粹的、不停息的旋轉即一個“封閉式的圓圈”中實現(xiàn)的抽象統(tǒng)一。這樣,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徹底顛倒了。
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感性對象性”原則和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與“活動”原則進行“天才改鑄”的基礎上,本質性地生成了《手稿》的靈魂與核心——“感性活動”原則。 在“感性活動”的全新境域中,人與自然不斷地融合為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整體,共同構筑起一個須臾難離的生存共同體,最終達成一種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永續(xù)發(fā)展的圓融狀態(tài)。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當“感性”的人把“對象性的本質力量”創(chuàng)造或設定在自然界上時,這種對象性的“創(chuàng)造”或“設定”必定是現(xiàn)實個人的“感性活動”或“對象性活動”,是“對象性本質力量的主體性”的公開展示。 正是在這里,“感性活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對象性關系”。 一方面,“感性活動”充分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存在”。 以“感性活動”作為“自己的本質”的現(xiàn)實個人,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為自然界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對象世界”時,這種“對象性”的設定并不證實他是一個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絕對主體”,也不是黑格爾思辨哲學意義上創(chuàng)設對象的純粹“自我”,而是肯定和確證了他不過是“對象性本質力量的主體性”。 自然界起初并不直接地就是人的本質,正是“感性對象性活動”使得“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1]196的不斷生成。 作為一種自由自覺的主體性活動,“感性活動”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中彰顯出人的主體性和本質力量,使人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生命并塑造著自己生命的本質,把人從自然界中進一步“提升”為人。 另一方面,“感性活動”把自然界變成一種“對象性存在”。 作為“感性活動”的結果,自然界不再是異在于人之外、作為人類征服和稱霸對象的“純粹有用性”,也不是黑格爾語境中被“絕對主體”的“純粹活動”或“自我活動”所創(chuàng)設的抽象“物性”,而是在社會、歷史、工業(yè)活動的中介下產生的現(xiàn)實自然界,并且是打上人類意志烙印、銘刻人類活動足跡的人化自然。
馬克思提出的“感性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象性關系”,是馬克思哲學全新理論境域的本質開啟,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向著存在之真相的復歸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價值遵循。 人與自然正是在“感性活動”的基礎上達成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對象性關系”,進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具體的、有內容的整體;但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的狹隘視域下,人與自然卻成為一種“主客二元對立”的“對象關系”。 馬克思超越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關于人與自然“主客二元對立”關系的基本邏輯,反對把勞動再度詮釋為人與自然之間“絕對主體”對“絕對客體”的征服、掠奪和改造活動,破除了西方工業(yè)文明“理性萬能論”的困境,為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協(xié)同合一奠定了理論基礎。
近代社會以來,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把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人變成理性的工具和符號,導致人的主體性和自然的客體性被無限放大,自然界成為人類殘酷壓榨的對象,最終造成人與自然應然合一性的喪失,其直接原因在于異化勞動,罪魁禍首在于私有財產制度。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基本內涵及其后果進行了邏輯推導,闡明了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必然性。一方面,從邏輯上講,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自然界為全部人類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生產資料,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人類社會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料。 “沒有自然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保?]158自然資源的天然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宜居程度以及自然條件的變遷情況直接影響著全體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 沒有最基本的自然要素,人類社會必將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人類文明終將走向歷史的終結。 另一方面,從現(xiàn)實來看,在異化勞動中,人與自然全面異化。 人相對于動物的獨特優(yōu)勢不復存在,人的生產不再是全面的按照美的規(guī)律而進行的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因為在運用和發(fā)揮自身的機能時,人被降低為與動物一樣的自然人,而非感性的存在著的能動的人,即“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1]160。 作為對象性的類存在者,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物種尺度”和“內在尺度”的有機統(tǒng)一,但在異化勞動中卻把生活本身變成了一種被迫性的和強制性的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把自己的本質貶低為一種保證生命機體正常運轉的工具;同時也把自身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前提——自然界異化為實現(xiàn)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一方面,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講,人類為了保證自身肉體生存的客觀需要,必須通過物質生產實踐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以推動社會生產發(fā)展,但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的欲望沒有止境,所以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會把降低企業(yè)生產成本視為核心要素,把自然界作為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客體,因而無法根本改變“利潤掛帥”和“物質刺激”的管理方針。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4]。 在“利潤至上、效率優(yōu)先、越多越好”的生產原則下,工人自身就愈發(fā)喪失對象,其異化程度也就進一步加深。與此相應,自然界則從人的對象性的存在物變成外在于人的異己力量。 另一方面,從自然與人的關系來看,自然界在工人那里表現(xiàn)為嚴重摧殘工人身心健康的“外化的、異化活動的東西”,在資本家那里也體現(xiàn)為“外化、異化的狀態(tài)”。 在資本邏輯愈發(fā)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維護資本所有權,保證資本的積累和增殖,必定對工人進行殘酷的壓榨和剝削,最大限度地占有感性自然界,使整個自然界被“祛魅”變成破碎的物質資料的匯集。 所以,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人對自然的無限索取、自然異化的進一步加重是導致人與自然應然合一性喪失的直接原因。
在私有財產制度下,工人和資本家就其自身而言,變成“異己的和非人的對象”,陷入了普遍的異化狀態(tài)之中以及異化所帶來的生活的虛無和無意義化,其生命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生命的外化、異化”,其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活動也變成“破碎化、被動化、非主體化”的異化勞動,成為一種與人敵對的“異己力量”。 人對人的本質和生命、對象性的人以及產品的占有,都被視作一種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和占有,人自身最終也以一種狹隘和片面的方式,一個“破碎化、被動化和非主體化的人”表現(xiàn)出來。 此時,人對自然界的關系不再是一種“社會的關系”,而是一種異化關系。 人的五官、精神和實踐感覺也只能通過異化的方式,并通過赤裸裸的、貪婪的“占有”和“擁有”等手段完成,人消解和抹殺了人的本質力量的豐富性和人的感覺豐富性,最終呈現(xiàn)出“一切肉體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1]190的異化狀態(tài)。 在私有財產制度下,自然界不再是“人的無機身體”和“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要素”,而是人類無限獲取物質財富的對象,人與自然由“主客統(tǒng)一”的“對象性關系”向“主客二元對立”的“對象關系”發(fā)生轉化。 自然界只有通過人類勞動加以改造,被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才真正成為屬人的自然。 如果人類依舊停留于私有財產制度的淺層境域,那么對自然界的“占有”和“擁有”將變成一種“愚蠢而片面”的直接占有。 在私有財產制度下,人類要么在直接占有和擁有外部感性世界的基礎上,要么在把自然界視作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的過程中,才能把自然界視為人化自然、屬人的自然。 歸根結底,自然界只是被人類視作一種獲取生存所需的效用、功用或“純粹有用性”,這種狹隘理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并且也從側面折射出人與自然應然合一性的喪失,并逐步演化為人與自然沖突不斷加劇、矛盾愈發(fā)凸顯的異化狀態(tài)。
馬克思考察和批判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的基礎上,又對人的異化需要與自然科學的異化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詳盡解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處于分離對抗的異化狀態(tài)的主體性誘因及外在動因。 從人的異化需要來看,在“感性活動”的本質境域中,人不再是一種純粹貪欲的存在,物也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有用性。 人的需要的復雜性、豐富性、廣泛性充分確證了人的本質力量。 但在私有財產制度下,“每個人都力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支配他人的、異己的本質力量,以便從這里面獲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滿足”[1]223。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真實需要變成了一般等價物——貨幣,因為貨幣是“真正的能力”,能夠辦到人自身不能辦到的一切,甚至占有和購買人自身。 在私有財產的當代表達形式——工業(yè)資本的操控下,資本家為了獲取超額利潤,通過媒介宣傳等途徑不斷地操縱和控制人們的興趣和愛好,大肆宣揚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促使人們的消費欲望在市場經濟的購買機制下愈發(fā)膨脹,把追求物質消費和物質享受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滿足,導致人們的消費活動發(fā)生扭曲并愈發(fā)脫離人的真實需要。 這種虛假需要導致社會的發(fā)展以無節(jié)制的生產和消費為根本目的,人的發(fā)展以對物的瘋狂占有和無限追求為全部內容,人的消費最終變成一種浪費性、炫耀性和符號式的異化消費。 因此,人的“一切情欲和活動都必然湮沒在貪財欲之中”[1]227。 在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在資本邏輯的操控下,資本家不再是根據人們的真實需要而進行科學的生產,而是隨著勞動分工的不斷細化,使工人從事的工作越來越破碎化,只能從勞動之外的異化消費和虛假需求中獲得慰藉和補償,并不斷地催生和刺激整個社會的享受能力和消費欲望,從而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導致工人在市場機制的誘發(fā)下瘋狂地追求高消費,最終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根本目的。 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這種需要的異化呈現(xiàn)出了需要、滿足需要資料的精致化和需要牲畜般的野蠻化、簡單化的對立”[5]。 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領域掀起的一場爭論進行全面批判的基礎上,闡明“揮霍和節(jié)約、奢侈和困苦、富有和貧窮是畫等號的”[1]228,即無論提倡揮霍、奢侈、富有,還是選擇節(jié)約、困苦、貧窮,在本質上都是以獲取更多的貨幣為目的,以滿足人們的虛假需要。 從自然科學異化的維度講,自然科學與資本主義大工業(yè)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關聯(lián),它通過機器大工業(yè)不斷地深入并深層次地改造人們的生活實踐,為人的解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自然科學“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fā)展”[1]193。 一方面,馬克思高度評價自然科學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偉大歷史作用。 它增強了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 另一方面,自然科學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xiàn)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tǒng)治的權力”。 它通過“工業(yè)”的方式在實踐上影響和改造人的生活,為人的解放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條件,但究竟何為“工業(yè)”? 馬克思認為,“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1]192資本主義大工業(yè)能夠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的物質文明,這離不開自然科學,離不開科學技術,盡管自然科學是以異化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但它也體現(xiàn)出人和自然之間現(xiàn)實的歷史關系,充分顯現(xiàn)出人的本質力量的偉大。 所以,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實踐中,人們也只是把自然科學當作一種“純粹有用性”來理解,把科學技術作為征服自然和主宰自然的手段,這也就造成科學技術的異化。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以片面追求最大利潤為根本目的,忽視自然價值和生態(tài)成本,運用科學技術肆意破壞自然環(huán)境,把土地、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變成了謀取利益的工具,進一步加劇了自然的異化并使其呈現(xiàn)出明顯的病態(tài)特征,導致人與自然矛盾的日趨激化。 自然科學在揚棄其異化的性質之后,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活動,即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之后,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的對立也將消除,它們將成為同一門科學,因為它們實際上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即其研究對象成為同一個對象——人和自然界,而這一根據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的“對象性關系”。
由此可見,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下,自然界成為富人剝削窮人的手段,富人通過占有、掠奪自然,獲得人剝削人的資本,同時,又通過剝削人、壓迫人、奴役人,獲得對自然資源的廣泛占有,這樣的生產制度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凸顯。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使人占有、掠奪和控制自然的欲望無限擴大,導致人與人關系的失衡,這種富人與窮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演化過程,將人的階級性、主體性、自私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導致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 “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于確認和強調了人的主體性,而在于使這種主體性的作用發(fā)揮到了極端的程度?!保?]
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人、自然、社會的關系必將經歷一個從“統(tǒng)一”到“對立”再到“統(tǒng)一”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高度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在考察和批判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和以往共產主義思潮的基礎上,指出共產主義的基本內涵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1]185。 馬克思在這里實際上把“私有財產”和“自我異化”這兩個概念作為同義詞加以使用。一方面,馬克思反對將共產主義像粗陋的或政治、經濟性質的共產主義一樣停留于揚棄私有財產的淺層表述,而應進一步上升到揚棄異化勞動的本質高度。 因為在異化勞動產生以后,隨著私有財產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及其現(xiàn)代表達形式的日益呈現(xiàn),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 但如果在邏輯上追根溯源,那么二者無法等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據,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 另一方面,馬克思把以往共產主義思潮理解為尚未完成的共產主義,這兩種思潮雖然主張消滅私有財產的物化存在,但其癥結在于無法理解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沒有觸動作為其根據和前提的異化勞動本身,主張“私有財產關系的普遍化和完成”,主要表現(xiàn)為“強制提高工資”或“工資平等”。 這就導致私有財產沒有遭受任何本質性的觸動,因而這兩種共產主義思潮依舊受到“私有財產的束縛和浸染”,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異化狀態(tài)。 馬克思把“私有財產”和“自我異化”這兩個概念作為同義詞加以使用,一方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實質上是人的自我異化的感性的、物質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蘊含著馬克思對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的再度強調,同時也意味著人本身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fā)展。
共產主義是異化勞動四重規(guī)定性合乎邏輯的展開,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1]185。 在這里,我們需要厘清三個基本概念——“通過人”“為了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通過人”是指占有人的本質的方式,意味著共產主義不是單純地通過揚棄私有財產就能實現(xiàn),而是通過揚棄人的本質力量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才能實現(xiàn);“為了人”是指占有人的本質的目的,意味著共產主義決不僅僅是以占有“物”為目的,而是以實現(xiàn)人本身的解放為目標;“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是指共產主義不能把人視作一種異己的對象,也不能狹隘地從“物”的占有或享受中去理解人的本質,即不能從物的純粹有用性去把握人的本質,而應被理解為一個總體的、完整的、大寫的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展示并占有自己全部豐富性的本質規(guī)定。 但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不僅導致人與自然由“對象性關系”逆轉為純粹的敵對關系,而且導致人的勞動、人的本質都已發(fā)生了嚴重異化。 因此,共產主義就是在揚棄人的自我異化中實現(xiàn)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1]185。 共產主義在揚棄私有財產的過程中恢復“對象性關系”的活動,并在這種活動中雙重地肯定自身和自己的對象,實現(xiàn)人的本性從異化狀態(tài)向自身復歸、向社會的人復歸。 “這種復歸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保?]185從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視野來看,共產主義不是無根和漂浮的理論幻象,也不是遠離現(xiàn)實的彼岸的“應當”,更不是對整個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消極否定以及倒退的浪漫主義,而是人類自身的一種否定性發(fā)展和辯證性超越,它的實現(xiàn)有其自身的經濟基礎,它以西方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質文明為基礎,以資本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的全部財富為支撐,并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積淀、傳承與發(fā)展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共產主義并不是要拋棄、破壞或消滅人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下創(chuàng)造的對象世界,也不是返歸到自然的、不發(fā)達的、貧困的簡單狀態(tài)中。 共產主義并不擯斥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yè)以異化形式創(chuàng)造的全部物質財富,而是保留以往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切具有進步意義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人與自然的有機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的物質條件。 共產主義不是橫空出世、與資本主義徹底決裂的,而是對資本主義的辯證性超越,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繼承性。 在共產主義的起始階段,社會主義通常具有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來的舊痕跡。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還存在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現(xiàn)實根源,從理論上證明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邏輯必然性。
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1]185。 馬克思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出發(fā),指出共產主義的哲學基礎與核心內涵就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完成了的統(tǒng)一。 所謂“完成了的”,放在《手稿》全文語境中就是“完善的”“全部實現(xiàn)了的”意思,這既意味著自然界的真正復活,人和自然之間矛盾的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又彰顯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關系”——人是自然的存在、自然是人的存在,二者在“社會”中實現(xiàn)了和諧統(tǒng)一。 但在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下,一方面,自然界成為奴役人、束縛人、壓迫人的異己力量;另一方面,在工具理性思維的影響下,自然界成為人類無限追求最大經濟利益的手段。只有在消滅私有財產、揚棄自我異化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才能重新復歸為“感性活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所有極端對立才能獲得消融,其關系最終達成一種“對象性關系”的和諧狀態(tài)。 到那時,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真正存在的,自然界最終成為“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和“確證和實現(xiàn)他的個性的對象”;同時,人的自然的存在成為“合乎人性的存在”,自然真正變成人的存在。
共產主義同時又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185。 它不僅消除了由于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制度所導致人的愚蠢、狹隘和片面性,揚棄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彼此敵對與相互漠視的異化狀態(tài),而且恢復了人的感性豐富性,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全面的、豐富的、深刻的關系得以展開,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雙重矛盾”的真正和解,因而共產主義成為包括以往“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發(fā)展的全部成果的唯物主義,是“歷史之謎的解答”。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雖然現(xiàn)實地存在著,卻是在物的純粹有用性上理解人的本質,導致人的本質的喪失和對人的本質的歪曲。 人通過勞動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和情感復現(xiàn)于自然界,但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只關注到資本的增殖和財富的增長,而沒有看到這是人的生命力量、創(chuàng)造本性和自由特征的公開展示。 共產主義的目標是實現(xiàn)人的解放、恢復自然的“感性光輝”、促進“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有機統(tǒng)一,但現(xiàn)實的、具體的個人卻受到各種必然性的束縛和支配,而一旦共產主義消滅異化勞動、揚棄私有財產,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分離對抗的矛盾狀態(tài)也將隨之消失。共產主義透過紛繁復雜和變化不定的歷史現(xiàn)象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以全新的視野和發(fā)展的眼光正確解答了歷史之謎,并且知道自身就是歷史演化的必然趨勢,即“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
共產主義是科學理論體系、理想社會制度和客觀歷史運動的有機統(tǒng)一,因而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的私有財產,共產主義不僅要在思想觀念中對其揚棄,還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將其消滅。 而要揚棄現(xiàn)存世界的私有財產,就必須通過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運動才能實現(xiàn)。 馬克思在指出共產主義是一種客觀的歷史運動的同時,也進一步指明了實現(xiàn)這一歷史運動的主體力量——“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和“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并把工人解放的政治形式理解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具體形式。 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遭受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切形式的剝削而成為全體人類異化狀態(tài)的終極表達形式,由于遭受資本邏輯的權力統(tǒng)治而變成悖離本質、否定人性、喪失尊嚴的野蠻存在,因而其利益訴求象征著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不斷演化和向前推進的最高價值訴求,工人的解放作為普遍的人的解放,意味著社會財富重新復歸為所有人和實質的正義與平等的逐步達成,意味著自身對資本家的從屬關系和被雇傭地位的徹底改變和整個社會階級結構的不斷消亡,意味著自身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重新變成自由自覺的類本質的活動,意味著一種實現(xiàn)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和社會的解放的全新社會狀態(tài)的最終到來。 因此,馬克思強調工人階級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最現(xiàn)實、最革命的力量”,主張通過工人階級的政治革命,瓦解資本積累、增殖和利潤最大化的內在邏輯,顛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邏輯”,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己力量”對人和自然的支配,從而建立普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xiàn)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形態(tài)——“自由人聯(lián)合體”,促進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徹底的、真正的解放。 另外,馬克思進一步強調共產主義“在現(xiàn)實中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和漫長的過程”[1]232,同時又指出共產主義并不意味著人類歷史的終結,恰恰相反,它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必然會被歷史的進一步發(fā)展所揚棄,是“真正的人類歷史”的開啟和“史前史”的終結,是實現(xiàn)人、自然和社會三大解放的“必然環(huán)節(jié)”。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和奧妙無窮的世界,人并非“宇宙之精華、世界之主宰、萬物之靈長”,而只是大自然演化過程中的滄海一粟,所以人必須徹底走出“人類是自然界的霸主”這一誤區(qū)。 《手稿》是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正式起航,是人類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在《手稿》中,馬克思站在整個人類文明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高度上,立足于“感性活動”的本質境域提出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這無疑凸顯了馬克思跨越歷史時空的生態(tài)智慧,證明了馬克思“無愧為人類生態(tài)學產生之前偉大的生態(tài)哲學家”[7]。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基礎上,以深邃的全球視野、強烈的責任擔當、豐富的實踐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懷,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化解全球生態(tài)危機和擴大生態(tài)文明視野貢獻了“中國力量”,對人類走出“中心主義”的泥淖,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