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悲慘世界》是具有人道主義思想和美學價值的重要代表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著名作家雨果在1862年改編創(chuàng)作的這部小說在文學領域享有美譽,后來由湯姆霍伯擔任導演拍攝的電影《悲慘世界》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評。本文主要從《悲慘世界》的概述入手,深入分析該電影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美學價值,更好的體現(xiàn)《悲慘世界》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所在,增添這部電影的藝術空間,將電影的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有機結合。
關鍵詞:電影《悲慘世界》;概述;人道主義思想;美學價值
悲慘世界,從名字上聽上去比較荒涼,總是要相信有溫暖角落的存在,總是要得過且過,總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才有溫度的生活。導演運用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了這部電影更能增強電影的真實性,紀錄片形式的手法鮮明且直接,內(nèi)容真實且生動。悲慘世界自誕生開始,被改編能有數(shù)十次,每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就會產(chǎn)生新的版本,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主題鮮明,主要是為當時受苦受難的社會底層人民群眾打抱不平,諷刺對人民群眾進行壓迫的黑暗勢力。
《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不難看出是一部藝術的盛宴。在悲慘的世界中發(fā)掘了更多品德高尚的靈魂,盡管存在犧牲生命的代價,但是卻以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永存下來,讓你在悲慘世界之下發(fā)掘希望,在絕望之中仍存希望,這部電影具有震撼的藝術力量將人道主義思想和美學價值完美的融入到電影的情節(jié)中,更好的體味這部電影的雙重價值。
一、電影的人道主義思想
1.人性之善的體現(xiàn)
在電影中的一位角色冉阿讓因偷盜行為,最開始以囚犯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當中。當追究冉阿讓被捕入獄的原因,發(fā)現(xiàn)他說因為處于人性的善給饑餓難耐的孩子偷盜面包。而冉阿讓第二次偷盜是在他四處乞討,卻無人幫助,最后受到了濟慈善的主教救濟,在受到款待后冉阿讓偷走了主教的餐具,主教出于人性的善不但沒有責怪冉阿讓還將燭臺也贈送給了冉阿讓。針對第一次偷盜行為是出于善意的,但是警察卻沒有考慮他的動機,將冉阿讓逮捕入獄,并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漫長的光陰,這時的他對社會充滿了報復和仇恨,感受到的社會是冰冷的、黑暗的、無情的。因此,在他的第二次偷盜行為是由惡取代了善,滋生的惡埋藏了他人性深處的善,經(jīng)過主教的饋贈又喚起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善,最后冉阿讓經(jīng)過反思和懺悔獲得了重生,開始救濟更多的窮人,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經(jīng)過冉阿讓人性的變化,不然看出人性存在矛盾的交織,人性就像一枚硬幣,存在善與惡兩面的特點,但是我們要堅信人性的善是可以打敗人性的惡,“善”才是人生的信仰。
警察沙威在電影中是典型的惡性勢力的代表,這個人物形象更多的性格特點是極端、僵化,他在當時不僅沒有理解冉阿讓處于善的角度救濟窮人而進行偷盜,而且在冉阿讓出獄后繼續(xù)尋找冉阿讓的蹤跡,將冉阿讓固話的認為是小偷,并抓住這一缺陷不放,隨后,在底層平民爆發(fā)革命的時候,沙威落入到冉阿讓的手中,但是冉阿讓并沒有公報私仇,反而放了沙威,由此可以看出冉阿讓的“善”和“仁慈”。即使冉阿讓的悲劇生活一部分是沙威導致的,他對沙威也充滿了仇恨,但是這種仇恨并沒有沖昏他的頭腦,他更不忍心去結束這一寶貴的生命。冉阿讓正是這部電影“人性之善”的最好的詮釋,正是由于冉阿讓的善在電影的后半段也感化了這個冥頑不化的沙威警察,人的善是可以被感化和喚醒的,最偉大的就是人性。
2.真實的人間地獄
《悲慘世界》對于觀眾最大的吸引就是將觀眾帶入電影的情節(jié)當中,回到了當時的那個年代。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體會窮人撕心裂肺的哀嚎,這在觀眾的腦海中繪成了一幅畫面,讓觀眾感受到了真實的人間地獄。
電影中的一位女性芳汀是一個單純可愛的姑娘,她與一位年輕人相戀并有了身孕,但是這位年輕人卻無情的拋棄了她,她的不幸生活由此開始,只能艱難的獨自撫養(yǎng)自己的女兒,在冉阿讓的工廠中工作,但是更不幸的是她沒有結婚卻先懷孕的消息不久便被散布開來,這對她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其他的工人都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她,甚至要求將這個“骯臟”的女人驅(qū)逐出去,這個社會可以看出沒有一絲人性的溫柔,對于芳汀來說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創(chuàng)傷,這個悲慘的女人甚至在生命的盡頭也沒有見到她自己的親生女兒。
由此可見,芳汀是典型的社會底層人員的代表,她這一生凄慘的命運,為觀眾再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人間地獄。而對于這群社會底層人員的關照便更多的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精神,進一步與觀眾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
二、電影的美學價值
電影美學可以追溯到80年代,起步較晚,發(fā)展的時間較短。在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和社會條件下,電影美學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電影的美學價值更多的體現(xiàn)在講電影作為藝術與現(xiàn)實的關系,運用電影藝術手段認識并反映現(xiàn)實的規(guī)律。電影思維作為形象思維的特點,重點研究電影藝術的形象性,這也是電影思維區(qū)別于其他形象思維特點的重要體現(xiàn)。浪漫主義情懷的體現(xiàn),關鍵情節(jié)的凸顯以及結合恢弘的場景都用特殊的藝術形式來凸顯電影的美學特征,給人帶來聽覺的震撼和視覺上的享受,電影運用畫面、音樂、場景、人物的有機融合這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的體現(xiàn)。
1.浪漫主義情懷的體現(xiàn)
《悲慘世界》正是浪漫主義情懷的典型代表作之作,浪漫主義情懷的特點更好的體現(xiàn)在電影的臺詞上。芳汀這一角色雖然是社會的底層人員的代表,但是年輕漂亮卻是她的另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也為她帶來了災難,工廠中的人更多對她存在的是嫉妒和羨慕,所以針對芳汀未婚先育這一毛病,她們對她進行了大肆的攻擊。工廠主也因為芳汀的年輕貌美對她產(chǎn)生了非分之想,并對她進行騷擾。在電影臺詞的設計上,主要凸顯了芳汀內(nèi)心的波折和變化,更多的凸顯了浪漫主義的情懷特點。
2.通過有限的時間凸顯關鍵的故事情節(jié)
這部電影是通過小說進行的改編,在有限的三個小時時間范圍內(nèi)要更好的塑造人物特點,凸顯關鍵的故事情節(jié),故事情節(jié)之間的銜接、鋪墊和轉(zhuǎn)化最能體現(xiàn)電影藝術的強大。
《悲慘世界》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充斥著各種矛盾,愛恨交錯。特別是對于冉阿讓受到主教的寬恕這一故事情節(jié)進行了放大和凸顯,主要是為了傳達這一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傳遞的是一種正向的能量。
3.場景恢弘與電影有機融合
《悲慘世界》這一電影為了更好的展現(xiàn)電影藝術的魅力,運用了眾多龐大、恢弘的場景,電影畫面中出現(xiàn)了眾多人跳舞的場景,更好的進行電影畫面的描繪。
對于電影主人公也進行了放大的作用,人類作為茫茫宇宙當中的一粒,其實力量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電影當中主人公的力量被放大,凸顯他身上的強大力量,更好的凸顯這一角色。對于電影色彩的設計導演也別有用心,采用了灰色的主調(diào),更多的體現(xiàn)了悲壯的色彩,從電影開場時的瓢潑大雨一直到電影后半部分的大合唱,都完美的將恢弘的場景和電影有機融合,深深的吸引了觀眾,將觀眾帶入到電影當中,產(chǎn)生更多的視覺沖擊和情感的共鳴。
這種簡短的臺詞和恢弘的場景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對比,在夜晚妓女們的放聲高歌更多的體現(xiàn)了對生活的無奈,對社會的不滿,對生活的絕望。這部電影作品更多的關注到情感的表達,將文學、藝術和音樂有機結合,更好的體現(xiàn)電影的美學價值。
三、結論
《悲慘世界》這部電影更多的凸顯悲慘的世界因為愛而變得并不悲慘。只有真正的活過,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幸福,情節(jié)更多體現(xiàn)的是人性的光輝。影片描繪了真實的人間地獄轉(zhuǎn)而凸顯人性的偉大和善良,這正是影片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電影凸顯了浪漫主義情懷,通過有限的時間凸顯關鍵的故事情節(jié),將恢弘的場景與電影情節(jié)有機結合更好的體現(xiàn)電影的美學價值。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對小說的改造和升華,電影的角色、語言技巧、場景布置、背景音樂等各方面都經(jīng)過了細致化的處理,更好的體現(xiàn)電影人道主義精神和美學價值的雙重價值。
參考文獻:
[1]于衛(wèi)平.情節(jié)的重構——簡析《悲慘世界》的電影改編[J].安徽文學,2009(10):26-27
[2]楊一飛.從《悲慘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義[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4):63-64
[3]袁素華.從人到惡魔,從惡魔到天使——試論《悲慘世界》中的人性問題[J].廣州: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04):33-34
[4]李萍.論東西方文學名著中的人文構建[J].南昌高專學報,2008(06):21-22
作者簡介:許培(1985—),女,河南平頂山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