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楊艷秋,胡伶俐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西區(qū) 江蘇揚州225000)
結腸癌是目前多發(fā)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1]。流行病學統(tǒng)計指出,該病的發(fā)病率在我國呈上升趨勢,同時發(fā)病人群逐漸年輕化[2]。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常用的方法為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方式的手術創(chuàng)口大、患者術后恢復慢、疼痛感強烈,效果并不滿意[3]。近年來,微創(chuàng)腹腔鏡技術得到了發(fā)展和普及,尤其是在普外科得到廣泛應用,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已成為主要的結腸癌治療方式[4]。患者圍術期常需要留置各種管道,如果護理不當,易發(fā)生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管道護理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管道護理對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后恢復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我院就診的80例結腸癌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齡34~86歲;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壓23例。納入標準:①患者術前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均伴有不同程度腹部包塊、排便習慣及性狀的改變;③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腸癌;④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本研究;⑤均符合結腸癌根治術的適應證并在我院行結腸癌根治術者。排除標準:①患者身體無法耐受手術;②合并神經障礙患者;③受教育程度低,無法完成相應量表評估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65.84±11.47)歲,觀察組年齡(66.24±12.4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健康教育、對癥處理等。
1.2.2 觀察組 實施管道護理模式。①術前管道健康教育。術前2 d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對管道護理的了解程度、自身需求、患者及家屬受教育程度以及管道自護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包括PPT、視頻、宣傳手冊等)向患者講解管道護理相關內容,置管前由醫(yī)生和床位護士共同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置管的相關流程,置管的目的、過程以及可能的并發(fā)癥,并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邀請置管成功的患者與即將置管的患者進行交流,消除患者緊張、抵觸情緒,鼓勵其自覺參與管道護理。鼓勵家屬陪伴患者,使患者術前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讓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康復和護理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主刀醫(yī)生提前設計好腹腔雙套管、盆底引流管的位置,用Mark筆標記好位置。②術中管道護理。鼻腸管:鼻腸管避免和麻醉各種插管交叉,保持鼻腸管通暢,避免打折和各種暴力牽拉,避免誤吸出現肺部感染,測量外露長度,并妥善固定導管標簽,密切觀察術中鼻腸管的引流量、顏色。腹腔雙導管:術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受壓扭曲及彎曲,測量雙導管外露長度,貼好標簽,上面標注好置管時間、外露長度及導管的名稱;密切觀察引流管的顏色、量、性質,根據術后引流量、黏稠度調整負壓,以吸出引流液為宜,一般為0.01~0.02 kPa。盆底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打折或彎曲,測量外露長度,貼上標簽,寫明管道名稱、置管時間及外露長度,觀察并記錄引流量及引流液的色澤。導尿管:留置導尿管并填好留置時間,妥善固定,保證尿袋低于恥骨聯合水平位?;颊咛K醒后再次確認管道,向護工交代搬運過程中動作要輕柔,避免引流管脫落。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配合護工將患者送回病房。向所在病區(qū)護理人員交代患者身上的各類管道類型、名稱及置管時間,并再一次核對患者姓名,和病區(qū)護理人員交代術后各種管道的護理措施。③術后管道護理。鼻腸管:維持鼻腸管通暢,妥善固定,密切觀察術后鼻腸管引流液的量、性狀、顏色,并每天記錄引流量;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可以向鼻腸管緩慢推入腸內營養(yǎng)液,促進腸道蠕動及功能恢復。腹腔雙導管、腹腔引流管和盆腔引流管:妥善固定,記錄引流量、性狀及顏色,行引流液培養(yǎng)時注意無菌操作。導尿管:防止尿液逆流引起感染,觀察尿液顏色及尿量。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③比較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評定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5]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4個方面,每個項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2.1 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由于結腸癌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患者生理功能下降,疾病普遍進展較快,另外自身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手術和麻醉的風險增高,患者更容易發(fā)生術中血壓波動過大、低血糖、術后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6-8]。為提高老年患者術中耐受力,減輕術中對機體的應激,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術中管道護理方案是保證結腸癌根治術效果的關鍵。
鼻腸管主要應用于腸內營養(yǎng),有利于腸道功能恢復[9]。焦憲法等[10]研究顯示,鼻腸管不僅能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還能降低因誤吸引起的肺炎發(fā)生率,優(yōu)于鼻胃管。因為留置鼻腸管患者反流率、VAP發(fā)生率較低,患者機械通氣及入住ICU時間均短于留置鼻胃管。鼻胃管具有其優(yōu)勢的一面,同時期并發(fā)癥也不容忽視。本研究對鼻腸管予以管道護理,避免鼻腸管扭曲及折疊,降低誤吸發(fā)生率,同時記錄引流液的量及顏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胃潴留,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患者在鼻腸管應用過程中受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風險一方面來自置管,一方面來自鼻腸管使用過程中的并發(fā)癥。因此,為了減少使用鼻腸管過程中的相關并發(fā)癥,必須做好術中鼻腸管的管道護理。腹腔雙套管充分利用其有效的負壓引流這一特點,減少消化液在腹腔的存留,同時也減少消化液對皮膚的接觸,避免消化液對腹腔及皮膚的刺激和腐蝕,為腸道吻合口及切口生長修復提供機會,利于炎癥的局限,促進腸瘺愈合[11]。易偉等[12]研究發(fā)現,使用雙套管持續(xù)負壓引流,在減輕炎癥反應的同時還可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形成,充分引流術后腹腔內積血與積液,降低腹腔內感染發(fā)生率,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術中妥善固定,避免雙導管打折,調整好吸引壓力,利于充分引流,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是否放置盆底引流管爭議很大,一方面觀點認為腹腔引流低位流入盆腔,盆腔引流管充分引流腹腔積液及積血,有利于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13]。近年來另一種觀點認為腹膜有強大的吸收功能,不需要留置引流,認為留置盆腔引流并不能改善預后,不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反而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14]。本研究發(fā)現盆腔引流管并不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盆腔感染例數少于對照組,可促進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由于患者術后無法立即下床,因此需要留置導尿管,記錄患者每日飲水量、排出量、尿量、顏色,為患者更換尿袋,指導患者尿袋固定的高度,同時進行標本送檢,強調患者的膀胱功能訓練,防止尿潴留的發(fā)生[15]。手術過程中的管道護理要求護理人員有專業(yè)態(tài)度、扎實基礎以及責任心,由于管道護理工作精細且復雜,對操作人員有技術要求,如果在術中護士未及時發(fā)現管道存在的問題及隱患,則很有可能影響手術效果[16]。因此,針對上述幾種管道護理的情況,完善術前健康教育,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管道護理的認知,使患者積極有效地配合術中管道護理。此外,術前進行管道分類和標注,護理人員在術后及時觀察管道是否存在脫落和堵塞等情況,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復。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及時將扭曲脫落的導管進行復位也降低了感染發(fā)生率。術后管道護理在術后護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術后管道護理是提高手術效果和促進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基礎[17]。術后記錄引流管內液體的量、顏色,不僅有助于進一步觀察患者的病情,也有助于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減少因為交接不及時而引起護理差錯,經過上述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也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管道護理有助于醫(yī)護人員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避免術中發(fā)生感染、導管脫落等情況,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