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涵
【摘 要】素質(zhì)教育改革背景下,對各個教學階段提出全新的教育需求,學生不只掌握基礎知識,也應當關注綜合素養(yǎng)。初中地理作為學生接觸地理知識的初級階段,對地理知識具有濃郁的好奇心,靈活應用地理知識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此,為拓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高度認識,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結論。
【關鍵詞】初中地理;探究學習;實踐教學
探究性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及理念存在差異,是學生對問題主動探究的一種模式,并非學生單純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地理知識難度不大,教師將知識為學生講解,可降低學習難度,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在看到問題時能主動對問題具有探究興趣,在深度探究問題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探索潛力,找到問題的答案或者對地理問題形成總結性建議。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水平及思維能力不同,探究的觀點也會存在差異,在頭腦風暴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以此,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成果。
一、科學規(guī)劃探究性教案
探究性課堂開展前,教師需作出充足的準備,讓學生認識到探究活動方案的意義。在探究性教案制定過程中,教師應當思考教材內(nèi)容,考慮教材知識情況,觀察探究方案與教材知識的緊密性,教師教學方案對學生來講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內(nèi)容,對此,教師在教案制定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一定難度,但難度也不可過高,避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探究性方案需具有強烈的可操作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會受到課堂壓力及條件限制,思維能力無法被充分調(diào)動,對此,教師還需結合課堂既有的條件設計探究性方案。教案制定過程中將探究性學習作為前提,教師避免受到自己主觀影響對探究性內(nèi)容關注度不高,在課堂正式開展前教師還需對探究性課堂中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積極探究性活動中面對的問題。比如,在學習“地球和地球儀”過程中,該課程是初中地理學習的第一節(jié)課,該課程開展情況對后續(xù)學習也會產(chǎn)生影響。教師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地球是兩極偏扁,不規(guī)則球體,掌握地球表面積及赤道周長等數(shù)據(jù),學習地球儀應用方法,認識經(jīng)線、緯線、地軸等?!苯Y合學生課堂上必要掌握的內(nèi)容,教師設計探究性學習方案,比如,教師拿出一個地球儀,在電子白板上放映一個地球儀動圖,讓學生對地球儀有直觀認識,并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nèi)容對地球儀及地球知識進行探究,經(jīng)過10-15分鐘的自主探究后,教師以問題為導向觀察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情況,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及問題引導的方式構建初中探究性課堂教學環(huán)境。
二、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初中地理與物理、化學不同,并非完全以實踐為基礎,除了提升初中生地理學習效率,講解理論內(nèi)容外,也要讓學生展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真知。探究性活動開展方式較多,部分學生需要思考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討論的方式完成探究。不同學生群體相互表達對問題的看法,以此快速得出結論,即使獲得的結論準確性不強,但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也會進一步加深,針對適合動手學習的內(nèi)容,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性實踐。實踐性內(nèi)容若教師單純通過理論知識引導,難以獲得正確的答案。對此,教師通過教學實踐不只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也能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比如,學習“海陸的變遷”過程中,為讓學生認識海陸變遷的原因,可以讓學生探索板塊學說,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過程后,以討論的模式對海陸變遷因素進行分析,教師可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表達自己對海陸變遷的意見,最終形成統(tǒng)一性意見。學生獲得的結論達成一致后,教師對問題展開具體分析,除了這種方法以外,教師也可準備海陸變遷學習相關的板塊道具,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模擬板塊位移,讓學生認識到板塊移動對大陸的影響。
三、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
探究性課堂開展可通過團隊協(xié)作完成,教師以小組為基準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成員學習能力呈現(xiàn)階梯狀,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在討論時產(chǎn)生全新的想法。學生個體作用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既能夠團隊學習,也能夠自主探索,避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誘發(fā)矛盾,而是在辯論中達成共識。小組內(nèi)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存在差異,對問題理解也各不相同,部分學生在實際討論過程中較為內(nèi)向,也有同學較為外向,外向同學在討論中可帶動內(nèi)向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團隊協(xié)作過程中可提出看法,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比如,學生在討論“海陸的變遷”過程中,板塊學說并非解答海陸變遷唯一的途徑,部分學生認為該學說較為科學,也有學生認為該內(nèi)容較為粗淺,對此,學生可結合海陸變遷這一主題提出滿足自身學習的看法,找到科學的解釋。學生在初期討論過程中產(chǎn)生的分歧較多,但實踐教學顯示,對不同板塊移動模式分析后,多數(shù)學生會認可板塊學說,改變之前差異性看法,確定小組討論結論過程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在組內(nèi)進行討論,發(fā)揮同學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將其看法進行整合,從而獲得統(tǒng)一結論。
四、拓展課外知識
地理學科涵蓋的內(nèi)容較為廣泛,教師在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知識外延,在這種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學生能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寬泛,對地理知識學習產(chǎn)生濃郁的興趣,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外知識進行調(diào)研。比如,學習“天氣與氣候”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qū)天氣變化多樣性,在同一個地區(qū)不同時段也可能產(chǎn)生對應的天氣變化,比如,在晴朗的天氣下突然下起小雨,在靜謐的空氣中突然刮起大風,天氣變化會帶給人們不同的體驗,因此,在不同的天氣與氣候中人們應當作出充足的準備,比如,在炎熱的夏季,女同學需要擦防曬霜,在雨天同學需要打雨傘。通過這種介紹方式學生將生活知識與地理知識融合,可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成果。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表達自身對天氣與氣候的看法,并進一步引出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變化,讓地理課堂內(nèi)容更為豐富。地理教師應當把握機會,在教案準備時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以此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欲望。初中地理教材附錄也會為學生提供英文單詞,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時,也可讓學生結合英語課堂學習的知識,完成跨文化學習,完善學生知識學習體系。
五、結束語
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問題,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該教學模式屬于初中地理教學中適用的教學模式。為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當根據(jù)知識類型合理確定學習方案,讓學生不只能拓展學習思維,還可以輔助對應的實踐,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對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探究性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鐘銀花. 初中地理課堂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論述[J].學周刊,2020,(29):117-118.
[2]徐珣.情境主線在地理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極地地區(qū)”為例[J].名師在線,2020,(27):74-75.
[3]董平練.走進生活,貼近生活,聯(lián)系生活——淺析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策略的應用[J].新課程,2020,(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