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李佳佳,馮佳,呂俊平,南芳茹,劉旭東,謝樹蓮
(1.上海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院,上海200234)(2.山西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030006)
硅藻是一類具有硅質化細胞壁的真核藻類,長2 μm~500 μm,單細胞或群居生活。在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硅藻是重要的初級生產者[1]。硅藻的分布極廣,包括淡水、半咸水、海水以及巖石、潮濕的土壤等地。底棲硅藻是底棲微藻的優(yōu)勢類群,由于它們對環(huán)境的變化反應迅速,可以在群落水平上反應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因此已經成為河流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重要指示生物[2]。山西省晉城市蟒河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桑林鄉(xiāng),面積58 km2,它北承太岳,東接太行,西倚中條,南連王屋,其境內的亞熱帶植物數(shù)量及種類較多,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3]。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有“山西動植物資源寶庫”之美譽[4]。
蟒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4A級旅游景區(qū),保護區(qū)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良好,當?shù)卮迕竦纳钣盟紒碜则?。目前已有學者對蟒河流域濕地植被數(shù)量生態(tài)學[5],獼猴食源植物區(qū)系特征[6],蟒河地區(qū)植物群落多樣性[7],蟒河自然保護區(qū)種子植物區(qū)系開展了研究[8],但對于該地區(qū)硅藻植物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對蟒河的藻類進行研究,會對該地區(qū)的植物及水質保護提供一定的數(shù)據(jù)支持。因此2017年9月,我們對蟒河地區(qū)的藻類進行了標本采集,采樣生境主要是附著型、底棲型及浮游3種,共采集59號,其中附著型生境標本最多,28號標本,其次是底棲型生境,26號標本,浮游標本最少,5號標本。并對其中硅藻門植物進行鑒定,發(fā)現(xiàn)4個中國新記錄種,包括1種2變種。標本存放于山西大學植物標本室(SXU)。
2017年9月對蟒河地區(qū)的藻類標本進行了采集,采集工具包括生物浮游網,鑷子,牙刷,大吸管,小刀,便攜式pH計,標本瓶,記號筆,采集記錄本,記錄油性筆。標本采集方法:底棲的硅藻,用大吸管采集到標本瓶中;浮游的硅藻,用浮游生物網呈“八”字形采集到標本瓶中;附著的硅藻,用小刀或鑷子采集到標本瓶中。
將采集到的標本進行酸處理。首先將標本用體積分數(shù)4%的甲醛保存,取10 mL水樣離心留取沉淀2 mL,加入8 mL濃硝酸,放入消解儀進行酸化處理。處理后,用蒸餾水清洗6~7次,留取沉淀放于1.5 mL的EP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無水乙醇保存。取10~20 μL已處理的樣品用Naphrax膠進行封片固定,制成永久封片[9-13]。使用Olympus BX 51光學顯微鏡觀察,并于100倍鏡下進行拍照。參照Round的分類系統(tǒng)進行硅藻鑒定。
GomphonematumensKociolek&Stoermer 1991:fig.26-29[14-17]。
殼面線形-棒狀,中部膨大,末端鈍圓。殼面長35 μm ~ 77 μm,寬6 μm ~ 10 μm。線紋接近中央?yún)^(qū)呈輻射狀,接近兩端幾乎平行。中軸區(qū)狹窄,上下不對稱。中央?yún)^(qū)不對稱,具孤點,擴張到孤點的另一側。中央?yún)^(qū)線紋10 μm內10~12條,接近末端處10 μm內13~ 15條。
生境:苔蘚、輪藻、水綿、水草及石塊附著的底棲,石壁上附著。
國外分布:北美洲(美國),亞洲(巴勒斯坦)。
標本號:MH201709042,MH201709063,MH201709065, MH201709066, MH201709067,MH201709071, MH201709073, MH201709080,MH201709081。
圖版Ⅰ 1-5寬腹異極藻;6-10脹大橋彎藻孟加拉變種。標尺=10 μmPlateⅠ 1-5Gomphonema turnens;6-10Cymbella turgidulavar.bengalensis.Scale bar=10 μm
Cymbella turgidulavar.bengalensisKrammer 2002:67,166;pl.48,fig.8-11;pl.49,fig.1-5[14,18-21]。
殼面兩側不對稱,有明顯的背腹之分,背緣呈拱形,腹緣彎曲。殼面末端鈍圓,較窄不延伸,殼面的長寬比例為 3.2∶4,殼面長 40 μm~45 μm,寬 11 μm~14 μm。中軸區(qū)狹窄,殼縫略偏于腹側,近縫端向腹緣彎曲,中央?yún)^(qū)呈橢圓至方形,孤點3~4個。線紋平行且點紋明顯,線紋10 μm內8~9條,點紋10 μm內20~ 22個。
生境:底棲,石壁及輪藻附著。
國外分布:歐洲(法國)。
標本號MH201709061, MH201709062,MH201709063, MH201709064, MH201709067,MH201709078,MH201709079,MH201709083。
圖版II 1-5線性雙菱藻淡黃變種。標尺=10 μmPlate II1-5Surirella linearisvar.helverticaScale bar=10 μm
Surirella linearisvar.helvetica(Brum)Meister 1912:223,pl.41:fig.6[14,22-26]。
殼面線形披針形,末端尖圓。殼面長50 μm~100 μm,寬 18 μm ~ 25 μm。橫肋紋呈左右交替排列,肋紋長度可達殼面的中線處,在殼面的中部形成一個小的披針形區(qū)域。肋紋上分布有明顯的硅質突起。
生境:苔蘚附著及底棲。
國外分布:歐洲(阿爾巴尼亞、英國、捷克等),北美洲(美國、墨西哥),南美洲(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亞洲(蒙古)。
標本號:MH201709045,MH201709046,MH201709062,MH201709063。